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共性研究

2017-07-17何晶

戏剧之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演唱民族声乐共性

何晶

【摘 要】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民族声乐不断从中国戏曲中汲取营养,取得突破。然而,戏曲也从民族声乐中获得不少启迪。二者相互借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戏曲事业和民族声乐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以越剧、昆曲唱腔为例,对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共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戏曲唱腔;民族声乐;演唱;共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71-02

一、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的概念

(一)戏曲唱腔。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将音乐、文学、美术、舞蹈等各项内容融汇在一起。在戏曲中,唱腔的地位非常重要,其不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还是深化戏曲主题的必要手段。根据演唱内容的不同,戏曲在演唱形式上较为多样化,主要有独唱、对唱、齐唱等。事实上,唱腔对于音乐的整体安排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当前有许多戏曲唱段依然可以经久不衰地演唱下去,不仅在于其曲调优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还在于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和调度有方,通过大段唱腔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戏曲唱腔在戏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才造就了戏曲演唱的独特性。

(二)民族声乐。从广义上来看,民族声乐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民歌演唱、传统的戏曲演唱和曲艺说唱。从狭义上来看,民族声乐只是从唱法上进行区分,即“民族唱法”。目前,我国民族声乐主要是以学院派为代表的声乐演唱,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演唱的精华,还大胆吸取了西方声乐的一些先进演唱方法,为此形成了更有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歌唱艺术。

二、戏曲唱腔的特点

(一)戏曲唱腔的特点——以越剧、昆曲唱腔为例

1.越剧唱腔。越剧在唱腔上以大本嗓演唱为主,其基本音域在C1—D2之间。一般来说,越剧唱腔的低音一定要厚实,这样才可以保证气息的雄厚与平稳,只有到了中音区,声音才可以向前靠,为此,在演唱时,声音一定要保持圆润、流畅,不能出现所谓的“刺声”,这样才可以将声音往上发展,在中音向高音的转换上,气息要平稳,要牢牢把握中声区是换声,真假声巧妙结合是唱好高音部分的基础。

2.昆曲唱腔。昆曲唱腔的主要特点是“水磨腔”,这种唱腔基本体现了南曲的细曲节奏,主要表现为延缓唱腔拍子,放慢节奏,抒情性强。在昆曲的唱腔中大量运用了装饰性的花腔,除了大家熟知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有一些“赠板曲”的演唱,也就是说,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拍。因此,昆曲在唱腔上声音特别委婉,并且对字音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每唱一个字,都要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以便使音乐布局的空间不断增大,以突出昆曲的委婉性。

(二)民族声乐唱腔

在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唱法技巧中,主要是对气息的控制,如在唱法中常常使用“提气”“沉气”“跳气”以及“嘘气”等,不同的气息控制可演绎出不同的情感声调,而不同的声调、腔调能够和不同的音调、音色构成不同的气息控制。二者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通过不断变化音调、音色,形成丰富多样的呼吸技巧,才能够表现出灵动深邃的情感场景。

民族声乐唱腔的基本特点是保持声音的甜、脆、圆、亮、水;而对于发声方法,则要求能够对气息、声带进行精准控制,与声调配合协调,突出唱腔特色;对于声音效果则要求音域宽广,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唱腔的表达上一般是先入情感再发声。

民族唱法主要是对乡土、人文等情怀的抒发,在具体唱法中,普遍注重情感的表达,音调往往都会使用真假音混合法,用以表达民族情感。相较于美声,民族声乐更注重音调与气息、咬字和韵味。

总之,民族声乐是我国各民族的生活写照,蕴含了民族间的乡土风情、文化特点,以及多样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民族特点,有着不同的音律特点,对于气息的控制、发音特点,以及共鸣等,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目前民族声乐学习者对于民族乐曲的声腔控制,要从整体出发,学习我国传统的戏曲唱腔,把握不同的风格、韵味、运腔,演绎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歌曲。

三、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共性

(一)演唱方式具有一致性。戏曲与民族音乐存在一致性,戏曲与民族唱法都讲究声音稳定,且能够保持顺畅的呼吸,都比较重视头腔共鸣发音。无论是戏曲还是民族声乐,在演唱時都保持呼吸持续下沉,清晰发音,避免在发音过程中音律因为暗涩造成音调变异。因此,戏曲与民族声乐在发音方法上不能只通过喉咙发音,通过喉咙发出的音不仅声音弱小无力,而且容易对声带造成难以修复的损伤。目前,比较科学的发音方法主要是通过鼻腔、口腔、颅腔和胸腔的共鸣进行音律的扩大,尤其是在高音部分,对声音的控制以及呼吸力度要求非常高,通过鼻音、头腔共鸣,则可以轻松漂亮地完成高音部分的演绎。

