破解章法构成的密码
——对《章法的构成》一文的思考
2017-07-18杜雨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杜雨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 100875]
破解章法构成的密码——对《章法的构成》一文的思考
⊙杜雨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 100875]
章法不仅体现着书家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也是区别不同书家翰墨精神的重要标志,是我们感知、体认书法之美需要特别关注的因素。邱振中先生的《章法的构成》一文,在切入角度、书史例证、定量研究等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堪称破解章法构成的达·芬奇密码。
书法 章法 构成
书法形式之美,体现在笔法、结体和章法等方面。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笔者近期学习邱振中先生《章法的构成》一文,对长期以来困扰自己的章法问题有了深层领悟,借此也探骊得珠,分享自己的一点所思所想、所疑所惑。
一、《章法的构成》的显著特点
与以往的章法研究不同,邱振中先生《章法的构成》一文有三个显著特点。
1.创新性切入 邱振中先生在《章法的构成》一文中,创新性地提出了“轴线”的概念,这为书法章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切入方法和独特视角。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轴线与轴线图、前轴线时期、轴线连缀的发展、线条的重新组合、分组线构成的演变、对章法的一种理解。其中,第一部分“轴线与轴线图”首次阐明轴线和轴线图的定义,提出我们可以建立轴线来分析单个字的倾向,并可以做出轴线图分析整幅作品的行列摆动。邱先生在书中第93页提到:“图72是我们对十五位学习过半年书法的成年人进行测验的结果……除个别情况外,误差保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轴线的引入使得习书者有了一套明确的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南、应用标准,从而使书法章法变得可感知、可量化、可接近。这不同于以往古代书论中的模糊性语言,如梁武帝萧衍称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这里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用了比喻的手法描述字势的雄强,但不利于读者对字势本身的理解。又如“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蔡邕:《九势》)、“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唐·蔡希综:《法书论》)等等,古代书论里这些模糊性的描述语言令人费解,很难将其运用到书法实践中。
2.全景式洞察 邱先生从文字的源头——甲骨文的章法说起,下迄明清,努力做到全面。邱先生提出,做一条把这个字分成感觉上分量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直线的位置表示这个字倾侧的方向,这样的线我们就称作单字轴线。将不同密度、在空间上自成一组的段落进行划分,我们便得到分组线。当我们在一件书法作品上做出所有单字的轴线,便得到这件作品的轴线图。轴线图可以间接反映我们常说的“行气”,表现各组线条的趋向和承续关系。在此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邱先生展现的是对书法史的全景式洞察,对一些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提出“连贯性强的作品,两字轴线相交或平行;连贯性差的作品,两字轴线不相交不平行,出现断点”“清丽、雅致的作品,各行轴线接近于直线或平缓的曲线;奔放、激荡的作品,各行轴线则多由波动强烈的折线组成”“王羲之的书法既保证自由、又逐渐提高轴线吻合严密性”等观点。这些概念和观点无疑对练习书法的人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
3.具象化表述 邱先生此篇文章用简单、直观的定量研究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艺术审美相结合,使之定量化、系统化、理论化。这与邱先生早年用功于物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邱先生首次引入数理统计法来论证王羲之之所以在书法史上成为里程碑的原因所在。王羲之早期代表作《姨母帖》单字轴线倾角小于6°,可见王羲之不满于工整化,但仍受到工整化影响。《频有哀祸帖》《丧乱帖》情感起伏强烈,因而单字倾角超过6°的单字轴线占73%,但其单字轴线仍吻接良好。进而邱先生认为,王羲之将工整化与反工整的自由书写统一起来,从而成为书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又如,在研究苏、黄的单字空间张力时,邱先生引入数学里外接多边形、外接圆的研究方法。当外接圆完整时,形成张力;当外接圆重叠时,圆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当外接圆重叠到一定比例时张力消失,因而此时用外接多边形来分析单字空间张力更为合适。以黄庭坚为例,邱先生从分组线的角度提出“空间黏合”的概念。“轴线和点画都缺乏联系的情况下,空间密度相近的两字密度进行对接。”除了单纯用牵丝将两字实连构成字组的方法外,以“空间黏合”进行虚连的方法无疑为指导行草书创作,特别是草书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二、《章法的构成》之探讨刍议
