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一百年的贡院
2017-07-17王学泰
王学泰
1985年当社科院一些研究所搬入新建大楼时,我就发现大楼五层以上的中段的南北两侧都是进深两米、宽一米多的写字间,特别像贡院中参加考试者的号房。我对同事说,这简直是把贡院的号房竖起来了,不过号房设计比这写字间要小,号房是宽一米,进深一米半。社科院恰恰是明清贡院的旧址,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
贡院是科举考试的所在,古人认为科举的目的是把天下各地的人才贡献于朝廷,所以把选拔人才之所,称之为贡院。贡院也名举场,“举”与“贡”意义相近。或称棘院、棘闱,棘指酸枣刺,科考之所,防守极严,不仅墙高八尺,墙头还要插上棘。
北京的贡院是明清两代顺天府乡试和全国进士会试的地方。位置就在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虽然贡院的形制完全为后来的建筑所覆盖,但从名称上还可以见其遗意。如这里的地名还有贡院西街、贡院后街,本来还有贡院东街,在修建二环路建国门段时被并入二环。它的前门在水磨胡同,现在该胡同已经并入建国门大街。
北京贡院三年用两次,因为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进士)都是三年一次。乡试是每逢子、卯、午、酉的年份秋八月考试,所以又称“秋闱”;会试是每逢丑、辰、未、戌的年份春二月或三月举行,所以又称“春闱”。如2005年是乙酉年,若在清代就是乡试年,考举人,中了举,第二年(丙戌年)春天在北京参加进士考试。
贡院的形制在清末文康著的小说《儿女英雄传》三十五回中有详细的描写。贡院是三层院子四道门,里面还有些小院子。这些小院子是主考、阅卷、监考以及各种办事人员的办公和休息之所。除了这些更多的是考生考试的考棚。这是一排排的建筑,每排按《千字文》顺序排列(除了个别的犯忌字),每排之间形成胡同似的筒道,宽约四尺,称之为号筒。号筒口有五六尺高的木板栅栏,每筒有数十个房间。在每个房间是站着挺不直腰,躺下伸不直腿。屋前无门,考生自己带一块油布(经桐油浸染的)以防风雨。号舍的最末一端是厕所,每次考试三场九天日夜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条件极恶劣,如果遇上刮风下雨,更是苦不堪言。文康说:“假如不是这块地方出产举人、进士这两桩宝货,大约天下读书人哪个也不肯无端地万水千山跑来尝恁般滋味!”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这种状况持续了五六百年就没有一点改动、进步。
这样贡院出事是经常的,最大的事件就是着火。最严重的一次就是明天顺七年(1463)二月的进士考试时的贡院失火,监察御史焦显又紧紧锁了贡院的大门,不许出入。这一场火灾烧死了九十余名应考者。
科举被统治者说得特别庄严。在许多贡院的门额上写着“为国求贤”或“抡才大典”。单看这些口号,仿佛对参与者多么尊重似的。实际上,除了皇帝以外,任何人都是没有尊严的。例如主考被腰斩,考官被发配这类事件都发生过。这里说两件小事可见一斑。
北京科考贡院最热闹的一景是号军入场。号军是在号筒内伺候考生的人员,是最卑微的。号军是贡院临时招募的,每一号筒一或二人,负责给考试的士子沏茶烧饭等事。他们的收入贡院不管,全靠士子赏赐。一场下来能有七八两银子的收入,因此受募者很多,许多人也要靠关系得以报上名。凡是已报名登录的也不给什么凭证,只是在右腮上打一个方寸大的红戳子,名曰“号军戳子”。按说就应该凭戳子进院了吧?不然。因为报名登录时永远超额,所以就是打上戳子的在贡院门前等候点名时,两旁差役在门口用鞭子驱赶,报名者往往借此比赛谁更身手矫健,讲究能跑进贡院而又挨不着鞭打;以能挤掉别人,顺利闯入者为自豪,并会受到围观者的赞扬。
第二景就是搜检士子了。参加会试的,都是各省的举人,水平比较整齐,一般违规行为较少;顺天府乡试则不然。它本是个省级考试,顺天府(北京及所辖州县)相当于直辖市,与省平级。乡试参加者按说都应该是秀才,而顺天府考试则不然,它的参加者除了顺天府的秀才外,还有许多在国子监(国家大学)上学的监生。
这批监生比较复杂,有的是货真价实的,更多的是拿钱买监生执照的假监生。这个“买”,与现在买假文凭不同,它是合法的,正名叫“捐”。最初的“捐”,是因为国家有事(例如修河、打仗之类),富有者解囊捐款,于是朝廷允许你的子弟到国子监来上学。当了国子监的学生,其名义上比秀才还高着一级。因为秀才只是县学学生(所以考中了秀才又称“进学”)。监生自然可以参加举人考试。于是有人看上这个便利,考不上秀才的,可以捐些钱直接考举人。但捐个正式的监生要花几十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几千元),单单为了参加乡试,有些不划算(因为乡试取中概率很低)。国子监想出一个更吸引人的办法就是少花些银子办个临时监生执照,拿了它去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了再办正式的监生,考不中,这个监照也就作废了。下次再考再办。这些监生自然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顺天府乡试作弊现象特别严重。乾隆皇帝知道这种情况后,命令监考的亲王大臣严加搜检,看有无夹带,差役搜檢到一人,赏一两银子。于是被检查出来的夹带者比比皆是,都上了刑枷,陈列在贡院内外。这令考生胆战心惊,许多人都不敢参加考试了,纷纷回到寓所。天黑了进贡院的也没有几个。这该皇上着急了。没几个人参加,还叫什么考试?于是又叫差役把这些人找来,一起放进考场。由乾隆亲自出题。这场乡试下来,交白卷的就有两千多人。
科举制对于皇权专制制度来说是成功的。可是如果从人文关怀角度来看,科举制摧辱了士人的人格,让他们体验自己在皇权面前的卑微。科举制是笼络和奴化士人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古代文士对这一点有所认识,并形诸文字描绘。其中以蒲松龄写得最生动、最精练。他说:“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白足,指搜检时要脱鞋脱袜;篮指考篮,内中装在考场三天吃的东西和用的东西);唱名时,官呵吏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闱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后面还有等发榜、发榜和发榜以后的种种情景。单就进贡院考试这一段,就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尊严的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