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探究

2017-07-15高亮亮李瑾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模式互联网

高亮亮+李瑾

摘要:农村信息服务成为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国内外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现有农村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阐述,包含传统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及基于“互联网+”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传统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包含农村信息服务站模式、农村科技特派员模式、农村图书馆服务模式、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农民之家服务模式等5种;基于“互联网+”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包含综合农业平台服务模式、云农场信息服务模式、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公共宣传服务模式等4种,并提出了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息服务;传统模式;“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291.3;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2-234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2.037

Study on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in China

GAO Liang-liang1,2,3,4,LI Jin1,2,3,4

(1. Bei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7, 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7,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Agri-informatic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7, China; 4. Beij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gricultural Internet of Things, Beijing 100097, China)

Abstract: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Several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s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traditional model and “Internet +” model. Traditional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pattern includes five types: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tationsmode,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rural library service mod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service mode, the home of farmers service mode. “Internet +”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contains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latform service model, cloud farm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online outline service mode and public propaganda mod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in our country were put forward in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ing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in China.

Key words: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traditional model; “Internet +”

中國是农业大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耕地面积的1/3,小农经济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传统农村信息服务落后,主要以口头相传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农业领域也受到了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农业信息资源的丰富度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1]。自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来,连续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农业信息化。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农业科技110”、“金农工程”、“最后一公里”、“三网融合”等系列信息服务工程,加强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农村信息服务步伐,探索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1 国内外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概述

国外先进国家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等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2]。其中,美国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地区、州的三级农业服务体系,实行“完全与开放”的政策,使得美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超过工业;日本建立了两大农业市场服务系统: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联合会和综合农业市场预测系统,充分发挥了两大系统对市场的监测与预测,指导日本的实际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日本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印度依靠自身计算机行业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与数据库的开发,建立了中央-邦政府-地区农村的运行体系,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3];德国采用饲养和食品安全的信息化技术、农业机械的卫星定位技术、农田数据的计算机管理技术等服务于农场生产中,同时搭建联邦农业科技文献中心、电子数据管理系统以及市场信息与交易平台等网络平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服务体系,确保德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国际竞争力。

国内学者也对中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索。杨美英[4]、王君君等[5]通过分析目前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基于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农民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农业信息服务领域针对性的建议;赵俊晔[6]从信息服务主体、信息管理和传递手段、信息运动方向和信息服务对象等角度对中国现行农村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适合中国农村信息服务的可行性方案;李静[7]通过对陕西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及农村信息服务现状的调研和关联分析,提出通过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内容和质量;万学道等[8]以济南农村信息服务为例,阐述和分析了“市、县、乡、村”四級网络联动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马凌等[9]以重庆农村为例,构建了用户使用意愿的研究模型,验证了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用户自身的创新性以及对运营商的信任的重要性;蔡杰等[10]、李滨等[11]分别对湖北、辽宁两个省的农村为例,通过分析信息化手段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起到的作用,对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提出相关建议。

2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2.1 农村信息服务框架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是指信息服务内容在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流转,借助不同载体将服务内容转化到实际生产过程并产生效益的过程,即信息提供者通过采集、加工、整理的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政策、法规、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通过某种方式传递到农民或涉农企业手中,以供农民或涉农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一种组合方式[12]。信息服务模式主要包含信息服务主体、渠道、客体及信息服务内容(图1)。

信息服务主体是指农村信息服务提供者,主要包含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等。信息渠道是信息服务主体(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能够顺利获取服务信息所提供的获取路径,分为传统信息渠道及现代信息渠道,传统信息渠道主要是以报纸、书籍、广播、光盘影像、电视节目、农业经纪人等传统传播媒介为代表的信息获取渠道;现代信息渠道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获取渠道,例如IPTV、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涉农APP等。信息服务客体主要是信息服务的使用者,主要包含以生产为主的农户群体、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殖大户、涉农企业等。信息服务内容是信息服务主体为客体农业生产需要所提供的服务不仅包含以农业生产生活的内容为主,例如农业生产技术、农资信息、供求信息、补贴信息等;也包含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包含农业生产环节、农产品运输环节及质量追溯环节的信息服务。

2.2 传统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2.2.1 农村信息服务站模式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是由政府出资建设,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具备“五个一”基本条件: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科技咨询和辅导、市场价格、生产经营、疫病防治、致富就业、文化生活等各类信息的查询、收集和发布等综合信息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化培训等。目前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站点达到了60多万个,成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服务模式之一,主要特点是服务站为公益性,贴近农户实际情况,满足农户需求,提供最直接、有效的信息服务。

