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评剧《花为媒》的变迁

2017-07-17夏冬

戏剧之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评剧

夏冬

【摘 要】《花为媒》是评剧经典剧目,本文从该剧的最初版本到最新版本的变迁,做了详尽分析,从而揭示出该剧的每一次改编都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和观众的审美心理相契合。

【关键词】评剧;《花为媒》;成兆才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04-02

无论是那段脍炙人口的“报花名”,还是新凤霞、李忆兰、赵丽蓉、张德福等名家的倾情演绎,都使得评剧《花为媒》成为了一出百看不厌的经典剧目。该剧目流传到今天,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编,而每一次的改编都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和观众的审美心理相契合。

《花为媒》是一出爱情戏。故事讲的是,媒婆阮妈给张员外的女儿张五可提亲,男方名叫王俊卿。但王俊卿却爱着表姐李月娥,而月娥的父亲又强烈反对这门婚事。王俊卿非李月娥不娶,一病不起。于是阮妈建议让王俊卿去偷偷相看张五可,由于王俊卿卧病在床,只得让他的表弟贾俊英代替相亲。张家后花园中,张五可与贾俊英相见,她误以为贾俊英就是王俊卿,两人一见钟情,张五可赠花以表情意。结婚当天,李月娥母女抢先来到王家,拜了堂,入了洞房。晚到的张五可大闹洞房,才知事情原委,最终误会消除,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以上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花为媒》的剧情,最初的《花为媒》与此是有差别的。《花为媒》原作者是评剧创始人之一成兆才,该剧取材于清代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之“寄生”篇,但成兆才创作的剧本已与小说的思想内容相距甚远。他赋予剧本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当然,其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识是受当时时代与环境影响的。

《花为媒》于1909年前后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深受观众欢迎。1915年左右,成兆才对《花为媒》的剧本做了进一步修改,如精简场次、减少人物、修改唱词等,特别是对唱词的修改,说明了成兆才思想的变化。

1915年,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的思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观念,以及妇女解放思潮,无不影响着成兆才的创作,于是一台崭新的《花为媒》应运而生。例如,原剧中的张五可是“两只足二寸有余也周正”。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明令禁止缠足,革除了缠足恶习,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围绕着“人的觉醒”,特别是“使妇女成为人”这一核心,再一次掀起了妇女解放的浪潮。于是,修改后的剧本中,张五可是一双大脚,不仅如此,成兆才还在戏中借张五可之口大胆宣传放脚:“劝妇女你们快放脚哇,现而今讲文明还是大脚的为高。”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唱词时会不禁捧腹大笑,但在成兆才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这种紧跟时代的创作思想,使评剧这一新兴剧种在短时间内迅速赢得了各阶层的观众,也为评剧文学奠定了立足现实、贴近时代的创作传统。

当然,成兆才虽然接受了许多新思想,但旧的观念也不可能从他的思想中尽数抛弃,《花为媒》中同样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如对一夫二妻制的赞美。成兆才创作的《花为媒》中没有贾俊英这个人物,去花园偷看张五可的就是王俊卿,而且当他看到张五可的美貌后,决定娶张五可,所以戏的结尾是王俊卿同时娶了李月娥和张五可,而且这两位看似新时代的女性在此时却互相谦让起来,竟以同侍一夫为荣。从而造成了张五可性格的前后割裂,成为这出戏的一大败笔。

1960年,中国评剧院对《花为媒》进行整理改编,舞台剧本整理者为陈怀平、吕子英。整理本最重要的改动是增加了一个人物——贾俊英,他是作为王俊卿的表兄(电影《花为媒》中为表弟)出现的。代替王俊卿去花园相看张五可、接受五可信物的是贾俊英。有了这个人物,使得王俊卿对表姐李月娥的爱变得专一;也因为有了贾俊英,使五可有了一个美满的归宿。一夫二妻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两对夫妻。

“洞房”一场戏是全剧的高潮,但原本中,由于张五可与李月娥在妻妾问题上的互相“谦让”,使这场戏黯然失色。整理本改变了一夫二妻的结局,从而使“洞房”一场戏变成了因误会而引发的冲突,加强了喜剧效果。在这场戏中,有张家夫妇对阮妈的埋怨;有阮妈与二大娘的撕打;有李茂林无可奈何主婚;有阮妈见到贾俊英后的计上心头;更有张五可与李月娥的互相欣赏与互不相让,以及真相大白后的误会消除,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五可与李月娥在洞房中互相夸赞的两段唱词,是改编者吸收了原剧本中的部分唱词重新编写的。张五可的唱段,从她对李月娥美貌的赞叹中表现出她豪爽、率直的性格;李月娥的唱段则一扫原剧本中因无媒无证而自惭形秽之态,而是当仁不让,坚决维护自己的爱情与婚姻,从而引发了两人的正面冲突。这两段唱词的改写,使这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达到了前后统一,也使这场戏具有了较强的戏剧性和喜剧色彩。

《报花名》是该剧著名的唱段,张五可被阮妈诓到花园而贾俊英迟迟未到,阮妈只好央求五可报花名以拖延时间。原本的《报花名》有两种,一种是很简单地唱出十二个月的代表花卉,全段只有12句;另一种是报花名加典故,整段长达52句。改编本摒弃了这两种《报花名》,重写了一段既有文学色彩又可表达张五可此时此刻心情的《报花名》,该唱段前半部是五可报四季花名,后半部五可对不爱花之人的批驳,正流露出她对王俊卿拒绝婚事且任意贬低她这件事的强烈不满。

