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走过的路
2017-07-17曾志伟
曾志伟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小学很早就开始了对“核心素养”的研究,那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还未发布,只有一些国际上的零星研究可供我们参考。当时我们的出发点是,只有找到人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学校教育的有限性和人的发展的无限性矛盾问题,才能找到学校教育的有限性与知识发展的无限性矛盾问题。只有找到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重要素养,才能在解决好当下基础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同时,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空间。
虽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已經正式发布,具有宽广的适用性,有严密、科学的逻辑和体系,但我们数年的从一张白纸开始的研究也并没有白费,我们的核心素养结构、角度与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一定的区别,但某种程度上也是互相印证的。而对于国家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果,每一所学校都有一个落地的问题。
山海文化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
开始我们就意识到,核心素养是较为恒定、守常的,不以外在情形的变化而变化,一直能主导学生未来的成长和生活的个人内在品质,它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培养或施加影响,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应该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这项研究工作开展的同时,我们也在进行着学校文化特点的积淀与总结工作。南沙小学具有依山临海的地域优势和良好的文化积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巍然耸立、立足根本、坚忍不拔,给人以厚德载物、勇于攀登的教育启示;海,宽广辽阔、包容百川、博大精深,告诉我们博采众长、开放创新的人生哲理。面对高山,才能感受何谓攀登,何谓高山仰止,何谓生活磨炼,何谓艰辛与希望;面对大海,才能懂得何谓浩瀚,何谓波澜壮阔,何谓人生起伏,何谓包容与快乐。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山海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思路,激励学生品比山高、心比海阔,培养有美德、有智慧的现代小公民。
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就将两项T作结合起来,“智者白知,仁者自爱”——我们发现,人的多数品质都是由仁和智两种基本秉性发展出来的。
在我们的体系中,“仁”和“智”这两个词的基本内涵与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含义有共通之处。仁者,是指一个有着美好、积极情感的人,“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类型的多种素养的总称和基础,这类核心素养往往是通过感悟、体会、共情等途径获得;而智者,是指一个充满智慧和能力的人,“智”是人的技能、知识、逻辑、思想等素养的总称和基础,这类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锻炼、学习、训练等途径获得的。两大类素养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互交融的地方。
接下来,结合中国传统和当今时代的要求,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逐渐确立了南沙小学学生发展的八个核心素养(如图1)。
以此作为指导,我们开始了课程研究。我们研究了每一项核心素养的本质意义,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价值以及每一项素养的构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立了每一项素养的实现途径:
在既有课程体系中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图2表示我们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主要有三种类型:基础课程,即国家规定开设的课程;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即校本课程。核心素养对我校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后面两类课程中。
1.拓展课程
我们的拓展课程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各类基本素养而设立的,每一门课程都着力发展学生的某一项具体能力、技巧、兴趣、情感或态度。一般分为主题拓展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和活动拓展课程等几种类型。这类课程还是传统的以知识、技能、情感等教学内容为转移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核心素养落地的主阵地:
(1)主题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德育主题教育(升旗仪式、班队校会、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卫生礼仪、专题教育、节日活动、社区服务等),书香文化节、艺术节、英语节、科技节、体育节等。这类课程没有硬性的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重在学生参与,营造一种专业的氛围,通过这种氛围影响学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更易受到熏陶。因此,我们感到,很多“仁者”之下的素养都可以在这类课程中获得,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类的素养。
(2)学科拓展课程。我们在严格执行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
比如在德育上,我们开发了拓展课程《仁·智》。我们意识到品德修养是一类“,”的素养,获得的手段不是学习、掌握知识点,而更应该采用“熏陶一感悟一体验”的模式。因此,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设有“经典选诵、拓展阅读、学习指导、互动讨论、言行一致、活动天地”六个栏目,如“言行一致”栏目,就要通过学生感言、学生践行、家长知心、学生谈心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及他人的行为,描述所学的内容,为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打下基础;而“活动天地”栏目,则是通过设计活动对整课的升华,进一步实践所学。
再如,美术的拓展课程也主要是为了服务“审美情趣”这一核心素养。我们把它归为“仁者”一类的素养,是因为我们并不希望普遍地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美术技能技巧(当然我们也有这样的提高课程),而更希望审美能力能让孩子们将来活得更好。因此,美术拓展课程研究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分段开发。分为6至8岁、9至10岁、11至12岁三个阶段,把学生生活中的很多审美需求加入进来,如怎么做造型、怎么做装饰、怎么做手工等单元,主要是为了普遍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我们把“健康生活”归在了智者一侧,也是反复权衡的结果,我们的体育学科拓展课——“体育走班制教学”就能说明其中的道理。我们相信很多健康生活的底子都是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造就的,而习惯无疑是可以训练的。在“体育走班制教学”课上,学生可以自主选修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我们通过努力,实现了这些课程的小班化教学。我们相信,只要孩子们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深深地被吸引,乐于参与,就能从幼年时建立起运动的习惯,也才能有“健康生活”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OP风帆进校园”项目、“围棋”项目,都是我们的特色、优势项目,有相当的基础,也有非常好的专业成绩。
(3)活动拓展课程。活动拓展包括兴趣小组和山海社团两大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选择参加的活动类课程,学生可以在此把某类技艺向更专业的方向提升。学校充分利用国家级俱乐部、学校城市少年宫资源,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如在音乐方面,开设了小提琴、扬琴、二胡、琵琶、古筝、长笛、打击乐等个性化艺术小组及舞蹈小组、合唱小组。每周三下午为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山海社团主要包括“小海燕”民族乐团和管乐团、书法社团、合唱社团、舞蹈社团、书香社团、美术社团、体育社团。
孩子们应该具备每一项核心素养,但在小学中高阶段也应该慢慢发展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正因為有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会全力支持每个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不遗余力地发展自己的专长。有才华的孩子,在我们这里都不会被埋没,近年来,我们连续两年荣获广州市校园足球女子组冠军;篮球队荣获广州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男子丙组冠军;武术队参加广州市武术(套路)锦标赛获六枚金牌、一枚银牌,获广州市中小学生武术比赛团体第一名……背后都是一些有才华的孩子。同时,我们的教师也独具慧眼,时刻都在发现着孩子们身上的长处和优点,鼓励他们投入和发展。
2.探究课程
探究课程则是我们综合能力培养的主战场,与传统教学不同,这里不再以知识、技能等教学内容为转移,而变成了以现实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为出发点的探究性学习。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传统的教学中,分科教学有其专业化优势,但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其劣势就很明显,这里面的根本问题是教学过程缺乏学科间的勾连,使学科内的能力或素养无法上升为通用的能力或素养,因而无法面对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开发出一类课程,让孩子们能够把知识融会贯通。
学校根据现有能力,开设了两个方向的专题性探究课程,分别是“海洋科技”与“机器人。“海洋科技”开发了“船舶”课程项目,我们积极结合地方水乡特色,与本地的造船基地合作,共同开发了船文化校本实践教材及课程《巨轮启航》,介绍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船舶的演变,展望未来船舶发展,同时要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船舶建造工艺流程,动手制作简单的船模,在实际动手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提升综合能力。“机器人方向目前主要以“创意机器人智能交通”课程为主,这更是一门以解决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课程。两门课程都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孩子们调动所学的各方面知识,甚至要自己去学习很多新知识,掌握一些新技能,才能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我们还有一些基于具体问题的探究性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学期以丰富多彩的展板汇报形式发表各小组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