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翟家大院撕纸”手工艺的传承与现代化转型路径研究
2017-07-15翟天麟
摘 要:从历史角度对撕纸工艺发展的历史沿革及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阐释“翟家大院撕纸”的传承文脉,并与其他地域比较分析出“翟家大院撕纸”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性,进而深入探究传承、现代演绎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翟家大院撕纸;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75;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182-02
华夏大地人杰地灵,古老而神奇。根据文物发掘,从远古时代的渔猎生活,到后来的农耕文化,都繁育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撕纸艺术是纸艺艺术流派之一,是根植于民间文化沃土的艺术奇葩,传统装饰语言研究本应是其核心内容,其基础理论架构与方法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与艺术实践的发展需要。
一、撕纸艺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及特征
撕纸艺术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和精细高超的技艺方法,绽放着它独特的魅力。撕纸塑造的人物形象、山水风光,如诗如画,惟妙惟肖。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也为人民的精神家园增添了可贵的内涵。
撕纸是一种类似剪纸但和剪纸不同的平面镂空艺术,因为不需要画草稿而且不需要工具,是一种完全用自己的身体来跟纸交流的艺术。由于撕纸家的数量稀少,大部分水平较低所以造成了这门艺术发展缓慢的尴尬处境。
很多人认为撕纸就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其实不然,撕纸也是可以做的很精致的,之所以会留下这样的印象与撕纸的难度较高是有关系的,有些人认为撕纸是剪纸的一种其实是不恰当的,确切的说撕纸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撕纸和剪纸的关系就像自行车运动和长跑一样。
撕纸在创作过程中主要运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的配合,一般左手负责控制纸的角度右手负责固定,撕时根据情况不同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其他两根长度适宜的手指一起施力。四片指甲形成一个类似剪刀的结构。初学者会很困难但是高手可以做到游刃有余的处理任何图案。
二、“翟家大院撕纸”传承文脉的体系建构及历史文化价值
翟家大院撕纸是江苏徐州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是徐州民俗博物馆翟家大院的代表性工艺。翟家祖辈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撕纸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因而,翟家大院撕纸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在徐州古城渊源流传。
徐州民俗博物馆是在原户部山古民居余、翟两家大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占地6000余平方米,有明清古民居160余间。翟家大院故居收藏了翟家大院撕纸世家传人的优秀作品,展示翟家明清时期的故居,主要陈列翟家撕纸工艺的部分作品和史料。2000年后,人民政府对翟家大院撕纸工艺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2000年4月28日,经市政府批准将翟家大院、余家大院正式挂牌为徐州民俗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月10日,经市政府批准增挂“徐州市物质文化遗产馆”牌子,旨在充分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翟家大院撕纸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乾隆之前,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民间艺术品,作品题材丰富。剪纸艺术随处可见,而“撕纸”艺术寥寥无几,以家族形式传承的撕纸绝活全国仅有徐州翟氏家族一脉。翟家大院撕纸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纸艺艺术的传统中,翟家大院撕纸经过十几代人的传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恢弘大气的风格。再经大胆创新,作品具有生命力,其艺术地位逐渐获得认可,遂成为今日徐州艺林一绝,俨然成为中国纸艺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翟家世居山西,明朝末年迁来徐州,到清代中期就已成为徐州城内有名的富户,翟家第七代翟允之与余家结亲,从户部山王姓手里买了一座大院,置田千倾,从此昂然走进户部山八大家之一。翟允之自幼随父亲学习撕纸制作,练就一手絕技。将祖辈从山西带来的年画、剪纸艺术发展为撕纸艺术,并将撕纸技艺得到了提升,开创了翟家大院撕纸工艺。他搏纸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他的作品一气呵成,不拘小节。
