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

2017-07-17谢来达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7期
关键词:二元对立

摘要:在高中阶段对《鸿门宴》《项羽之死》等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时,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剖析常常陷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状态。虽然基于其重情重义的逢迎,或是基于残暴贪婪的批驳是人性的真实流露,但作为从教者必须高屋建瓴,以历史思维和人文情怀,从性格形成与家世、年龄、禀赋等多维度予以关照,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路进行客观推演和理性评价,才可能实现对项羽人格的合理解构。

关键词:二元对立;性格形成;动态观察

在《鸿门宴》《项羽之死》等文本教学中,必然涉及到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笔者从大量的公开课或教学参考中发现人们对项羽的评析常常各执一端:或者是对于他的凶猛强悍、重情重义、豪爽坦诚极尽溢美之词;或者是对他的刚愎自用、任人唯亲、残暴贪婪等大加挞伐。而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缺乏对项羽人格形成的一个动态观察和理性评价。本文则尝试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路和角度,对项羽性格形成、命运悲剧的内在原因进行解析。

一、项羽的出身

项羽系出名门,为楚国的贵族后裔,名将项燕的孙子。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陈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由此可见,项氏作为望族地位之高、号召力强。

如此显赫的家族,其家学渊源必然在项羽的身上有所继承和体现。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可以想见,贵族家庭的耳濡目染,决定了项羽的一些行事原则和待人原则。如“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这是许多贵族礼贤下士的表征,是仁者爱人的积极践行。而在《鸿门宴》中,适逢千载难逢的机会,但项羽如泥塑的菩萨一样,迟迟不愿动手,一是被刘邦的言辞打动,顿生羞愧之心,不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二是不愿落个恃强凌弱的骂名,想求个光明磊落的口碑。纵观项羽的一生,《鸿门宴》上的表现应该是真实、清晰的,一是《史记》在此笔墨最多,细节最丰富,二是酒席之上,主客之间,间不容发,充分展示了项羽纯粹自我的一面,他对名誉二字看得格外重,这是贵族的自我道德约束和家风熏陶造成的。

对分封制的态度,也是与其出身有着深层次的关系。祖辈的荣光,“世世代代为楚将”,在他的心里是挥之不去的。重建祖上的威名和功勋,与恢复曾经的政治制度和格局,是项羽人生价值观的两个方面。同时,周代的政治制度历史悠久,余韵未消,也成为项羽成长和思维的起点和归宿,这如同孔子要恢复周礼一样,身处天下革灭殆尽之际,无法预见未来,只好重拾过去。

二、项羽的年龄

26岁,破秦军于巨鹿,随后诸侯军皆属项羽。27岁,大摆鸿门宴,尊楚怀王为义帝,分封十八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29岁,以3万兵破汉兵56万于彭城。俘获刘邦父、妻。30岁逐亚父范增。32岁,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盘点项羽人生最重要的几个时刻,不觉让人感慨,项羽如同一个时代的幸运儿,在懵懂之间被推上了舞台,成为意外的主角。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的社会历练和经验苍白如纸,特别是在与刘邦这位已经年过半百的老江湖对擂中,他完全没有还手之力。例如,在项羽的思维中,楚汉战争可以简化为他和刘邦的一次“单挑”,他的充满了正义感——“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的请求提出后,即使刘邦不回答,我们也会瞠目结舌了,在古今中外所有的政治角斗场上,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提议,我们再也看不到如此青涩的角斗士了。当然,这次滑稽的闹剧正由他的涉世之淺和少不读书共同导演的。

另外,在《项羽本纪》中有人游说项羽道:“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年轻的项王用两个理由否定了这个提案,第一个是“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这当然不是关键原因,完全可以如同历朝历代那样重建,第二个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锦衣夜行”这样的浅层次认知能力,是一个青年人所无法避免的,青年人所能梦想到的一切,财富、女人、权力,项羽都拥有了,他还缺乏安全感的年幼性情,迫切需要寻找到得以皈依的归属地,家乡和父老让他迅速膨胀的自我认知可以得到慰藉和安顿,他需要停一停,缓一缓,至于江山永固,清除余孽,这些需要一个男人至少走过青春的躁动,到了中年时候会思考和面对吧。

对待义帝,项羽年轻人的叛逆心理作祟,刚刚长大成人,不谙世事,又赫赫战功在侧,群雄俯首帖耳,项羽鞭笞天下,唯我独尊,哪里会容得下个皇帝在上面碍手碍脚,于是当初项梁、范增辈立怀王以求“楚将蜂起争附”“收楚族心、鼓楚族民”的良苦用心全抛在脑后,从而造成了在政治上最大的被动局面,而一发不可收拾。

三、项羽的天分

项羽的天分体现在无师自通、所向披靡的战力和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魄力。“初,项籍学书、剑,不成” ,但我们惊奇地发现,没有认真系统学习剑术的项羽,一次次手起刀落,从未遇到任何有效的反抗,即使在穷途末路之时,征战一夜半天,他“持短兵接战”,仍“所杀汉军数百人”,这就是跃然纸上的万人敌,项羽的击杀能力只能用出神入化来形容。

项羽一招鲜,吃遍天。两次以少胜多的大战役,一次著名的破釜沉舟,使项羽威震华夏,另一次率3万精兵千里奔袭,犯兵家之大忌,却将56万汉军联盟打得落花流水,成为千百年战争史上奇之又奇的案例。但事情的反面就是,这样的成功,导致了项羽对武力攻伐的迷信。年轻的项羽相信,兵锋所向,必然势如破竹。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因素,与他的虎威相比,顿时黯然失色,于是胜利的天平逐渐倒向了刘邦的一面。

个人能力卓绝的恶果之一就是完全挤占了身边人的施展空间。韩信、陈平、黥布等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但后来却一个个的离开了他投奔刘邦去了。这些人为刘邦夺天下立了巨大的功劳,尤其是韩信,给了项羽致命的一击。但对于项羽来说,随着战事的进展,敌人愈发不堪一击,在摧枯拉朽的征伐中所获得快感愈盛,他愈发现,周围人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在几次关键战役中,我们看不到范增等人在其中的无法替代的价值,韩信、陈平等人更是无用武之地。在项羽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项羽的个人作用太大,以至于即使像鸿门宴这样关键时刻,项羽不觉得没有听从范增等人的安排,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此前没有,此后也不会有吧。

其次,是对身边人信心斗志的无情碾压。项羽的一骑绝尘,所攻者破,所当者死,让对他忠心耿耿的将领心生敬畏,缩手缩脚。所以我们看到,当楚汉战争后期,项羽面对两线作战的时候,就出现了分身乏术的局面,楚军阵营里,再没有独当一面的人物,甚至在防守端,也会出现致命的错误,即“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这场巨大的挫败,直接导致了垓下之围。

楚汉战争,在中国的关注度,怕只有三国故事可以与它相提并论。而这其中,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又常常集中在项羽的性格与成败的关系上,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项羽所带给我们的思考,恰如乌江水,历久而弥新。

作者简介:谢来达(1980— ),男,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二元对立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读解
《小城畸人》中二元对立的消解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荒诞与现实——《纽约提喻法》结构主义分析
《长腿叔叔》中女性主义代表
论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人文关照与生命美学构建
中西政治话语比较研究
寓言《黑羊》的二元对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