2.2.2 农村科技特派员模式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部于2002年发起的,特派员经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选派,来源于涉农政府机关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基层优秀农业从业人员,具有农业及相关领域专长、实践经验丰富、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并具有及时掌握最新涉农信息能力的一批人,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将科技服务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将现代科技要素植入生产一线,生产、技术与市场有机链接,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互推动。目前全国已有近15万名科技特派员长期活跃在农村基层,以宁夏科技特派员模式为优,鼓励特派员与科技企业联合创业,形成了一批技术服务、科技开发、市场开拓能力强的科技特派员创业企业和创业团队,实现科农工贸一体化,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有效地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2.3 农村图书馆服务模式 农村图书馆是由政府或社会团体出资建设,采用“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的总分馆制原则,建立以城市中心图书馆为总馆、以县公共图书馆为一级分馆、以乡镇公共图书馆为二级分馆、以农村图书馆(室)为三级分馆的四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网络[13],通过报纸、书籍、光盘影像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传递农业动态、农用技术、市场变化信息等信息,向农户提供信息服务。江苏省苏州市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图书馆建设模式,建设乡镇分馆62个,实现每2万人1个社区图书馆的公共图书馆全覆盖[13],大大提升了农村信息服务能力。

2.2.4 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中国农业生产模式的又一革命,截至2015年全国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147.9万家,覆盖了全国41.7%的农户,成为了中国农业不可忽视的力量。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相关者聚集而形成的专业生产、经营的群体,有义务免费为社员提供代理谈判、代理采购、销售、生产经营、农业专业技术推广/指导/培训及代理融资及风险管理,与涉农专家、学者建立需求关系。该模式主要存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体中,特点是以社员利益为出发点,免费合作社义务为社员服务。

2.2.5 农民之家服务模式 以政府投资,按照“临街一间门面房,一套信息接受处理设备,一面信息发布专用墙,1~2名信息员,一套规章制度”[14]的原则,建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乡镇街道等地方,通过广播、咨询热线、农技专家坐堂等方式,免费发布农村政策法规、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劳务需求、农产品购销等各类信息,同时能够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到一起,建成“双培双带”培训基地,开展党员远程教育培训。甘肃省平凉市已发展150多个“农民信息之家”,投入少、见效快、运营成本低,带动了全市268个涉农组织农业信息的发展,免费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2.3 基于“互联网+”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2.3.1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模式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政府出资搭建,按照“平台上移、1+N、服务下延”的思想,遵循“整合资源、统一接入、分地运营、个性服务”的原则,为农民、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大众提供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产业链数据信息服务,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例如主网站、热线呼叫系统、远程视频服务系统、手机服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物流服务系统、智慧农业系统等[15]。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电脑、电视等多种终端访问平台获取服务。截至“十一五”时期末,全国省级系统已有72个门户网站建立,而且大部分地市级农技部门和50%以上的县级农机部门也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以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例,截至2014年,平台已覆盖全国1/3农户,年均助农减损增收逾百亿元。其中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5年多来受理农民咨询电话1 100多万个,日均话务量6 000个、峰值逾2万,已经成为政府和涉农部门了解村情民意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其主要特点是服务内容丰富、快速便捷、高效,有偿和免费相结合,保证了平台运行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普通农户不出村、规模主体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的农业生产方式。

2.3.2 云农场服务模式 云农场是互联网在农业领域发展的高端领域,能够提供农业生产全方位信息服务,包含化肥、种子、农药、农机交易及测土配肥、农技服务、农场金融、乡间物流、农产品定制化等服务,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现代农业服务生态圈。实现厂家与农户的直接交流,简化流通环节,为农民降低成本,提高了收益,实现了农业生产一站式服务。截至2015年4月,云农场已建立300多家县级服务中心,2万多家村级服务站,实现注册用户过百万户,覆盖山东、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湖北等省。

2.3.3 线上线下服务模式 线上线下服务是农产品销售服务的新模式,该服务模式区别于一般农村电子商务,一般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是消费者通过网上下单,农产品通过物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线上线下模式不仅包含一般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功能,同时设立线下体验店,尤其是在生鲜农产品方面,这种终端店有提货和展销双重功能,通过网络互连,实现灵活协调运营[16]。这种O2O模式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生鲜电商利用率低下、农产品过期的瓶颈,目前涌现了许多该类型企业电商,如顺丰优选、一号生鲜、菜管家、沱沱工社、优菜网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价值。

