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考家庭教育

2017-07-17常建文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主体家长评价

常建文

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实际上,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我们都可以把它作为家庭教育的时间;家长和孩子一起的活动,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在实施家庭教育。在我国不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孟母三迁”告诉我们环境教育的重要;“岳母刺字”诠释了从小立志的可贵;等等。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对教育的无限功利,要求子女的绝对服从,教育方式的简单无力,都集中地表现为种种矛盾。家庭教育已经史无前例地、高强度地表现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对“家庭教育”和“教育家庭”的思考

战后日本发展之所以异常迅速,大多数人认为在于重视教育。经过研究表明,重视和发展母亲教育是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父母自觉教育”是确定国民教育的源泉,使每一个父母都知道“你不仅在教育你的子女,你在教育整个民族”。然而,我们的父母除了上班、完成家务外,就是长时间地陪伴子女做作业,请家教,甚至不顾孩子的兴趣,乱给孩子选择一到两个“兴趣”,孩子们丧失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失去了无拘无束的自由时光。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自私、狭隘现象严重。然而,这一切都不能怪孩子,试想,一个人如果在“灰色的童年中成长”,他会是个什么样?徐立杀母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中国的母亲是孩子“生活上的保姆”“学习上的监官”,更有甚者,有的父母把自己年轻时没有达到的目标和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是极度自私的、不平等的,更是非常可怕的。

家庭教育和教育家庭是相辅相成的。怎样来教育家庭,使我们的每一个公民都能成为合格的家长。新课程的贯彻执行,给我们很大的空间。“家长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项教育内容。然而,素质教育和高考需要的格格不入,导致我们整个大的社会教育理念对于“成材”已经形成了相对的局限。不是大学毕业,甚至不是名牌大学毕业,还是“人才”?教育家庭是我们整个教育领域的盲点。许多家长不会教育孩子,不懂教育孩子,甚至有的家长给孩子灌输的就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很多中国的家长这样认为:我们含辛茹苦地打工赚钱,为孩子们提供丰裕的物质条件,上最好的学校,进最好的班级,我们的工作和任务就完成了。换一句话说,家长们已经对得起孩子了。可是对于孩子,你们——做家长的有多少能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期望什么?渴求什么呢?心与心的沟通在丰厚的物质条件下,似乎显得有些多余。少数家长还会认为:我家的孩子我愿意怎样教育就怎样教育,与别人无关。把孩子当作是家长的附属品,是私有财产。教育家庭必须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父母教育必须作为公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分支,从小抓起。

二、对“教育评价”与“评价教育”的思考

怎样来评价一位学生,我们的方法总显得异常单纯和简单。智力因素的主导作用在很长时间内的影响是巨大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至今在社会上仍然风靡盛行。当前社会风气的不良,使得学生和家长对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再经过努力当个一官半职兴趣甚大。因为只有当官,才会有权;而有了权,金钱、地位什么都有了。目前,家庭教育正走向误区:生活上无休止地溺爱、满足;学习上无休止地奢望。对此,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同时,由此可见,家庭对学生的评价是何等粗暴和简单。

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是非常现实和冷酷的。这种冷酷直接表现为中考考入重点高中和高考进入本科分数线的情况。有时,政府对教育的评价也是如此。家长们则表现得非常强烈。今年,哪个学校考得好,则这个学校门庭若市;相反,如果这个学校某一年考砸了,则要求转出者纷至沓来。有的家长初中三年为孩子换了三个学校。学校校长和教师就处在这种煎熬之中。这样的频繁换校又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素质教育如何开展?课程改革如何深得人心?因此,教育评价和评价教育必须建立在一种理智的基础之上,多方面、多渠道评价,还教育以真正的面貌。

三、对“教育主体”和“主体教育”的思考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都有着极高的期望值,“成龙”亦好,“成凤”也罢。期望值本身并没有过错,但必须冷静地、正确地来看待教育对象。中国的家长最擅长的就是“比”。恐怕很少有家长愿意把自己孩子的将来定格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可真正能“光耀门庭”的屈指可数。因此,中国的父母必须重新审视对子女的期待,还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去开展教育。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名人,首先要把他养成为一个有良好生活习惯、健康身心的普通人。

父母高度的期待、孩子本身能力的有限、竞争的激烈,只能导致孩子心理发展的畸形。“马加爵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关注教育主体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主体本身的可塑性和发展性,比任何期望都要对孩子有利得多。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天,家长看见孩子作业做完之后,总要拿出放在阳台上的小罐罐,不知道在看什么。后来一问,原来是在观察蚯蚓的再生情况。这位母亲一气之下,把罐罐全扔了。孩子好不容易产生的科学兴趣就这样被无情地击碎了。有关专家这样评价:这一扔,很可能就使我国在未来失去了一名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不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一味地按照家长自己的想法来管孩子,往往得不偿失。美国作家巴德·舒而伯格在回忆自己童年时,父亲对他的教育显得非常理智。虽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知名的剧作家,但是父亲在面对自己六岁的孩子写的第一首诗时,没有像我们有些家长表现出来兴奋,而是认为“糟糕透了”,“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他一定要成为一名诗人”。倘若巴德出生在中国,会不会成为“仲永”,确实很难说。

面对教育主体的个性差异,家长必须循序渐进地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某一方面产生兴趣,从而愿意接近和研究。主体教育则是在不断鼓励和严格要求之下,使学生自觉地产生一定的意志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肯定教育主体的差异,培养主体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话题。

[作者单位: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主体家长评价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