清朝以后,翟家大院撕纸艺术日趋繁荣。据史料记载,至清朝乾隆皇帝甲辰(1784年)南巡路过徐州,在翟家后花园的亭中小住,当时翟家大院撕纸的传承人翟允之向乾隆表演了撕纸,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欣赏,奠定了翟家大院撕纸的历史根基。清末时期后,翟家一支传承人翟锡浒(翟允之后第八代)作为翟家大院撕纸的传承人,其作品以吸收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形式创作,成为现代翟家大院撕纸的第一代传承人,开创了现代翟家大院撕纸的新格局。至今经翟如公、翟树春、翟昌龄、翟海涛、翟天麟六代代代相传。
现代翟家大院撕纸传承谱系:
第一代:翟锡浒(1862-1928年),男。作品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纹样的装饰语言形式,形成了现代翟家大院撕纸的基本风格。这是继创始人翟允之之后,翟家大院撕纸发展重大转折点的代表性传承人,被认为是现代翟家大院撕纸的第一代创始人。
第二代:翟如公(1881-1933年),男,撕纸技术精湛,手法奇巧,所作作品具有很强装饰效果和生命力,被百姓誉为“撕技奇人”。
第三代:翟树春(1903.2-1948.年),男。受到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融入强烈的抽象形式表现方式,其作品风格粗犷大气。
第四代:翟昌龄(1935.11-2013年),男。选定撕纸材料以宣纸为基础材质,从撕纸种类、表现形式、技法等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并深入研究。作品以中国传统民俗生活场景的设计为主体。
第五代:翟海涛(1962.11-至今),男。在继承的同时发展创新人物头像,作品由小幅形式逐步做大尺寸。表现形式上加以创新,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第六代:翟天麟(1994.5-至今),女。将撕纸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成立翟家大院撕纸工作室,以文创产品形式推向文化市场,作品以与时代相接轨的社会形式呈现。
三、与其他地域“撕纸”派系比较
在传统工艺研究中,对于撕纸工艺的研究多是从幼儿教育方面来阐释的,其对撕纸工艺自身研究也多偏重于对不同地域代表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介绍:
介绍山西撕纸艺人武四新的文章:毕树文的《“撕纸奇人”武四新的艺术人生》,王媛的《从剪纸到撕纸——武四新的纸艺传奇》;介绍上海撕纸艺术家华兴富的文章:朱瑛的《一双巧手,奉献世博》,詹英凯的《莫道桑榆晚,情在指尖流——民间撕纸艺人华兴富》,羽佳的《非遗撕纸》;介绍陕西撕纸艺人李运正的文章:何金铭的《为李运正的撕纸画呐喊》,刘玉玲的《二十五年冷板凳,走出一条路——记撕纸画家李运正》,冯立的《别具一格的撕纸画》,张芷眠的《反映民俗文化的撕纸画》,张奂雅的《废纸撕出“老西安”》,韩星海的《用手撕绘出茶文化风俗画——解读西安民间艺人李运正茶画系列作品》;介绍辽宁锦州民间艺术家冉立伟的文章:文继红的《妙手“撕”出五彩斑斓的世界——访辽宁省民间艺術家冉立伟》,卢卫平的《撕纸成书民间一绝》;介绍辽宁民间艺术家孙玉兰的文章:王奉安的《孙玉兰的撕纸艺术》;介绍辽宁义县艺术家许会春的文章:乔建国的《撕出来的世界——记“撕字大王”许会春》,王晶的《撕纸奇人许会春》;介绍江苏民间艺人华禹谟的文章:张 犇、张 磊的《江苏淮安撕纸画的艺术特质——以华禹谟撕纸画为例》;介绍河北民间艺人赵才萱的文章:砾华的《燕赵绝活:赵才萱巧撕罗格像》;介绍安徽黄山市撕纸艺人蒋劲华的文章: 鲁达的《用手撕出来的精彩人生——记“黄山奇人”蒋劲华》;介绍铁岭民间艺人吴润龄的文章:谭学晖的《铁岭撕纸亟待传承》等。这些文章大多数字数不多,基本属于对撕纸艺人及其作品等方面的介绍。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撕纸手工艺尚未有广泛、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即便是偶有对纸艺流派的研究,其主要也多偏向于对作品意义的阐释。
翟家大院撕纸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作品保留着徐州特有的地区文化表现力。豪放大气,作品边缘呈现毛边参差不齐,透着原始的自然美。人物,动物轮廓简洁粗犷。少有的细节的刻画,其中却蕴含着合理的韵味,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四、“翟家大院撕纸”的现代化转型路径与发展原则
随着地球村的到来,多元世界观的形成,近些年,国家与地方政府开始越来越重视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根脉与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撕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亟待社会与政府的保护与支持,鉴于目前研究非遗撕纸有待系统化与深入化的现状,最终目的在于根据其历史发展规律、艺术特质与目前的发展瓶颈,理性思考“撕纸”当代社会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以此为宗,通过将其嵌入市场、社会、国家等范围进行分析,来构建其传承的原则与现代转型的具体路径。
撕纸艺术与幼儿教育的结合为热点,本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加强艺术教育为指导思想,考虑到其操作性,确定以“撕纸”为特色建设项目。撕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对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在未来开展撕纸活动的过程中,会在选材上与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美德教育相结合,体现思想性和时代精神。以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继承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充分发挥个性和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