1.“轴线”一词定义引出的相关问题 第一段中提到“做出这样一条直线”,或许邱先生在这里想表达的是“拥有一定长度的笔直的线”,或许“线段”一词更为契合。那么问题又出现了,我们怎样定义轴线的长度呢?是以单字外接圆的直径作为轴线长度,还是以这个字最高点位置到最低点位置的线段长度作为轴线长度?倘若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定义轴线长度,那么这些单字轴线能进行很好的吻接或者出现明显断点吗?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书中第121页最下提到了王铎作品中“二重轴线吻接”的现象,并解释何为“二重轴线连缀”:“当我们的感觉顺着行轴线下行时,轴线突然在某一字中断,可是当我们在下一字中找到新的轴线时,却发现它与这个字衔接完好,不过它利用的是这个字另一条潜在的轴线。”在这里,邱先生提到了“下一字中新的轴线”“潜在的轴线”。笔者选取了书中的原图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真”“色”“客”三字向右倾斜的轴线为定义的轴线,加粗向左倾斜的轴线为“二重轴线”。然而回顾最初对轴线一词的定义时,可知“轴线的位置表示这个字倾侧的方向”,而“新的轴线”“潜在的轴线”(即图1中所示加粗向左倾斜的线)却并不符合这一定义,而是与之相悖。
图1
图2
此外,书中第94页提到:“把作品与轴线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作品连贯性强的地方,轴线总在两字之间相交或平行(图2);连贯性差的地方,轴线在两字之间无交点,也不平行。”这里邱先生截取了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一组字,并作出每个字的单字轴线,发现轴线无交点也不平行,出现了断点,因而认为这组字“连贯性差”。可是同样选取这一组字,笔者对其标注了每个字的单字轴线,却也可以使每条单字轴线很好地吻接。那是否可以说这一组字连贯性很好呢?为何同样的字组我们会得出相反的两种结论呢?这大概又与我们怎样对“轴线”进行规定相关。倘若我们有了明确规定轴线长度、方向的方法,这些问题大概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2.强调轴线的作用,弱化章法的其他构成要素 分析“章法的构成”这个短语我们可得到的第一个关键词为“章法”,第二个是“构成”。因而我们由标题联想到相关问题:什么是章法?章法由哪些因素构成?我们怎样设计一幅书法作品的章法?然纵观全文,邱先生重点提供给我们利用轴线图分析章法的一种方法,并未涉及墨法、落款、印章等构成章法的其他要素。
3.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艺术本质的辩证关系 邱先生引入“轴线”并以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章法具有可取之处,并对指导习书者进行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如果技术性细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将与书法的艺术本质背道而驰。换句话说,“形”的层次可能上升为主导,而“神”的层次可能退而居于其次。如果在创作时一味只想着如何安排布局而忽略了艺术作品生命形象的表现,艺术情趣和个人情感的体现将会受到局限。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强调:“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清人蒋骥在《续书法论·章法》中说:“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笔者以为,“形”是显性的,是技术细节;“神”是隐性的,是艺术张力。我们应从有“形”之章法入手,渐臻于“形神兼备”之艺术境界。
4.章法空间特性与时间特性的一体性探讨 书法是时空一体化的艺术。邱先生认为,时空节奏的协调将会使书法形式相统一,而时空节奏的矛盾则是推动书法形式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邱先生在谈到山谷草书的构成时指出:“黄庭坚刻意将被粉碎的空间进行新的组合。这是些用杰出的智力精心安排的结构,出人意表,别开生面,并启发人们去寻找那一切尚未被征服的空间;不过,对空间的精心构筑,已使他的作品中空间节奏超过时间节奏而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对唐代草书的重要修正。”很显然,邱先生已经注意到了章法时空一体性的特征,如果能沿此思路,扩散开去,对章法的时间特性及其与空间特性的相互补充作用进行深入论述,将使我们对章法的构成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三、结语
章法有大章法与小章法之别,点画与点画之间的顾盼呼应,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都是章法。章法在书法艺术中被赋予极为重要的意义,章法布局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生命形象的表现。章法处理得好,便会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
邱先生以科学的视角为我们研究章法打开了一个新视角,特别是轴线图分析法的引入,可以视为破解章法构成的达·芬奇密码,是章法构成研究中的一大突破,对于书法学习、创作、研究都将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1]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章法的构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作 者:杜雨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书法艺术。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