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淡化语法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2017-07-17陈远书
陈远书
语文新课标是在科学理论与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的,考虑到中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强调“语法、修辞知识不单独作为考试”。但在具体实施中,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因受功利性教学的影响,在教学中便尽可能地“淡化语法”或“取消语法”。这导致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我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淡化语法术语,加强趣味教学谈化语法概念,强调运用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淡化语法教学出现的问题
1.理解文言句子感觉困难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文言学习相对较為简单,重点在于积累文言知识,学习起来不难。但到了高中阶段,文本篇幅增长,内容增多,又要求对文章作出准确理解,学生由于没有较好的语法基础,立刻就暴露出因语法知识欠缺而出现的尴尬。如当老师讲“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主谓短语作主语,其中“之”是取消句子的独立结构,可以不译。又如,讲“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理解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则……学生对这些解释一头雾水。倘若遇到课外文言文,学生就更无从下手了。这些都表现出学生语法知识缺乏的缺陷。
2.作文中病句较多
学生在作文中,语法错误随处可见。如“我们许多近处的同学不住校。”“月色很好,夜空高挂。”“我翡翠色的突发想象……”这些错误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这应是学生因语法基础薄弱,不具有修改、推敲和调整词法、句法能力的表现。当老师讲解一些较为简单的句法现象时,学生多表现为似懂非懂,更奇怪的是一些学生只好跑去问英语老师,因为英语老师课堂上讲的语法与此有好多是相似的。
3.汉英语法混淆使用
汉语、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法方面,虽然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内部实存诸多差异。因此,如果仅靠英语语法知识来分析汉语句法结构,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分析“他们叫他狗蛋”时,学生几乎都说“狗蛋”是补语,不知道汉语名词代词后是不能跟补语的,应是“他”的同位语,与“他”合起来作“叫”的宾语。这都是学生因为英汉语法混淆而造成的误解。
4.在社会交际中产生负面结果
语法作为语言的要素之一,是语言规范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村中学生很大一部分中学毕业便走上社会,进入打工者的行列,从此成为社会成员。他们由于文化层次低,在交际中运用语言时比较随意,因语法错误而影响生活的情况常有。如曾经有个学生写收据给老板时,写“还欠款5000元”,结果一年打工下来,一分钱未得,老板倒要他还钱。因为“还”是多音字,读“huan和hai”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应对方法
语法知识学习起来抽象、枯燥,为了使语法知识生动形象,便于学习。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采用形象游戏法引导学生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
1.精化句子结构
汉语显著的特征是丰富的词汇和精炼的句法。我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从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结构入手,把短语和单句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合理整合,归纳为如下三种适合中学生掌握的句子应用结构。
2.创作语法牌,在形象游戏中理解语法
我把上图列出的句子结构示意图,把每个词做成一张卡片,让学生根据所给的结构图,把各张卡片按图示排列摆放,从不熟悉到熟悉,然后又进一步,不看图而背着摆出,如此反复练习,几次之后,学生便可记住。
3.形象引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当学生熟悉句法结构后,我就在教学实践中“随文点拨”文本中出现的语法知识。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中的“席、包、囊”是名词作状语,理解时要加上介词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则。“我们都说他真年轻”这个句子“真年轻”不是补语,而是与“他”构成主谓短语作宾语……学生熟悉了句子结构,对这样的讲解自然心领神会。
理解了汉语语法知识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理解文句便顺畅得多了,说话、写文章也逐步规范起来。
当然,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多方面的综合学习才行,中学语法教学只是其中一种很有必要的知识。目前中学教学中舍弃语法教学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当然,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