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讣闻报道内容分析
2017-07-16黄惠琪
黄惠琪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 讣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界面”作为中产阶层聚集的新闻社交平台,对讣闻报道比较关注,设置有“逝者”的相关主题。文章以“界面新闻”客户端“逝者”主题下2016年11月—2017年4月半年的讣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从选题、报道来源、写作方式等方面分析其呈现的特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讣闻报道;“界面新闻”;选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1-0006-02
讣闻报道又称死亡报道,即在新闻媒体上报道已故人物[1]。在西方报纸中,讣闻报道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占据着报纸中重要的版面,深受读者的喜爱。记录死亡,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怀念方式,也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国内对讣闻报道研究起步较晚,一些媒体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虽然设有讣闻专版,但是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2014年9月,中国第一报业集团上海报业推出了新媒体产品——“界面”,其口号是“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界面”对讣闻报道比较关注,设置有“逝者”的相关主题,最早的一篇报道发布于2014年10月22日。
本文基于内容分析的方法,以“界面新闻”客户端“逝者”主题下2016年11月—2017年4月半年的讣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从选题、报道来源、写作方式等方面分析其呈现的特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这对新媒体上的讣闻报道实践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1 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统计,“界面新闻”客户端“逝者”主题下2016年11月—2017年4月半年的讣闻报道共计82篇,包含逝者66人,除了2016年12月31日和2017年1月2日两篇讣闻报道《告别的年代》对2016年逝者进行总结,个别逝者的讣闻报道不仅1篇,其中莱昂纳德·科恩4篇,周有光4篇,陈映真3篇、约翰·伯格3篇,威廉·特雷弗、威廉·B·布拉蒂、冯其庸和李昭分别是2篇。
(1)选题。“界面新闻”的目标受众是我国的中产阶层,受自身定位的影响,其在讣闻报道对象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不同于都市媒体在选题上倾向于平凡大众,“界面新闻”的讣闻报道体现出小众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逝者职业、性别和国籍的选择上。
“界面新闻”对逝者职业的呈现比较多元化,82篇讣闻报道中,学者和作家50篇,歌手和演员12篇,政治家5篇,诗人和艺术家4篇,分别占样本总数61%、14.6%、6%和4.9%。可见,在逝者的职业选择上,“界面新闻”更加偏好文藝界中的知名人物,尤其重视学者作家的讣闻报道,体现了新闻价值中的显著性原则,并且通过对作家学者的作品、思想进行分析容易引起受众的思考,符合“界面”的自身定位。性别上,男性逝者比重占报道篇数的84.1%,女性逝者比较少仅占15.9%,二者在报道数量的呈现上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此外,“界面新闻”对女性逝者报道不是建立在她的家庭和婚姻上,而是更加注重对逝者作品和成就的呈现。国籍上,在66名逝者中,中国人有22人,外国人有44人,呈现出三七开的比例。这个报道比重与国内其他媒体有明显的差异,一般媒体在国籍的选择上更加倾向对本国的报道,外国逝者比例较低。“界面”倾向对外国逝者的报道,一方面体现了其定位的“高大上”,另一方面也说明它具有广泛的全球视野。
(2)报道来源。“界面新闻”的讣闻报道来源比较广,82篇讣闻报道中,撰稿人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界面”本身的记者、编辑,国内其他新闻媒体,国外媒体,由逝者的朋友、亲人所写的纪念报道,分别占样本总数的67.1%、13.4%、4.9%和9.8%。由于讣闻报道的特殊性,报道对象已经处于静止状态,除了逝者生前公开的资料,其他一手资料比较难获取。“界面新闻”对逝者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外国人,受资源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对外国逝者的亲人好友做直接的采访,因此转载外国媒体的报道和逝者好友的悼念文章就成了报道外国逝者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不同的撰稿人有不同的叙述视角,能够从不同方面呈现逝者的思想、性格,从而使读者对逝者的形象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以加拿大歌手莱昂纳德·科恩逝世为例,“界面”一共推出了4则报道。首先是转载翻译《卫报》的新闻,谈及科恩的死亡观。“界面”记者写的报道中重点介绍了科恩的音乐成就,随后转载科恩好友写的纪念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读者能了解到科恩不为人知的一面,如生活中的身体状态,写给女友的信等内容。最后一篇报道中,“界面”记者从作家这个角度切入讲述科恩写的小说,并且在文章的末尾选取了小说的部分章节作为参考阅读。这4篇报道由不同的撰稿人从不同角度对科恩进行呈现,使逝者的形象更加的真实、立体。
