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激活学习的动力
2017-07-17霍兴清
霍兴清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现象,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我们把“鸟笼效应”用到现在的学生身上,能起到意料不到的成效。
一、鸟笼效应的概念界定
“鸟笼效应”中的“鸟”广义指一切的知识。我们把小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看成是鸟笼效应中的“鸟”。“鸟笼”原来指的是养鸟的工具,在这里可以把“鸟笼”可以看成是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教学的艺术等一切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鸟笼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充实的教学内容、较有意义的作业,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体验,并且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
二、鸟笼效应与学生学习的联系
在学校教育中,“鸟笼效应”的思维模式,一不小心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有很多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过分在意学生的成绩和他自身的绩效,让孩子追求的一种学习境界就是考高分。把教材压缩成教本,把教本压缩成考试内容,“分数”成了禁锢小学生的“鸟笼”。为了达到考高分的目的,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上课两眼目不转睛,老师讲的东西一点不落,考试分数很高……结果,很多学生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应试上,只为了考试而学习,却不懂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们首要做的便是改变学习上的功利思想,如大厦之基危房之柱。真正在观念上接受学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鸟笼”可以看成是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和生动有趣的课堂,目的不全在于知识的强力灌输,而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这个“鸟”的兴趣,因而是学生自觉的学习知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多数学生是活在社会压力所打造的“鸟笼”之中,“鸟笼”破败,不扔不快。给出什么样的“鸟笼”,学生自己也就会不由自主地向前发展。因而给予学生一个精致美丽的“鸟笼”是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关键。
三、学生学习动力的应然诉求
对于我们所处的乡镇中心小学,学生的生源除了镇子上的孩子,还有一部分来自周边的地方,孩子的性格,知识层次,学习习惯等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就非常聪明,也很有成就感,总认为书本上的题太简单,在上课时无所事事,左顾右盼。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家里有家长辅导,对知识掌握较好。中等生一般不会干扰课堂纪律,但心不在焉,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问的什么。考试分数也是在良好那样的档次。而对于后进生,他们尽管基础很差,但是上升的空间较大。对于优等生特别是聪明好动的学生,想要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悬念,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问题跟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鸟笼效应”巧以运用,激活学习动力
(一)给学生一个鸟笼
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有渔。我认为这句话远远没有到位。当学生对鱼没有兴趣的时候,自然也就排斥渔。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既不是鱼,也不是渔,而是对鱼的需求。给出什么样的“鸟笼”学生自己也就会不由自主地向前发展。给予学生一个精致美丽的“鸟笼”是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关键。
在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彩的分数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分数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获得有序思考、等量替换等数学思考方法,课堂上设计了清“0”游戏环节:
孩子们,还想玩难度大一点的游戏吗?请听好游戏规则:先用两个1/2的“分数条”把单位“1”铺满。边说边课件演示,然后同桌两人轮流掷骰子,知道哪个分数就从分数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分数条。骰子上的分数有1/2、1/4、1/8、1/16。看好了,如果老师掷出的骰子是1/8,应该怎样拿?1/4呢?1/16呢?学生在喜欢玩的游戏中,輕松愉快地进入了老师设计的“鸟笼”中,有效地突破了如何把分数替换成若干个不同分数的教学难点。
(二)让学生养一只鸟
如何让学生主动养一只“鸟”,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从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鸟笼”如此精致,弃之太可惜。让学生不得不买知识之鸟来填充。
“正反比例应用问题”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为了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老师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效果大不一样。教法一:上课了,首先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彩色幻灯图片。重叠的黄色方框可以上下移动,表示“烧煤总量一定”;重叠的红色方框可以左右抽拉,表示“每天烧煤量一定”。彩色的幻灯片变换着的图形,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虽然本节课概念抽象、集中,但是由于老师注意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概念动态化,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活泼。学生们都喜爱这只“鸟”,都来养这只“知识鸟”,效果很好。教法二:上课了,老师按照“学习新课,反馈练习”的传统课堂形式授课。在讲解中虽然也采取了“对照比较”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教法单一,概念本身又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大,效果欠佳。
(三)让学生照顾好这只鸟。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兴趣。兴趣遵从内心的选择,由内而发,发自内心地想照顾好这只“知识之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去积极思维,才可能去发展思维,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四年级数学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学生在小组里合作研究,探究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时候,教师抛出问题:如果有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或等于第三条线段,情况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兴致高昂,摩拳擦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三种颜色的小棒:红色、蓝色、绿色,分别是9cm、4cm、5cm。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在小组内操作,教师借助课件,丰富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紧接着,判断三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学生更加主动思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得出结论。只算较短的两条边是否大于第三条边,活学活用。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把这只“知识之鸟”照顾得井井有条。
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就是良好有效的引导,让他们进入这个良性循环的“鸟笼效应”。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苏光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