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桥的传说
2017-07-17李如明
李如明
人物:朱 熹——朝廷钦差
陶小梅——太平居士陶之清之女
李石郎——石匠师傅
李 母——石郎母亲
宋朝淳熙八年(1181年)八月,浙江东南沿海台州遭强台风袭击。台风倾屋塌墙,海水淹没良田,颗粒无收。灾区百姓家破人亡,饥肠辘辘,四处逃荒。盗贼蜂起,民不聊生……朝廷派朱熹到灾区赈灾治水……
【开幕场景:小桥旁有一凉亭,亭内放置石桌石凳,远处田园荒芜一片凄凉景象。
朱 熹(唱):赈灾治水台州行,
微服私访察灾情。
都只为台风毁堤海浪卷,
一夜间千亩良田被水淹。
村庄上倾屋塌墙惨凄凄,
田野间土石岗上新坟添。
百姓们流离失所断炊烟,
没奈何四处逃荒泪涟涟。
河道上,污泥堆积垛河面。
修水利,筑堤修河闸桥建。
僮 儿:噢,先生!先生啊,我们走了一天还是找不到太平居士,说不定他已经……
朱 熹:僮儿不可胡言,只要我们有耐心,仔细寻访一定能找到陶老先生,向他请教治水造闸桥之策。
僮 兒:哎!先生,前面有一凉亭。
朱 熹:好,进去略坐片刻。
僮 儿:是!
小 梅:有强盗,救命啊!救命啊……
【石郎抱着包袱上,小梅随后紧追,抓住石郎,两人争抢包裹,朱熹和僮儿上前抓住石郎。
朱 熹:你是堂堂七尺男儿,怎能做出偷盗抢夺之事?
小 梅:还我包裹,强盗……
【悲伤情景音乐。
石 郎:娘,我……(面对老母羞悔难当。)
小 梅:大娘,他是强盗,抢了我的包裹。
李 母:啊!小畜生,你怎能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啊!
朱 熹:大嫂你家住哪里?为何到此?
李母:先生啊!(唱):家住在,李家村平安桥旁,
儿本是,石工匠造桥建房。
八月台风海堤毁,
淹田塌房水茫茫。
水急浪大台风猛,
媳妇孙儿把命丧。
家破人亡无路走,
没奈何,受饥挨饿去逃荒。
石郎:娘,我该死,我该死呀!
李 母:儿啊,你好糊涂呀!
小 梅:对对,(掏出干粮给李石郎)我这还有些干粮,拿着吧!
石 郎:(推脱)不不,我怎么还好意思收你们的东西呢!
小 梅:(推回去)拿着吧,你娘的病体要紧!
李 母:多谢二位恩人。
小 梅:啊呀!天色不早,我得赶路了。先生,小女子就此告别。
朱 熹:姑娘,见你行色匆匆,一定有急事在身吧?
小 梅:先生!(唱):我父是太平居士陶之清,
他也是水利行家学问深。
父亲他刚直不阿为百姓,
权贵视他眼中钉。
因此上隐居故里陶家村,
埋头钻研做学问。
受父命,追寻大人来灾区,
献上良策图一份。
朱 熹:原来你爹就是远近闻名的水利专家太平居士陶老先生?
小 梅:正是,先生认识我爹?你是?
朱 熹:实不相瞒,老夫便是朱熹也。
小 梅:啊,您就是朱大人?
朱 熹:姑娘,早知你父亲博学多才,深懂水利。到台州后,一直寻找你父,向他请教治水造闸桥之良策,可惜久寻未果,想不到在此与你巧遇,真是万幸呀万幸!
小梅:朱大人,我终于找到您了!这是我爹爹亲手绘制的造闸桥图纸和河道疏通改造方案,叫我一定要亲手交给大人。
朱 熹:好啊!真乃无价之宝呀!
石 郎:朱大人,小民能否帮上大人之忙,也好将功补过。
李 母:是啊,朱大人,我儿石郎是个石工匠,若有造桥铺路之事,我儿愿效犬马之劳。
朱 熹(唱):疏通河道修水利,
内河建造闸桥群。
水网河口建闸桥,
灌溉排涝有保证。
闸闸相通水位平,
同开齐关闸桥门。
真可谓,百姓齐心同抗灾,
众志成城家园兴。
石 郎:好!(唱):治水之策得民心,
回家乡,动员朋友和乡亲。
下决心,勒紧腰带齐上阵。
排万难,兴修水利挖河道。
手牵手,共同建造闸桥群。
肩并肩,分甘共苦渡难关。
心连心,同舟共济天地新。
朱 熹(唱):闸桥建成水利兴,
河道畅通水清清。
启闭溢涸众闸门,
排涝灌溉利万民。
春华秋实粮满仓,
乡村一片丰收景。
幕后(唱):一江清水流东海,
闸桥座座映水面。
丰衣足食太平年,
朱熹治水代代永流传。
丰衣足食太平年,
朱熹治水代代永流传,
代代永流传。
(切灯,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