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本位的小学科学课堂
2017-07-17陆洁华
陆洁华
小学科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它集合了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多种学科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会讲授一些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这使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苦恼:这门学科真难学,没有一点乐趣。然而学生觉得难学的主要原因是学的这些知识仿佛离他们太遥远了,好像是凭空出现、强行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怎样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离他们并不遥远呢?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将科学课堂回归到生活本位。
一、生活本位的小学科学课堂的内涵
科学课堂上的知识无一不是各个科学家思维的结晶,但是这些具有总结性和概括性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是那么生涩难懂。什么样的知识最容易使小学生理解呢?最接近他们的知识是什么?那无疑就是生活中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抽象概括的知识抽丝剥茧地分解开来,然后把另一头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本位。
二、多方面回归生活本位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探知能力回归生活本位
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探知实验,大多是由老师事先设定好环节,学生在老师的限制下进行实验探究。当学生的探知动机与老师的设计意图相一致时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然后有时却是学生并不按照教师的安排行动,而是会“擅作主张”地做些“小动作”。身为教师该如何处理呢?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保护学生的探知动机,提高学生的探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静电”这一课的时候,我先是让学生体验使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后,观察是否有头发会被塑料梳子吸引的现象。此时所有的学生都乐于体验梳头发这项活动。但是等到我提醒学生使用摩擦过的塑料尺去吸引小纸片的时候,有的学生为了能够更多地吸引小纸片,来来回回反复操作,这与我设想的“浅尝辄止”地体验一下摩擦生电就有些不同了。询问下得知是因为在家里用塑料尺吸引的小纸片比课堂上的多得多。为了保护学生的探知兴趣,我协助学生完成“怎样让摩擦后的塑料尺能吸引更多的小纸片”的探究:影响因素有摩擦的次数、小纸片的大小。通过改变摩擦次数和小纸片的大小这两个因素,学生得出结论:摩擦得越多,小纸片越小,塑料尺吸起来的小纸片越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探知兴趣,深化开展课堂探究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探究能力。
(二)实验素材回归生活本位
在科学课堂上,科学教师会运用各种新奇的实验材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科学的趣味性。然而有许多实验材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对于学生来说,材料的得之不易意味着这个科学实验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若是在课下有了什么新的想法,那是没有办法来进行验证的。而教师完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来替换课堂上那些不常见的材料。
例如,在学习“固体的溶解”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高锰酸钾这种化学品。学生刚刚接触这个物品的时候可能连它的名称都叫不上来,更别说在课后或家中可以自己动手去做并观察固体在水中溶解的情况了。那学生想要在家里观察固体溶解的实验,怎么办呢?我鼓励孩子在家中尋找有颜色的能溶解在水中的固体。他们还真找到了一些:红糖、咖啡等。通过集体的智慧,使我们能够使用平时我们能够接触的材料做课堂上的实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同时,学生不仅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实验的原材料,而且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器具来完成实验。例如,在学习“声音的声调”的时候,课堂上学生使用的是风铃管,通过敲击不同长短的风铃管,能够发出不同声调的声音。当时就有学生提出来了,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做一个风铃管呢?通过所有学生和老师的讨论,我们决定使用铁钉来替代风铃管,用绳子把不同长度的铁钉系在一起,然后用木棒敲击,就能辨别不同长度的铁钉对应不同的声调,从而也更容易得出“铁钉越长,声调越低”的结论了。
(三)科学素养回归生活本位
我们都知道,许多科学成果都是需要科学家长年累月的科学观测才能得到结论,而耐心、细致、严谨等都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我们的科学课堂上的有些实验也是如此,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就只能留到课下和平时完成。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一课时,需要学生耐心地观察蚕豆发芽的过程,仔细地记录每一天蚕豆种子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地记录保留下来来。当我把蚕豆的种子发下去的时候,学生的脸上是兴奋和期待的神情。我知道,他们是喜爱种下蚕豆种子并且期待着蚕豆种子能够快快长大的。从他们的观察日记上我可以看到,他们十分认真地记录着小蚕豆的每一个成长变化。对比之下,看着多媒体课件或书本讲解蚕豆发芽的过程是显得那么单调和乏味。通过让小学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本位,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结语
生活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只是我们有时候把它们忽略了而已。科学课堂的科学知识是生活中科学的浓缩,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把课堂上的科学变为生活中的科学,让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本位,学习科学就不再孤立于生活,那么,科学课堂学习立马便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学生也能更加快乐地融人课堂学习中去。真正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者单位: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