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纪录片情怀

2017-07-17张琦

戏剧之家 2017年12期

张琦

【摘 要】本文论述的是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情怀,以在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纪录片之一《归途列车》为例,从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内容拍摄、成功因素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是如何表现其情怀的。《归途列车》关注当下中国最底层农民工以及他们下一代的生存现状,长时段的跟踪拍摄,多角度审视中国农民工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纪录片情怀;《归途列车》;中国题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27-02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

有人说,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多是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作品,其实不然,真正的优秀作品是对社会的真实展现,是对人性的批判,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这样。因为揭露,所以批判,因为批判,所以反思,因为反思,所以进步,这就是真实的力量,而纪录片的原则便是真实。《归途列车》的选材是一个有些特殊又庞大的群体——农民工,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这个人口大国,农民工群体仍然占据着很大比例,农民工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社会话题,但是纪录片不是宣传片,他所展现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

这部影片就是用真实的力量去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它用了三年的时间,选择了一个具有十多年打工经历的家庭跟踪拍摄。导演范立欣曾说过“再真实的故事,一旦出现在镜头前面都会变得不那么真实。”但是我们也相信时间会让镜头前的故事无限接近真实,所以这部历时三年的纪录片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亲情与生计之间的抉择,是公众对农民工群体讨论最多的话题。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背后,这些农民工家庭到底付出着怎样的代价,在这个最好也最坏的年代,我们都是时代高速发展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牺牲品,但是农民工群体仍然是这个时代最底层的生存者。他们最大的愿望便是赚更多的钱报答上一代,培养下一代,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让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走向大城市做最辛苦的工作,得到不那么丰厚的报酬,更可悲的是,他们为了要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导致家庭内部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也是中国一大社会问题,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并没有让这些留守儿童像父母希望的那样,摆脱贫困成为有出息的人,他们又形成了中国的第二代农民工,最可悲的不是现状,而是这样无休止的循环。

该片的跟踪拍摄持续了将近三年,以“春运”为切入口,表现出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卑微与坚持,因细微呈现出两代人之间的冲撞隔阂而同时具备了质朴的情感力量与深沉的思索。那归家的火车和漫长的路途,也就成了承载着这一底层群体的命运和梦想的鲜明视觉符号。

2009年底,美国《时代周刊》排名第二的人物是一个群体“China Worker”,《时代周刊》对这一群体的描述是“数千万背井离乡且多数是抛下家庭,去高速发展的沿海城市打工的中国工人,是他们带领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从这段评述来看,《时代》周刊所指的“ChinaWorker”应该是中国农民工。纪录片《归途列车》通过影像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背后,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工家庭到底牺牲了什么。

《归途列车》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该片关注草根、关注底层社会人群的生存现状,用独特的影像语言表达了对中国农民工的深切关注。这部纪录片饱含着强烈的人文情怀与现代意识,将理性思索与真实影像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使作品展现出一种朴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因此,《归途列车》的表现手法对很多现实题材的纪录片都具有学习借鉴的意义。这部影片的选材对于社会进步甚至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二、纪录片成功因素

作为一部艺术性和现实意义兼具的纪录片,《归途列车》无疑是成功的。《归途列车》在2006 年底开拍,2009 年完成,拍摄完成后最初是在国外上映,2011年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颁发的公映许可证后开始在国内院线小范围放映,开创了一条独立纪录片从电影节走向商业院线、由海外回归国内、由“地下”转向“地上”的独特路线。

从电影学上来说,《归途列车》属故事片类电影,片中的拍摄对象并不直接面对镜头接受采访,但仍有记录者和拍摄主人公之间的现场互动。导演范立欣习惯在拍摄对象的生活常态中进行采访、将人物置于环境中采访,简单来说,就是将采访变成聊天。即便如此,范立欣也尽可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通常只是引导性说出开头,为的是引导采访对象,帮助他们表达和讲述自己。由于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之间长时间的相处,拍摄对象对于摄像机已经可以视若无睹,紧张感和戒备心也在长时间的相处中被磨光,范立新有时的采访就变得很困难,这时便对拍摄者的耐心和应变能力提出新的考验。

虽然从拍摄设备上讲,《归途列车》与国内大部分在电视上或者网络上播放的纪录片并无明显区别,但从最终效果来说,该片却呈现出更加饱满的电影感。视听元素和故事性大大超出了国内同类纪录片的普遍水准,这是拍摄者的刻意准求和高标准的结果。比如影片的开头部分,以高机位记录了广州火车站广场上的滞留人群,小雨中撑开的一把把花伞,与人们焦躁等待的情绪形成强烈反差;火車站窄小而狭长的地道中,赶车的人群奔袭而至,随即又茫然四下张望,形成明暗、动静、平面与纵深的鲜明对比,火车在雪后的群山间呼啸而过等镜头,也充满着有如电影大片一般的形式美感。

对一部独立制作影片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电影节作为“首秀”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意味着对影片质量的一种大致评判,提高影片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电影节附带的商业价值和各种业内活动,有可能会为影片带来好的发行机遇和市场渠道。但是,参加电影节是双方互选的结果,而且主动权更多掌握在电影节主办方方面,另外,由于竞争的存在,电影节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如果选择某个电影节参加竞争,那么很可能就无法进入同类别的另外一个电影节。

从2009年秋季一直到2012年,《归途列车》参加了国际上十多个或大或小的电影节,并摘得洛杉矶影评人大奖、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门奖等大奖,还入围了法国真实电影节竞赛单元、香港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苏黎世电影节竞赛单元等,范立欣本人也获得了法国 MIPDOC电影节授予的世界纪录电影杰出贡献“先锋精神奖”、英国One World Media 大奖年度导演奖,入围美国导演工会奖,成为继李安之后第二个入围该奖项的华人导演。在后面几年时间里,《归途列车》在各电影节中获得各类影片、导演和摄影奖项等共计六十多项,是近年在国际电影节上最成功的华语纪录片。

三、结语

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从商业性来讲,这部充满情怀的独立制片的纪录片都是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典范。它不想说教什么,而是用最朴实的画面时时刻刻诉说着心愿,我们希望中国农民工的归家路不再那么艰难;我们希望中国农民工的生活不再有那么多苦难;我们希望中国的下一代不再那么悲哀。

我们的国家,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我们的社会,成功人士的故事层出不穷,我们的人民,用他们辛勤的劳动筑造着中国梦,而他们身影却被淹没在茫茫的人群中,依然寻找着他们的归家路。

参考文献:

[1]张国涛.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创作潮流的背后——以《归途列车》为例[J].编辑学刊,2012,(02):38-42.

[2]张欢.浅析人文社会纪录片《归途列车》——“途归何处”[J].今传媒,2012,(08):94-95.

[3]郑瑞娟.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归途列车》解读[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8):81-8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计划人文社科项目《“互联网+”下“中国梦”的微电影创作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KYLX16_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