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母语教育的圣殿
2017-07-17黄厚江
黄厚江
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但如果你的学生从此不喜欢语文了,不喜欢读书了,不管你的考试成绩有多好,你都是语文的罪人,甚至是民族的罪人。
去西藏,去宁夏,去川西,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个信徒,一步一磕首,一个一个长头“走”向心中的圣地,每一个动作都充满虔诚……
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就心生敬畏,也常常觉得自己和他们有几分相似。近40年来,在母语教育这条路上,我一步一磕首地前行,盼望着有一天能登临母语教育的圣殿……
把自己的心献给母语教育
尽管当初是由于命运并不精心的安排,让我做了语文教师。但我既然接受了这个角色,就从未懈怠,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心献给了母语教育。
我不止一次在发言中说:“让我们热爱语文吧!”我说:语文是一项很值得我们热爱的事业。母语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母语还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语文让我们的生活美好、精神高贵、人生精彩。
正是由于对语文的热爱,我才能几十年心无旁骛,潜心耕种于这块土地,我才能在命运给我一次次机会让我离开课堂的每一个路口,最后选择了坚守。年轻教师问我如何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所建树,我都是说:热爱语文。只有真正热爱语文,你才能沉下心来研究语文;只有真正热爱语文,你才能抵制住种种诱惑,不离不弃;只有真正热爱语文,你的学科研究才不是仅仅为了那些虚浮的功利;只有真正热爱语文,你才能发现语文的美丽,享受语文的幸福。
正是由于对母语教育的无比热爱,我才能几十年来始终在不断修炼自己。我深知自己的起點太低,深知自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所以从1980年走进语文课堂,我从未停止过自己的修炼。我常常晚上和学生一起上晚自习,读书写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读刊大读函大,弥补自己没有真正进过大学的缺陷;为了填补古诗文素养匮乏的不足,星期天我在学校附近的田野里诵读《离骚》,背诵“大江东去”……就在临近退休的这几年,我一遍一遍地读《论语》,前年出版了专著《论语读人》,今年刚刚出版了长篇小说《红茅草》。我知道我的专著功底很浅,我知道我的创作非常幼稚,但我并不是为了做学问,也不是为了当作家,我是在做一个语文教师修炼的功课。
我不止一次与学生说过:等黄老师走了,请你们记得在我的墓碑上刻下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热爱语文的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当得起这句话,但这句话发自我的内心。我努力去做一个语文教师该做的一切,我努力做好一个语文教师能做的一切。
让学生爱上我们的母语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毫无保留地热爱母语,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学生深深爱上我们的母语。
很多年轻语文教师会拿着我的书让我写几句话,我写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让学生热爱语文是语文教师最大的责任和幸福。
我常常对语文教师们说: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但如果你的学生从此不喜欢语文了,不喜欢读书了,不管你的考试成绩有多好,你都是语文的罪人,甚至是民族的罪人。
刚刚工作的时候,我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并不远大的职业理想:做一个学生喜欢、领导信任、家长放心的语文教师。三个要求,学生喜欢是根本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喜欢呢?首先是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语文课。所以在没有什么课改,没有行政要求,没有什么功利诱惑的情况下,我就开始了自发的课堂研究。我多次向年轻教师介绍我教学研究的做法:一是常常“听听”自己的课,二是找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研究课堂,三是每学期精心琢磨几节课。正是这种朴素而且单纯的做法,使我很快在课堂中找到了感觉,也使我凭借课堂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提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四项审美原则:和谐原则、整体原则、适度原则和节奏原则。这是我语文教学研究最早的成果,它使我的课堂教学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要让学生喜欢母语,首先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要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中;要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中,就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要发现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所以,前几年我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生立场,就是要求语文教学的内容选择、目标确定、方法运用、活动组织等等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学生出发,而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我在和教师们作学科研究的讲座时,常常通过两个小故事提醒教师们,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在运用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想两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呢?这样做有意思吗?只有当你能说得清为什么的时候,只有学生觉得有意思的时候,你的做法才是有意义的。
只要我们的教学能够立足学生,只要我们的语文课展示出母语的魅力,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爱上语文课,就一定会热爱我们的母语。
