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演唱中呼吸的运用方式
2017-07-17秦宇
秦宇
【摘 要】呼吸为声乐演唱提供动力,呼吸又是声乐演唱的核心,要想在声乐演唱过程当中将饱满和自然的歌曲带给观众,就必须要将声乐演唱中的呼吸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声乐演唱者要达到有效控制气息的目的,就必须对声乐演唱中呼吸的运用方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声乐演唱;呼吸;运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04-01
要想完美地演绎歌唱这门艺术,就必须科学合理地运用呼吸方式。在声乐演唱过程当中,控制气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懂得歌唱,就必须对吐字和呼吸进行精准把握。众所周知,呼吸的运用方式在歌唱技巧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人类日常生活当中的呼吸方式和声乐演唱中呼吸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声乐演唱者只有采用有效的呼吸方式,才可以表达出自身饱满的情感,对乐音和乐句进行控制和延长,达到有效控制气息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声乐演唱中呼吸的运用方式进行探究。
一、呼吸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一)呼吸为声乐演唱提供动力。要想将一首歌曲进行完美地演绎,声乐演唱者在保证自身良好嗓音条件的同时,还要在声乐演唱过程当中运用科学合理的呼吸方式。在调节呼吸的过程当中,将歌曲演唱的需求作为依据,声乐演唱者声音的素质和足够的气息都必须依赖正确的呼吸方式。简而言之,声乐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呼吸方式运用的影响。声乐演唱者只有将正确的呼吸方式、歌唱技巧和自身情感进行有机结合,声音才会更加自然和饱满。
(二)呼吸是声乐演唱的核心。声乐演唱由于其自身性质的原因,就决定其艺术性比较强。声乐演唱者只有精准地运用呼吸方式,才可以掌握声乐演唱技巧。要想将歌曲的内在含义进行完美体现,声乐演唱者就必须要用正确的呼吸技巧和方式。呼吸是歌唱的实质,这是舒曼的一句名言。由此可见,声乐演唱者要想掌握声乐演唱的核心,切实地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就必须要在声乐演唱过程中运用正确的呼吸方式。
二、声乐演唱中呼吸的运用方式
(一)在声乐演唱中运用提气和沉气。一些歌曲的旋律有着高曲调、宽音程的特点,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在提升声带张力的同时,收缩腹部以上的身体,运用提气的呼吸方式,将高音演绎得自然而饱满。举例来说,我国陕西民歌的旋律大部分音调较高,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该地区居民的豪爽性格进行全方位的展现。因此,声乐演唱者在演唱过程当中,要将自身气息进行精确的把控,运用提气的呼吸方式充满激情地演唱陕北民歌。除此之外,一些歌曲的旋律在将情绪进行表达的过程当中,突然降低音区,但同时低音的力度也要有所保障,声乐演唱者就可以采用沉气的呼吸方式,放松自身的腰腹部,从而将低音演绎得自然雄厚。举例来说,将沉气的呼吸方式运用在歌曲《松花江上》的演唱中,就可以将歌曲想要传递的情感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在声乐演唱中运用气声。将一些耳语一样的声音安排在歌曲的末尾,这就是运用气声的呼吸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歌曲当中凸显一种距离感,或者是声乐演唱者将自身情感通过音量减少的方式来表达。这样就可以在声乐演唱过程当中,增强声乐演唱者的歌曲表现力。举例来说,歌手光良就将气声唱法运用到《爱得不快乐》等部分歌曲当中。声乐演唱者情感的坚定程度也可以通过气声的方式进行表达。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运用气声这种呼吸方式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将歌曲表达的情感作为依据,与此同时,声乐演唱者在选择气声这种呼吸方式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很好地支撑自身的气息,避免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流失全部氣息。
(三)在声乐演唱中运用偷气的方式。在声乐演唱的过程当中,对于音乐没有要求换气的位置进行快速的吸气就是偷气的呼吸方式。它的作用主要是将声乐演唱者的节奏和语气进行增强,同时对气息进行补充。想要完美地运用偷气这种呼吸方式并不容易,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在音乐节拍当中选择音节不强的节拍,动作幅度要小,嘴巴张开的程度不能让听众有所感觉。在此过程当中,还要保证感情的饱满。如果气息控制不够到位,就会给听众造成歌曲断流的感觉。所以,声乐演唱者要在日常的练习当中,对自身偷气的呼吸方式进行增强练习,从而掌握科学的呼吸运用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呼吸方式的运用在声乐演唱过程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效果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声乐演唱者要想将歌曲的深层意义进行体现,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就必须要运用正确的呼吸方式。根据歌曲种类的不同,在声乐演唱中运用沉气、提气、气声和偷气等呼吸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协调演唱和呼吸的关系,才可以切实地提升声乐演唱者的歌曲表达技巧。
参考文献:
[1]肖菡.论声乐演唱中的呼吸[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3):13-14.
[2]王善虎.论声乐演唱中呼吸问题的新思路[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22-23.
[3]刘丽娟.声乐演唱中呼吸的艺术运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