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样心境下的“雪”

2017-07-17杨婉卿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7期
关键词:乐观辩证思维突破

摘要:“雪”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人们大多以“雪”作为感情的依托,表达自身悲凉孤独、于世疏离的感受和心境。而《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却颠覆和突破传统写法,以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写出了别样心境下的“雪”,充分体现了其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雪意象;突破;乐观;辩证思维

在文学作品中,“雪”是一种常见的意象。文人墨客喜欢将它作为自身情感的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处境的不同,人们面对“雪”时的心情亦迥然不同。一般而言,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失意后的孤寂苦闷。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了一个在大雪中与世疏离的孤独者形象。第二,繁华幻灭后的空虚与怅惘。如《红楼梦》的结尾:“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写出了显赫之家没落后的凄凉之景。第三,凶兆的象征。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时时处在风雪之中,在展示其艰难处境的同时,也预示着灾难的降临。第四,吉庆与祥瑞的象征。如《红楼梦》中,宝玉发现地上积雪已有一尺多厚,空中仍是搓绵扯絮一般时,非常欢喜,与众姐妹芦雪庵拥炉作诗,吃肉赏雪,一片祥瑞。第五,贫苦无依的生活。如罗隐关注到了穷苦人家的生活,由于居无所、食不饱而畏惧下雪,因而写下“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文学作品中,雪以祥瑞意象出现的频率较少,以表现孤独悲凉、于世疏离的情绪为多。

但是,《沁园春·雪》中的雪却一反传统意象的悲凉和萧瑟,展现出别样的趣味——欢乐和生机。诗人没有在“千里冰”和“万里雪”面前感慨环境的恶劣,而是超脱其外,将愉悦、开阔融入这茫茫的北国雪景,令人为之振奋。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导入课文时常常引入传统的雪意象诗句,却不知道将《沁园春·雪》中的雪意象与传统雪意象进行对比,没有看到这首词对传统雪意象的突破,也没有深入挖掘“雪”景背后毛泽东独特的心境,这是令人遗憾的。

在《沁园春·雪》中,诗人并不是简单地歌颂雪之美,他望见了严寒给大地带来了沉寂,却并未生发落寞悲凉之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虽然千里封冻,大地一片落寞荒凉之景,但依然有万里雪花飘,一个“飘”字,由静态到动态,使得飘雪的灵动与欢乐随即跃然纸上。“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于是在无穷的长江面前,无数诗人表达了对自己生命须臾渺小的慨叹。然而毛泽东却以别样的视角和旷达的心胸,一反传统文人对时光匆匆的悲叹,发出了对壮美大自然的惊叹和赞美。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诗中,诗人赋予了群山高原新的生命内涵和意义。在奇特的想象力下,将白雪覆盖下的群山高原比作舞动的银蛇和奔跑的白象,皑皑白雪下诞生的动感生命,使人读之不仅震撼于大自然的壮丽,也感慨于毛泽东大胆的想象力以及赋予山川峻岭生命的浪漫情怀。

毛泽东向往理想中的那份天空,也执着于脚下的土地。在畅游天地间时,他渴望“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智慧。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此时,毛泽东早已跳出了眼前之景的限制,以发展的眼光看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观:即使冰雪融化,依然能够给大地带来另一番情趣。用“红装”“素裹”和“妖娆”来描绘雪融冰释后的壮美山河,温柔细腻的内心感受和雄伟壮观的风景相互交织,给人丰富充盈之感,眼前之景,便不再单调。

不曾停下的探索脚步,他的身后,留下的是他所热爱的人民百姓的欢声笑语和生机蓬勃的春色;等待他的,是更加艰巨的革命任务和闪耀光彩的云朵,和他携手并进的,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因为他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世界属于后继的有志青年们,相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王国维有言:“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1 ]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于诗品中见人品。1910年,毛泽东初次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离别之际,他抄改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送给父亲,长远的目光、心怀天下的气度和深刻的见解跃然纸上。长征途中,面对翻腾奔涌的深涧河流和距天“三尺三”枪戟般的崇山绝岭,毛泽东从容笃定地率兵前行,因为他知道,在这一山一水之下,在那一风一雪之中,革命胜利的种子正在奋力挣扎,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中国人民所盼望的转折正在积蓄着能量,事态必将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因为历史辩证法终将呈现其强大的力量。这种辩证深刻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态度自然流露在了他的诗词作品中。

《沁园春·雪》一反传统咏雪诗的寂寥、落寞而呈现出别样的欢乐和生机,就是出于这种别样的心境,让我们神以远行,回味无穷。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经常潜心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注释:

[1] 傅杰.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7:312.

[2] 刘仁荣.关于毛泽东的“赠父诗”[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

作者简介: 杨婉卿(1994— ),女,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文学科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乐观辩证思维突破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不忘初心,一路耕耘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基于辩证思维的高中数学解题再认识
日本当代艺术家保科丰巳的创作路径探寻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