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通而假

2017-07-17赵宝利邵兴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信陵君秦王古人

赵宝利++邵兴军

关于通假字成因的解释,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流行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据王力先生所论,古汉语里往往出现同音字和音近字通假和假借。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此处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

2.同源字通用,同源词共形音同而义通。例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有言“庄公寤生,惊姜氏”,句中“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

3.因帝王避讳而通假。例如,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略稱“观世音”为“观音”, 改称“民部”为“户部”。

4.世人所谓错别字说,按约定俗成的法则所用的字就是正字,不合规范的字就是借字。

前两种情况属汉字的孽乳分化,通而不假;第三种情况属政治因素,是特定时期的特例;而第四种情况缺少考证,有失偏颇。本文正是基于第四种解释大行其道的现实情况而进行的别样的思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人遣词造句非常讲究,一字一词斟酌再三,故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古人使用通假字也当有其深厚的用意。笔者认为,去除汉字的孽乳分化因素,古人使用通假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本字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使用另一通假字,合本字和通假字两字之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之形象生动,理通义顺。因学术界还没有笔者这种观点,故笔者在此不引经据典,仅以若干实例来证明: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通“背”,违背。如按许氏说法,“倍德”,只能理解为违背道德,如果理解为加倍德行,似乎真的讲不通。但如果从古人的谦敬风俗以及古人的表达方式考虑,“倍德”之“倍”兼有“加倍”与“违背”意,则意蕴较之“违背”一意就丰富的得多了。古人说话喜欢谦逊,譬如国王称自己为“寡人”,意为“寡德之人”,谦称自己缺少高尚道德;个人说自己的见解为“愚见”,意为“愚陋之见”,谦称自己见识浅陋。此处的“倍德”,意为“加倍德行”,谦称自己德行本来就不行,但不敢再放纵自己的劣行。这一层意思再加上“违背”一意,则此句意蕴便十分生动了。

(2)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说”通“悦”,yuè,高兴。“说”的右半边为“兑”,“兑”字从人、口、八。八,分也,人笑故口分开,故有喜悦之意,该字词义后来又所衍生,后人解释为:按已经许诺的去做。“说”字在古文中解释为“悦”字时,有“因当初约定实现而感到喜悦”的意思。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必说见臣”句的语境为: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对此,笔者的解读为:当初秦王曾放出悬赏的话,现在如果献出樊将军的首级,秦王必按当初许诺的话召见我。所以,文中的“说”有两重意思:一是有人送上樊将军的人头,秦王感到高兴,二是有人送上樊将军的人头,秦王必会按当初的约定赏赐。《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的用法也是这样的。

(3)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惠”通“慧”,聪明。如果脱离语境,“甚矣,汝之不惠!”翻译成“你太不聪明了!”似乎很对,但是,我们拿出原文来,把它放入语境中考量,“惠”翻译成“聪明”就显得有点片面了。该句的语境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从语境考虑,“惠”的本义“好处”显得更恰当:你做事太不考虑利益、好处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意即批评愚公徒劳无功。“惠”字在此同时兼有“聪明”及“好处”二意,一面指出做这件事没什么好处,一面批评愚公不够聪明,一举两得,可谓妙矣!

(4)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

“决”通“诀”,告别,辞别。太史公在此用“决”字,一方面表明信陵君与侯生诀别,告辞;另一方面太史公又在暗示读者信陵君对于此行内心没有把握,犹豫不决。我们可以从此句的前文去推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信陵君见侯生的目的是想从侯生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才有后来当侯生故作冷漠、信陵君去而复返的故事。一个“决”字既表现了事件本身,又含蓄地表达了信陵君的心理,充分体现了太史公高深的文学笔法。

限于篇幅及为避免重复,笔者仅以上面四个例子抛砖引玉。总结起来,古人采用通假字是为了避免行文繁复啰嗦,同时也为了让文意含蓄凝练,古人采用一字合用二意的手法来使文章简练通畅。

这一用法类似于双关的修辞手法。所谓“双关”,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写作手法。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个“晴”字既是天晴的“晴”,也是感情的“情”,语句流畅又意蕴无穷。又如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鸡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与“鸡虫”谐音) ,排挤范爱农 ,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看鸡虫。类似通假的现象在西方也存在,哲学家刘小枫在亚里士多德《诗学》讲座中对此阐释得非常明白:亚里士多德的文本有很多机关等着我们去看,而我们现在读书稀里糊涂就这么读过来了,好像亚里士多德是说直话的。其实呢,他有很多隐喻、拐弯、转折,要我们来体会其中的要义。“诗”这个词在希腊文原文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①“做”,做事情的做,行为;②诗,写诗。柏拉图在《会饮》里面就玩这个词,两个含义都有,让翻译家们没有办法。亚里士多德更是利用这个词的两种含义,在《论诗术》里面玩尽了它的双关性。

所以,笔者认为,当遇到通假字时,我们一定要考虑作者的写作意图,应当细细咀嚼其本字和通字,深入感受原文一字合用二意的手法的精妙之处。

有人说: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此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故而不揣才疏学浅,谨以本文来一抒己见,为通假字成因提供另一种思路,恳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赵宝利 广东佛山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纪念中学 528500;邵兴军 山东泰安 山东省宁阳第一中学 271400)

猜你喜欢

信陵君秦王古人
鸡鸣与狗盗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唐雎说信陵君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古人的过年诗
信陵君尊老
牵马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