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岗双责”:让育人没有“旁观者”
2017-07-17丁骏
丁骏
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以育人为第一位,教书为第二位。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教书为主,育人为次,或者教书与育人截然分开,忽略育人,只谈教书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教育发展的生态。多年来,我校尝试推行“双岗双责”管理机制,以期改善当下学校的育人现状。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学
为了提高育人实效,我们赋予“双岗双责”新的内涵。
“双岗双责”是“导师制”的上位概念。目前很多学校将“导师制”引入校园,学校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类似大学校园中导师带研究生的模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成长的困惑与矛盾。
我校的“双岗双责”管理机制不仅包含“导师制”的职能,同时,考虑到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加强了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教学管理职能。除了常规教学任务外,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针对本学科学习中的“边缘生”,每个教师还承担起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指导责任。
同时,每一个学生可以选择成长导师。每一位成长导师带3-5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安全教育、生涯规划等各方面的个性化帮助、指导。也就是说,所有任课教师都承担“双岗双责”,都参与到管理和指导学生中,让教书育人没有“旁观者”。
在“双岗双责”机制下,教师的“管理”职责,并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学习、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教师不仅要抓教学,还要抓品行。当学生出现某方面问题时,除了班主任,导师也要参与进来。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他们会向导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倾诉生活中的困惑,分享校园里的快乐,描述对未来的梦想……“双岗双责”管理机制的推行,让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变得更有效,教师会更加牵挂学生、关爱学生;同样,学生也会更加信任教师、热爱教师。
“双岗双责”管理机制是对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补充。传统的课堂,各学科任课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教授自己的学科知识,至于班级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基本上是班主任的任务。“双岗双责”管理机制强调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班级管理,这就可以把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任课教师和学生沟通,优化班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效能,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提升育人素质与配套改革缺一不可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双岗双责”涉及诸多方面,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也十分复杂。我校试从教师和学校两个层面推进“双岗双责”管理机制的运行。
第一,提升“双岗双责”的主体素质。
教师的教育思想要端正。一些教师虽然承认学生应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应当承担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但却认为教师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的任务是学校德育处、团组织和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消极地责怪管理者。改变漠视或消极的态度,还要从端正教育思想开始,教师要深刻认识育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全员、全学科、全过程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教师的教学水平要精湛。育人、教书相辅相成。育人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所以,精通业务、教好书是教师育人的前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之云、无水之源、无光之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类似的话: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对知识、学科、学习过程兴趣的必备条件。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可见,精通业务、站稳课堂是育人的必备条件。
第二,实施“双岗双责”需要完备的配套改革。
实行“双岗双责”的重要环节是岗前培训。“双岗双责”改革初期,教师对角色的把握容易出现偏差,考虑问题也更多地从个人层面出发,缺乏全局的育人观念,相应的岗前培训至关重要。我们通过教育学理论培训、心理学案例培训、班主任管理经验交流、新老结对帮扶等途径,进行了学生管理知识、育人方法和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尽快实现“双岗双责”角色的转变,缩短了过渡期,适应了新岗位和新职责。在培训中,学校努力营造“双岗双责”育人氛围,向“双岗双责”教师推荐相关管理书籍和报刊杂志获取间接经验,激励教师勤于反思并撰写论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育人经验,提高育人技能。
我校对“双岗双责”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方便教师操作和反馈。在反复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对这项工作进行了科学设计和详细部署:一是每个任课教师均是“双岗双责”主体,人人参与;二是科学合理分配班级学生,并与教师结成帮扶对子;三是明确教师育人的基本职责,强化目标达成。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双岗双责”五个“一”要求:每周谈话一次,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每周辅导一次,把握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每月与家长沟通一次,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每月与班级其他任課教师交流一次,了解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每月全面分析学情一次,指导学生制订学习方案,提出改进措施,明确阶段目标。从实施“双岗双责”之日起,教师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理顺工作思路,制订工作计划,对工作时间和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调配,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灵活性,提高工作实效,为学生生活、学习、心理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关怀,形成育人合力。
健全的激励制度很重要。从“一岗单责”到“双岗双责”,教师的岗位责任增多,来自育人工作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日常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如果处理不好,容易使“双岗双责”教师萌发工作倦怠,产生负效应,甚至会影响基本的教学行为。
因此,我校在推行“双岗双责”管理机制的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双岗双责”教师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发挥“双岗双责”管理机制的正效应。例如,定期对教师“双岗双责”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发放相应的绩效奖励。又如,在外出交流学习方面优先考虑“双岗双责”成效显著的教师,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外出交流学习,拓宽视野,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更顺利地开展工作。再如,在评先评优问题上,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双岗双责”成效显著的教师,激励其工作的积极性。
突破瓶颈,要在“人心”上做文章
“双岗双责”改革的阻力依然很大。从理论上讲,推行“双岗双责”管理机制是利大于弊,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教师工作强度大,教师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从事教科研,还要指导学生,任务多且重,时间少又紧,往往力不从心。其次是难以形成同抓共举的氛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不够重视,“双岗双责”管理机制的推进在普通高中往往落得“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冷清结局。再其次是教师改革的积极性需要不断激发,推进改革的后续力不足。改变这些状况,需要在“人心”上做文章。
保护和调动教师育人的积极性.要有正面、积极的评价引导。每位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运行“双岗双责”管理机制,不能让教师感到是在“育人'方面做加法,而是要重建评价体系,把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向育人重点上引导。比如学校对教师进行业绩评定时,过去往往只考虑其发表多少论文、推出多少科研成果、教学取得何种荣誉等,现在要淡化这些硬性评比,将“双岗双责”中的育人职责细化为重点评价内容。这就在学校形成一种正确导向,形成健康的育人氛围,保护了教师育人的积极性。
形成教师的育人“内驱力”是“双岗双责”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双岗双责”实践中,教师在与责任学生长期交往和互动交流中,逐渐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极大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意识。在对学生个性化指导中,教师也感受到自身专业成长的薄弱环节和提高育人艺术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学生的困惑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学生的成功不断激励着教师。这些大大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促使教师主动读书学习,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人格魅力的自我完善。“内驱力”从思想改变中生发,学生的需求是教师思考“育人'职责的动力,在“双岗双责”实践中,教师切身体会到“教书”和“育人,的密不可分,同时会反哺到日常教育行为中。
某种程度上,家长是需要教育的。要让改革顺利深入,就必须花大力气做好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工作,让家长充分理解“双岗双责”的意义和内涵,形成心理认同。学校有责任让家长认识到:“双岗双责”不僅能够帮学生补学习、补方法、补心理,更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师育人的关注度。一旦“双岗双责”的意识深入人心,学生主动找教师交流,家长也愿意更多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形成教育的合力。
我们相信,只要认真做好学校和教师、学生和家长各个层面“人”的沟通工作,充分调动教师“双岗双责”的积极性,措施有效,保障得力,教师中蕴藏的巨大育人潜力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改变当下学校育人现状,改善教育发展生态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