一个语文教师,千万不能损害母语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让语文教学不再漂泊
我们必须承认语文教学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种种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被放逐了,语文课不教学语文了。
有的语文课只剩下语文试卷,老师出题目,学生找答案,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有的语文课只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形式和手段,却看不到语文的内容;有的语文课则是满天飞的理念和概念,就是没有踏踏实实的阅读,就是没有地地道道的写作;有的语文课打着种种炫目的旗号,什么“生命”、什么“文化”、什么“对话”,就是看不到语文的影子。语文去哪儿了?语文被放逐了,语文在语文课堂外面漂泊。
于是,我深感有责任呼吁:让语文回家吧!于是我提出了“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什么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素养提高为目的;什么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就是遵循母语的学习规律教语文,就是教会学生用语文的知识和语文的思维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让非语言的手段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在提出这一核心主张的同时,我又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提出了写作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总结了语文课堂活动的基本形式和操作要领,试图从不同的几个主要方面告诉教师们“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个核心主张如何落实。令人欣慰的是,我的主张得到了很多专家和许许多多一线教师的认可,尤其是在我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之后。
最近几年来,各种语文教学主张林立,动不动就冒出一个“××语文”。有人以为,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繁荣,体现了语文教学百花齐放;有人以为,这造成了语文的混乱,语文只有一个,哪来的这么多“语文”。持后者意见的人中,有人以为始作俑者似乎是我。这实在冤枉了我的初衷。所以《中国教育报》约我著文谈谈这个问题时,我写道:“本色语文就是一个不提倡主张的主张。因为本色语文最核心的主张是:语文就是语文。这句话其实已表明了我的态度。我之所以提出本色语文这个主张,其实就是要否定种种自以为是的主张。”
我们一再说:提出本色语文的主张,目的就是呼吁赶快让语文回家,让语文不再漂泊,让语文教学回到原点。
让语文课堂看得见成长
前面说过,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就要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中,就是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就是要看到学生的成长。
可是我们看到,教師们总是展示学生已经会的,常常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解决,总是说一些正确的但毫无价值的话,做一些很热闹但没有意义的事。而更多的教师以考试的名义把语文课变成“教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找不到答案就是教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结果是考试时学生还是找不到答案,甚至许多教师天天报答案讲答案不看答案也找不到答案。
这些都是我们坚决反对的,我们追求的是在语文课上看得见学生的成长。所以在课堂上,我从来不讨好学生,从来不廉价地表扬,从来不动不动就掌声鼓励,而更多的是指出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的差异,挑起学生的(师生)“矛盾”,形成课堂的冲突,获得学习的成长。我们一再说:没有错误的课堂,是没有价值的;没有差异的课堂,是僵死的。
在基本完成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和理论构建之后,我们便不再纠缠于概念的阐发和理论的丰富,而是集中精力研究“语文共生教学”的教学方法,因为我们认为“与其人人提出一个主张,不如大家多多研究做法。语文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各有不同”。“语文共生教学”就是致力于教学行为改善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研究,就是致力于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成长的探索。
在介绍共生教学这个核心概念时,我们指出:共生教学的“生”,即“生成”,即体验,即感受,即发现,即创造。有教师之“生”和学生之“生”,教师之“生”是基础,学生之“生”是目的。“长”,即成长,即提高,即发展,即丰富,即实现。有教师之“长”和学生之“长”,教师之“长”是前提,学生之“长”是根本。在“生”和“长”之间,“生”是手段,“长”是目的;“生”是过程,“长”是结果;“生”是“长”的基础,“长”是“生”的宗旨。“共生共长”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有资源共生,也有情境共生;既有言语共生,也有情感共生;既有思想共生,也有精神共生。
在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中,我们提出: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讨论为引领,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写作教学的基本定位就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让学生能够写好平常文章,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自由作文和指令作文互补,营造学生写作的立体空间,散点训练和系统训练结合,作文教学要能作用写作过程。为了让这些策略能通过具体教学体现出来,我们研究了共生阅读教学和共生写作教学的操作要领和多种不同的课型。我们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共生阅读教学和共生写作教学的大量案例。
朝拜的路总是漫长的,没有一个朝拜者肯定自己一定能够踏进圣殿;他们只是在一个个长头中表达着自己对信仰的追求和坚贞,享受这种虔诚的向往和灵魂升华的幸福。我想,我也应该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