2.3.4 公众宣传服务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以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不以盈利为目的,建立网络公共宣传版块,例如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微博等方式,设立专人或自动从网络平台中抓取相关农业信息,例如最新国家政策、专家建议、项目申报、农产品供需、国内外农业现状等最新信息,用户只需通过关注或注册会员就可以享受到该平台所提供的信息服务。该类型服务模式的特点是使用方便,信息具有高时效性、高真实性,用户可以参考服务信息开展实际生产。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汇总见表1。

3 对策与建议

3.1 区域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选择要适当

中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多样,在构建本地区农村服务体系时,要根据本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程度决定。东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较高,适合推行信息化水平高的模式,选择为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信息服务站服务模式、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模式、云农场、线上线下及公众宣传服务模式的搭配组合;中部地区是信息化水平过渡阶段,注重科技人员服务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合理搭配,因此可以选择公众宣传服务模式、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模式、农民之家服务模式、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信息服务站模式及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等6种模式的组合;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计算机使用率不高,网络化水平较低,农户接收信息的渠道还不是互联网,因此图书馆服务模式、信息服务站模式及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等“人”参与的模式为首选。

3.2 注重发挥政府组织推动作用

农村服务模式的形成和推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农村信息服务公益性较强,回报率低,导致农村信息服务业成为投资大但见效慢的行业,只有政府初期投资建设,涉农主体参与,让服务机制逐步成为社会机制的一部分,才能够使服务模式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优势;其次中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远远达不到发达农业国家信息化水平,因此,在农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涉农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搭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在整个服务体制的发展中起到关键的协调作用,协调涉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涉農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涉农企业、农户三者之间互利互助,才能发挥服务体制最大的功效,更加有利于农业信息化的推动与发展。

3.3 促进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服务领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云农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生农业信息服务形式的出现,能够更好地整合农业生产、管理及质量追溯过程中的数据资源,实现产、中、后电子化数据支撑;能够丰富农业信息渠道,及时将最新的涉农政策、农技推广成果、农机装备、政务等信息传递到农户手中,在信息服务下指导农事生产;能够有效连接政府、涉农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整合优势农业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建设横向“信息孤岛”和纵向“网站内容雷同”的问题[17]。只有高效利用互联网手段,才能加快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确保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实现。

3.4 加强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建设

信息服务个性化定制成为农村信息需求发展的明显特性,不同用户对于信息的内容、形式及渠道等方面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例如种养殖大户不仅需要种养殖技术的服务,同时也需要国家最新补贴政策信息、市场价格、供求关系、消费者心理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对于普通种养殖户来讲,侧重农业技术、农业装备等农业生产类的信息需求。同时根据用户的文化程度、信息素养、获取渠道能力、甄别信息真假能力的高低,建立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信息服务体系[18]。例如对于文化水平有限,不具备互联网使用能力的用户来说,视频、音频、图片、手机电话等直观性的传播渠道是信息服务的首要选择;对于具备专业农业知识,计算机使用能力较高的用户来讲,服务方式应侧重网络平台传递,利用邮箱、综合信息服务网站及定制信息进行服务,通过灵活的信息服务形式提供给用户个性化的服务,将会大大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茂珠,池美香. 浅谈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2006(11):36-37.

[2] 卢丽娜.國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4):23-26.

[3] 赵英杰.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7(4):10-12.

[4] 杨美英.我国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情报科学,2011(10):1514-1517.

[5] 王君君,李 瑾.农村信息服务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3131-3135.

[6] 赵俊晔.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的特点与模式选择[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11):26-29.

[7] 李 静.陕西农村信息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农村居民需求[J].图书馆论坛,2014(3):53-59.

[8] 万学道,邹积红,杨红军,等.市、县、乡、村四级网络联动探索农村信息服务模式[J].农业网络信息,2006(3):34-37.

[9] 马 凌,许建雷,潘泉宏.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消费者意愿研究——以重庆农村为例[J].情报科学,2015(2):109-114.

[10] 蔡 杰,刘 巧.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全方位农技服务新体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12):247-248.

[11] 李 滨,刘 莹.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4):236-239.

[12]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J].中国信息界, 2009(Z1):72-84.

[13] 张 铁.试析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路线图[J].图书馆建设, 2011(4):82-86.

[14] 林俊婷.平凉“农民信息之家”信息服务模式[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2):14-15.

[15] 阮怀军,封文杰,唐 研,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0):4117-4127.

[16] 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农产品O2O框架及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18-25.

[17] 郭美荣,李 瑾,秦向阳.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架构初探[J].农业网络信息,2012(2):13-16.

[18] 陈 诚,廖桂平,史晓慧,等.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个性化推送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151-156.

猜你喜欢

传统模式互联网
探究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
以非课程教育培养大学生学业规划能力的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