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工匠精神”谈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

2017-07-17邓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实施美育

摘 要: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蓝领,不应该仅仅具备生产专业方面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更应该有专注、忠诚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工匠精神”的提出正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精神培育的重视。将审美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培养的“工匠”,就须达到从“技”到“艺”再到“道”这三种境界。在这个过程中,美育就是实现工匠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美育培养的主阵地,主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的美育功能远远超出了其他任何学科。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大学语文 美育 实施

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中讲到:“从古至今,‘工匠精神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世界改变,倾心于技术提升和创造发明的‘工匠精神,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泉。”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当下,“工匠精神”的提出正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精神培育的重视。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蓝领,不应该仅仅具备生产专业方面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更应该有专注、忠诚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良好的职业态度需要工匠在工作中对自我价值产生认同感,而审美能力对职业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一个爱美的、善于发现美的人,绝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的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潜能。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9月15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的文件,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蓝领,须将审美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美育培养的主阵地,主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的美育功能远远超出了其他任何学科。

一、大学语文美育的特点

(一)协调性

美育是德育的先导,我们常常讲“文道统一”,“文”并不仅仅是指文章中的字词句和语文常识,更是通过文章来感悟美,在审美中悟道,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的讲道理更使人乐于接受。它与德育相互渗透、促进,从而相互协调,学生在文中感受到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慢慢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引导性

审美教育不能强加给学生,而是由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审美情感和兴趣,在愉悦、轻松的过程中自覺地接受审美教育。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对审美教育的接受方式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教师引导,使之由被动变主动。

(三)非功利性

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有很大的功利性,他们在学习时常常会衡量哪个有用、哪个无用,对看不到直接效果的课程他们就会轻视。大学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不一样,不会一次课下来就教会所有的学生听说读写或审美,美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二、“工匠精神”与大学语文美育的相通性

(一)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来培养工匠的职业追求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利用文学作品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唤起他们的生命体验,从而有更高的职业追求,是大学语文美育的重要内容。

(二)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来培养工匠的创造力

“工匠精神”要求有较好的创造能力,而“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工作的机器,灌输式教学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唤醒学生内心感受,使他们在品味作品中自觉地进行比较、融合,形成审美想象。

(三)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情操来培养工匠的职业态度

高职生对学习热情低,容易受外界影响,喜欢玩游戏、看小说,有些学生的情绪易冲动,通过大学语文来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操,以美来修身养性,以美来怡情,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使之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也是大学语文美育的一个方向。

(四)通过促进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来培育工匠的精湛技艺

2016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要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高职培育出来的高技术人才不应仅仅是简单地做复制的工作的人,而是要具有匠心特质的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程,通过陶冶学生情操,为他们创造一个美的精神世界,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全面发展个性,净化心灵,促进他们超越功利,化浮躁于静心专一,将技艺臻于极致。

三、大学语文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古语有云:“技进乎艺,艺进乎道”,高职院校一般将专业课程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可是很多专业课教师却重视“技”的培养,而忽略“艺”“道”的养成。职业教育培养的“工匠”,就须达到从“技”到“艺”再到“道”这三种境界。在这个过程中,美育就是实现工匠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进行美育

大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启发者,因此,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学生首先从教师的外在来评判,进行审美第一体验;接着通过教师的语言来接受美,语言美是营造美的氛围的重要条件;而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促成学生情感活跃、审美养成的关键,一个对教学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情感、具有审美情趣的老师,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为他们以后的职业态度奠定基础。总得来说,教师营造的美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提高美育质量的前提,这种美的教学情境靠师生相互合作、融合而形成。

(二)通过艺术作品来进行美育

艺术作品是学生的审美主体和美感的效应源,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作品,使他们的思维凭借这些媒介再造审美观照中的形象,发掘深层意蕴,产生美感效应,形成自己的审美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我的价值,在对美的追求中去追求技艺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如在探讨汉字时,除了探讨汉字的意义,更要在意义中引导学生去发掘汉字的构字艺术:“劣”是“弱”“差”的意思,而这个字的组成蕴含着“平时如果用力少,到时就会比别人差”和“缺少能力的人,其表现就可能比别人差”的意思。在探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所蕴含的汉字之美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人”“京”“文”等字中去体会北京奥运——人文奥运的寓意。在欣赏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文学美时,引导学生去品味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描绘普通田园生活的诗,却能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一幅恬淡的优美画卷,在领略作品的艺术美时,自觉地接受作者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情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美育,陶冶性情。

(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美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了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在大自然中获得审美体验。如在进行朗读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美文,找一个符合诗歌意境的地方,拍摄一个朗诵视频。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去寻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探寻诗歌的意境美,将自己的审美观付诸于视频中。在解说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模拟导游活动,将他们的家乡用最美的方式呈现在其他人面前。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这样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既能获得能力的提高,又能发展和完善人格、气质。

四、结语

当代中国制造呼吁“工匠精神”,而高职院校培育出来具有“工匠精神”的蓝领,在对待工作时不应光是能否完成工作,而是能否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具备这样的工作品质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具有匠心的能人巧匠。大學语文要承担起美育的任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匠”发挥作用。

(基金项目:“‘君子不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研究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系“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XJK016CZY024]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2]杨寒.美育,教育不能折损的翅膀[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7).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

[4]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

[5]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

(邓滢 湖南株洲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412004)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实施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美育教师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