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落实教学目标
2017-07-17侯敬奇
侯敬奇
《秋天的怀念》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三件小事,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自己的深沉回顾。文章虽不足千字,但语言质朴,令人动容。笔者以一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为对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人手对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一、教学内容见微知著,紧扣教学目标
(一)重视品味词句,发展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词句,如“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眼边红红的”“挡”等词语,及“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等描写母亲举止、神态、语言的句子。有助于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也能比较容易地达到“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二)注重细小事件,突出文本选材的价值
作者怀念母亲,可写的内容有很多。但他另辟蹊径,只选取了三件发生在秋天的生活小事:第一件是母亲要推我去北海看花,“我”痛苦,母亲安慰“我”;第二件是母亲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花,“我”同意,母亲却倒下永远离开了“我”;第三件是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花,我理解了母亲的遗愿。史铁生选取这些材料,不仅是出于写作技巧上的思考,更是他在岁月里过滤了琐碎生活后留下的最深刻的关于母亲的记忆,显示着他对于母爱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鼓励学生概括体现母亲关心史铁生的细小事件,在一定程度在突出了文本材料的价值,让学生对作者的谋篇布局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侧重于“以篇章为中心”,使学生对作者情感产生更加全面的体悟。
二、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落实教学目标
(一)演示法
1.走进作者,拓展认知。“导入新课”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史铁生和母亲在一起的画面,与学生交流看到这幅畫的感受。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史铁生瘫痪之后内心自卑、痛苦、绝望的心情。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母亲对于史铁生的爱,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对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两个方面为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发共鸣,升华主旨。在“拓展延伸,珍惜亲情”的设计中,教师在学习之后播放《白发亲娘》的音乐,营造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情境熏陶。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触发学生的情思,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就史铁生的所思所感联系自身,令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珍贵,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二)朗读法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引导学生泛读,也指导学生精读;既示意学生默读,也带领学生齐读……多样化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在保持热情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1.泛读。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部分,教师在学生默读课文之后,让学生交流阅读的感触。这个过程能让学生从大体上把握课文,通过直觉在较短时间内对课文内容和主旨进行领会。从阅读角度来讲,散文阅读应从读者的心理认知出发;就散文阅读教学而言,进行整体感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起点和基石。
2.精读。在“再读课文,体会母爱”部分,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指出文中表现出母亲关心史铁生的语句。这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也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体悟母爱的深沉,有效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词句,感悟怀念”是文本主题的凝练,也是史铁生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更是对人为什么要“好好儿活”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重复阅读这一部分,既可以达到“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也可以实现“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合作探究法
在“再读课文,体会母爱”部分,教师以生为本,以个性解读、对话生成为主,努力为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学生分小组讨论文中体现母亲对史铁生关心的具体事例,进行汇报与展示,一方面,学生在丰富的感悟中学习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见解,讨论的过程也就成为培养学生个性的过程。这正与“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教学目标交相呼应。
综上所述,本教学设计结构完整,方法多样,紧扣目标,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篇比较优秀的教学设计。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在“拓展延伸,珍惜亲情”部分,可以呈现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例如《我与地坛》中的“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懊悔之情。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