如果说舞台本《花为媒》为该剧赋予了新的生命,那么,1963年拍摄的彩色戏曲片《花为媒》,则进一步使其成为了精品剧目。

电影《花為媒》的改编者吴祖光,在舞台本的基础上,依据电影的要求将内容进行压缩,保留了舞台本的精华,删去了舞台演出中的过场戏。当然,这些是由舞台剧本向电影剧本转化的必要改动,而电影剧本最成功之处则在于它的文学性。无论是新增加的唱词,还是经过改动的唱词,都带有很强的文学色彩。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看,这些唱词不仅能很好地表达人物情感,而且使剧中人物脱去了庸俗之气,显得更加可爱;从唱词的文学性来看,它既非类似昆曲的高雅词句,也非评剧常见的直白语言,它在雅与俗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这一特征正是电影《花为媒》能够赢得各阶层观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电影剧本中,吴祖光为李月娥、张五可的初次登场各增写了一段唱词。

李月娥《绣罗帕》唱段:“……自别后常思念,女儿家的衷肠话我们能对谁言。说不尽心事有千万,这才是别时容易见时难哪。盼的是這一日,哎!怕的是这一天,盼的是重相见,怕的是意难宣。绣一条香罗帕,把我的情意传。罗帕上不把别的绣,单绣那同根同叶同生同长水灵灵的一对并蒂莲。”

张五可《赏花》唱段:“玫瑰花开颜色鲜,梨花赛雪满栏杆;百花园里花争艳,蜜蜂儿蝴蝶儿飞舞在花前。我张家姐妹有五个,五朵鲜花肩挨着肩;只因为女大都当嫁,四位姐姐风流云散各自配姻缘。撇下我张五可闺中寂寞无人伴,怕的是春去百花残。粉皮墙锁深深院,辜负了日暖风和四月天,闷坏了女婵娟。”

这两段唱词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有其独特的意义。李月娥、张五可初次亮相便通过唱词把各自的身份、性格及心事传达给了观众。一段《绣罗帕》使人深切感受到李月娥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而《赏花》一段则是张五可见景伤情,含蓄地表达出她对爱情的渴望。同时,罗帕与玫瑰花又分别是她们日后各自的订情之物,因此这两段唱词也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

除新增的唱词外,吴祖光还对舞台本的原有唱词做了不少改动,以使全剧唱词风格统一。对于张五可的唱词改动最大的是“花园相亲”一场,即张五可见到贾俊英后的唱段。

舞台本:“今日里到花园你看见我,我让你仔仔细细把我瞧。你看看我的头,再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小身段矮与高。你看看我的前面,再看看我的后面,前后左右由着你性儿挑。”

电影本:“今日你到花园我们见了面,我让你仔仔细细把花儿瞧。你看看红玫瑰,再看看含羞草,你看看这藤萝盘架,再看看柳弯腰,你看看兰花如指,再看看芙蓉如面,看一看我这满园的香花美又娇。”

电影本将舞台本直接夸耀自己,改为以花喻人,借花传情,让贾俊英明为赏花,实为看人,既达到了张五可自我展示的目的,又不显庸俗,塑造了一个既大方又聪明的人物形象。

“洞房”一场戏,电影本删去了李月娥唱词后半段较为俗气的比喻句,并运用顶真手法重新写了一段唱词,“李月娥遮衫袖用目打量,打量她,多才多貌,貌似天仙,仙女下凡,凡间少有,这位五姑娘,姑娘俊俏就数她为首,首一次见了面,我从心眼里爱的慌,慌慌张张,张张慌慌,满面怒气,气势汹汹,她把洞房闯,闯得人,人心乱,乱一团,团团转,转团团,我团团乱转,闹得我是差一点就没有主张。张五可她虽然有那三媒六证,怎知我,我抢了先,先来到,到得早,早不如巧,巧不如恰,恰恰当当我们拜了花堂。堂堂的张家小姐落在后,后追上月娥女红妆,庄庄重重行了大礼送入洞房,饮了合欢酒,拜过喜神娘,端端正正、大大方方与俊卿并肩同坐红罗帐。我们是成对又成双,双双对对,对对双双,不慌又不忙,我做了新娘。”

修改后的唱词与李月娥《绣罗帕》的唱词达到了统一,也使李月娥的性格由舞台本中的大胆泼辣变得含蓄端庄,这样,她与张五可的性格便不雷同了。

可以说,评剧电影《花为媒》使得这出戏真正成为了新(凤霞)派代表剧目,直到今天,这出戏仍在被各评剧院团的新派弟子们不断上演着。

2008年,《花为媒》被拍成了7集戏曲电视连续剧,如果说电影《花为媒》成功破除了“一夫二妻”的陋习,那么电视连续剧《花为媒》的改编者则成功破除了“近亲结婚”的陋习。剧中增加了这样一个情节:李月娥的母亲原本是赵忠之女,当年赵忠逃难,由二大娘把他的女儿送给了王员外夫妇(即王少安的父母),这样一来,王俊卿和李月娥也就没有了血缘关系,从而解决了近亲结婚的问题。

总之,《花为媒》从创作之始到一次又一次的改编,始终与时代的脚步相一致,与时俱进,去粗存精。同时,这出戏的唱腔流畅优美,既有评剧韵味,又有时代特色,其中的《菱花自叹》《报花名》《洞房赞》等唱段在戏迷中广为传唱。演员的表演既讲究程式规范,注重形体优美,也追求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阮妈、二大娘等角色的塑造,进一步丰富了评剧彩旦行当的表演语汇,使整台演出幽默风趣、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夏 冬(1969-),女,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戏曲理论。

猜你喜欢

评剧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浓墨重彩”推动场面变形与结构流动——以评剧《红高粱》为例
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评剧《花为媒》的经典化历程
评剧《良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