无论是戏曲演唱还是民族声乐演唱,演唱者的面部表情都应该放松而不失庄重,尤其是女高音演唱者,其嘴巴应完全张开,嘴唇自然合拢。低音演唱者的嘴唇应微微抿紧,牙齿放松,但仍有吸腭的感觉。

(二)对“四呼”和“五音”要求较高。无论是戏曲还是民族声乐,在唱腔上对于“四呼”“五音”要求较高。越剧由于发祥于浙江嵊县,字调曲度大,当地人说话的语气较为柔软,为此造就了越剧无论是念白还是唱腔,都比较缠绵。例如普通话的“安”,主韵母是“a”,嘴巴张开,然后加上鼻尾音“n”。而越剧的“安”(on),主韵母是“o”,口形圆,又较小,然后加上鼻尾音“n”,这样一来,越剧“安”的鼻音就显得较浓了。 越剧的发展只有一百多年时间,但其有过黄金时期,加之不断向京、昆、绍剧学习一些念白韵律,同时又受话剧表演的影响,讲究生活真实感,因此,慢慢形成了现在惯用的一种舞台腔。

谈及昆曲,不能不说魏良辅,正是他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昆曲的发展。昆曲在唱法上强调吐字、过腔、收音,从此把演唱中的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传统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戏曲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在咬字、吐字方面又总结了“四呼”“五音”,因此,不论对于昆曲还是中国戏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字正腔圆,是唱好戏曲的前提,它是考核一名优秀戏曲演员的标准。“字正”是指字音正确、清楚,让人一听就清晰明了;“腔圆”是指发音的腔体,即唱腔的圆润,婉转如流水。同时,“字正腔圆”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表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演唱者在演唱时,不仅要做到字正腔圆,还应该将词、腔、曲这三个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其互相依托、协调一致,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歌中有情,情中有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字正腔圆”。

中国的民族声乐虽然出现较晚,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中国戏曲的唱腔特点,尤其是对戏曲的“唱”和“念”进行了模仿,使得民族声乐的演唱更加圆润,咬字更为清晰,对民歌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具有广泛影响。

总而言之,民族声乐从戏曲中吸取了许多特点,因此,在民族声乐的发音中不仅仅要注意五元音的使用,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四呼”“五音”的原则,真正做到字正腔圆。除语言外,正确的语调也是传统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共同追求的。魏良辅在《曲律》中说:“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平上去入,逐一考究,务得中正,如或苟且舛误,声调自乖,虽具绕梁,终不足取。”

(三)音调运用上的共性。在演唱过程中,声调往往是演唱者情感的表达,在汉语中音调分为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我国戏曲中常见的“倒字”就是声调中的四声不正。例如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斗鸠山的一段对白,鸠山说:“李玉和,劝你早日把头回,免得筋骨碎。”其中“碎”是去声,表现鸠山对革命者恨之入骨的凶狠之情。李玉和说:“宁可筋骨碎,绝不把头回。”其中“回”字是阳平,表现了李玉和为了革命事业,面对敌人的威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两个字若念不对四声,也就使整段对白失去了应有的艺术魅力。

但是,在如今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四声常被很多演唱者忽视。如现代作曲家王志信的作品《遍插茱英少一人》中“登高望东南”一句,其中“望”是去声,而很多演唱者却唱成了阴平,这种演唱方法显然非常不妥,不仅很难体现作品中对于台湾同胞的思念和牵挂,也淡化了相互渴望会面的期盼之情,为此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该歌曲时,一定要尊重作品的创作内涵,再进行二度创作,通过适当的装饰音,与音乐旋律相互融合。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民族乐曲以及戏曲发音特点的剖析,得知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都是相通的,在音调上,更多通过唱腔进行发声,单在具体的应用上又存在着些许不同。通过研究我国民族声乐科学的演唱方法,把我国戏曲中的有效因素与民族唱法相互结合,从而提高和完善我们的民族唱法。

本文通过中国戏曲发声来丰富我国的民族声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的优秀传统声乐理论和技能,大胆吸收中国戏曲的科学理论和技能,使其与我们的民族语言和音乐风格相结合,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陈莎莎.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2.

[3]汪毓和.中國近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秦祁生.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关系[J].黄河之声,2012(01).

[5]李维渤.西洋声乐发展概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作者简介:

何 晶(1981- ),女,汉族,浙江丽水人,硕士研究生,浙江音乐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戏曲发声。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音乐学院科研项目的成果论文,项目编号:2016KL075。

猜你喜欢

演唱民族声乐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