(3)写作方式。在新闻标题上,讣闻作为“事件”和作为“纪念”的报道有较大的区别。讣闻作为“事件”的报道,其标题一般包含逝者的职业、国籍、姓名和年龄,逝者身份前一般带有形容词限定,例如“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黄易病逝 享年65岁”。而讣闻作为“纪念”的报道,标题的拟定则更加自由,一般倾向诗意化的表达,例如“帕斯捷尔纳克诞辰纪念:他的名字是刹那间幸福的疼痛”。此外,与其他媒体讣闻报道不同,“界面新闻”通常在标题的下方、正文的前面有一句话,根据不同的报道内容,这句话有时是逝者生前说过的话,或者是对逝者的评价等,这句话类似“编者按”,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提示,起表明态度的作用。在报道的语言风格上,与都市报讣闻报道平民化的语言风格不同,受定位和选题倾向的影响,“界面新闻”的讣闻报道语言比较简洁、庄重,几乎不使用网络流行词汇,给人以距离感。
(4)叙事模式。讣闻报道的对象十分多样化,不同的逝者的性格、品质、经历、成就都各有差异,因此作者的叙事模式不能千篇一律。经过对82篇讣闻报道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界面”的讣闻报道叙事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围绕逝者的一生展开概述。这类叙事模式围绕逝者一生中的重要经历展开,一般逝者年龄比较大,其报道框架比较固定。报道第一段通常是导语,交代逝者的身份、逝世的时间、原因等要素,第二段到第三段按照顺叙的方式对逝者的生前重要经历作一个简要的回顾,最后是对逝者的成就评价或是概述其成就的影响。这类模式对逝者的人生经历回顾一般都是简要描述,因此人物性格表现上并不突出。围绕逝者的作品、思想展开概述。这类模式多见于对学者作家讣闻报道中,通常围绕逝者的代表作展开,谈及作品内容、创作历程、对后世影响、重点是透过作品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和逝者的思想变化,启迪读者进行思考。例如,纪念夏目漱石逝世100周年的文章中,作者通过阐述逝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分析其创作思想和文学观的变化,使读者明白为何夏目漱石能成为日本的“国民作家”。围绕逝者的争议点展开概述。神秘点、争议点这些本来就具备有吸引受众的新闻价值,通过盘点分析这些逝者身上的争议、神秘能让人物形象表现更加立体,使受众印象深刻。例如,纪念塞林格逝世7周年的文章《除了<麦田里守望者>,我们对他是否一无所知?》中,作者盘点了塞林格生活习惯、作品创作等诸多神秘、争议之处,让受众更好的了解这位作家的创作和内心历程。
2 问题和建议
(1)增加报道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讣闻报道在融合媒体时代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网络的海量性、强互动、即时性和超链接等特征,改变了传统媒体线性阅读模式,使讣闻的报道方式更加丰富。在对82篇讣闻报道分析发现,图片+文字的报道方式有76篇,占样本总数92.7%;文字报道4篇,占样本总数4.9%;图片报道和图片+文字+视频的报道各1篇,分别占样本总数1.2%。可见,“界面”的讣闻报道中,图片和文字是主要的报道方式,而视频、音频的使用比较少。音频和视频在讣闻报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界面”在报道讣闻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加入逝者生前的音频或采访视频,一方面,可以作为报道的历史材料,增加报道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视频的直观画面使受众容易产生代入感,从而对逝者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2)推荐相关的超文本链接。“融合讣闻报道中超链接的使用,打破了线性叙事模式,拓宽信息的广度,给受众自主选择权。”[2] “界面”的每一篇讣闻报道下,会有推荐阅读,推荐“逝者”主题下或者其他专栏的报道。当受众阅读完一篇逝者的文章,推荐阅读通常与该逝者无关,想要继续阅读该逝者相关的新闻报道,只能通过首页进行搜索,阅读的便捷性不足。因此,为了方便受众阅读,界面在“逝者”主题下可推荐与该逝者相关的新闻,增强报道的可读性。
(3)加强故事化的写作方式。除了纪念报道,“界面”的讣闻报道写作方式比较呆板,缺少细节和场面的描述,不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这点上,“界面”应该探索多种写作手法,也可以适当借鉴都市报讣闻报道的写作方式,以讲故事、重细节的方式呈现,比如对作家学者的讣闻报道,除了围绕作品挖掘逝者的文学思想,也可以借助人物语言、创作过程中的典型性行为、镜头化场景等故事化写作手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提高受众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海东.如何办好报纸的“讣闻”专版——以南京《现代快报》“城事·逝者”版为例[J].中国报业,2006(3):59-60.
[2]孙荟萃.融合新闻背景下讣闻报道方式的变化[J].青年记者,2017(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