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及建议

2017-07-15方玲玲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21期
关键词:农民问题对策

方玲玲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相继出台,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民收入保持了较高的持续增长势头。但是就笔者观察,农民增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即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文章就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相继出台,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民收入保持了较高的持续增长势头。但也应当冷静地看到,在多数农村地区,新阶段也出现了新问题,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农民收入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其中家庭经营收入是主要的家庭稳定收入,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如种粮、饲养畜禽等收入,近年来粮棉等多数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价格出现下跌趋势,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劳务收入。但农村老龄化、乡镇企业效益增长缓慢等造成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因此,农民持续增收还缺乏长效机制,这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下面,笔者试从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和促进农民增收对策等方面做以下阐述。

一、当前农民收入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一的种植模式,价格下跌

1. 种植模式单一。在聊城市荏平县博平镇,笔者调查,其中全村共有农户12367户,9894的农户在种植模式上为一般传统的“小麦-玉米”的种植模式,土地产出率较低;只有近20%的农户调整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平均占总面积的10%以下。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种植结构,但很少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有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诸如冬暖式大棚黄瓜、西红柿、茄子等常规菜品。因此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品种较少,常规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区域布局上,没有规模,没有特色,种植户零散,难以形成产业,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2. 粮价出现下跌趋势。近年来,受国内外粮价价差扩大、国内粮食库存增加等因素影响,局部地方出现玉米、小麦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尤其玉米价格下跌明显。随着“卖粮难”、种粮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农民的资产增收造成了极大影响。

(二)无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其一,在博平镇有空心挂面、蒜类调味品、面粉等食品加工企业,但整体规模不大,有的是农村作坊型。以我镇特色产品空心挂面为例,全镇75个村,仅贾马一个村50%的农户从事加工,完全是家庭作坊型,很难扩大规模;其二,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高。由于农产品普遍加工精深程度低,使得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其三,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如博陵大枣、牛胡葡萄等農产品一直来是博平镇农业的一项传统产业,除实行传统的红枣晾晒和蜜枣加工等,没有大型的企业实行其它方面的加工,附加值不高。

(三)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文化素质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博平镇2016年农村普查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整劳动力的64.94%,高中占10.4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更少,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能人,大多长年在外。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还是延续传统的种植技术,适应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种植养殖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使得农业效益收入远远落后。

(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近几年来,国家地方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所增加,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农业抗灾避灾能力依然较弱。在农村公路方面,实现了村村通,但还存在着断头路、公路后期养护等问题。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实施了农田项目改造等工程,但在后期管理中,由于人力、财力的缺乏,水利工程失去原有的功能,造成效益递减。

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民存在的若干问题

如今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普及,节省剩余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也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但总体来看,还有一定的问题。

1. 乡镇企业转移力度不够。近年来,乡镇企业受外界经济的影响,招工数量增幅缓慢,不能够吸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如在我镇有机械加工、物流、纸箱加工等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较少,很难去吸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2. 农村劳动力缺乏技术培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保障城乡居民稳定就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在我镇,农民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低,更难说接受正规培训,就业渠道狭窄,多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3. 农民工就业市场、体制保障不完善。

他们多是依靠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找工作,不了解市场招聘、就业信息。同时,由于城乡二元化的体制,他们在城市也得不到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当前农民增收的意义

农村稳,国家稳,农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关系到我国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因此,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大局、意义重大。

四、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若干建议

(一)大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形成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培育现代农业体系。

1. 要扶持和壮大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特别是农业合作社或者大型家庭农场。相关部门应出台扶持农业结构的调整政策,引导农民群众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并依托新型农业农村合作社,为广大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各个环节的服务。围绕市场需求,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拓宽销售渠道,培育现代农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的效益。

2.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其一要规范流转程序。相关部门要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制订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确保土地流转规范、健康运行。其二是扶持高效农业,提高流转经营实效。对于流转出的土地,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现代高效农业,培育生产大户和农业企业。如在我镇,金柱园林公司流转土地1000亩,投资200多万元,建设玻璃温室大棚一个,培育无公害、绿色蔬菜,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效益。

3. 加强技术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部门在技术培训过程中不能结合实际,培训一些高科技的东西,对于农村群众来说根本接受不了,掌握不了,并对一些投资项目大、见效慢的项目,更是望尘莫及。此外,一些农民群众根本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总认为自己是老把式,盲目自大,不接受新的知识。建议相关部门每年要结合实际,制订学习方案,有针对性根据群众需要进行培训学习,并及时发布当前农产品市场趋势,科学、合理种植,促进当代农业的发展。

4.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受各种因素影响,可以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的农户不多。农户要解放思想,学会面对市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自身努力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建议农户抱团取暖,有市场头脑的负责销售市场、有加工能力的负责加工等多种方式联合互助合作,最后共享市场红利。

5.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农户或者经营主体都存在销售短板,只能依靠龙头企业。政府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帮助农民建立现代化农场,提高农业效益。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 制订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充分调研,要有前瞻性,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加以推进,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落到实处。目前,有的地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着今年建、明年撤的乱象,有的是建设好了但是没有实用性,如有的地方实施小农水项目,修建的机井却抽不上水,这劳民伤财,又费时费力。

2.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要增加中央省市县等各级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匹配农田水利、电网改造、公路建设等分类专项资金。

3.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重建轻管”,建成的公共设施由于管理维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老化和失修严重,难以长期发挥效益。因此,要把建设管理并重作为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建议对现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可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加强建设后的管理维护,实行良性循环。

五、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高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水平

我镇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近几年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从目前情况看,发展农村个私经济和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的最现实、快捷、有效的途径。

(一)相关部门应强化就业服务

1. 建立农民工数据库。建立农民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及时摸清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基本情况,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培训机制和面向市场需求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机制,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使农民工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正确自主择业,避免农村劳动力资源浪费,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

2. 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要加快发展劳务中介机构,建立一套贯穿劳务输出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3. 加强用工监管。针对当前农民工用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培育创业型农民

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建议要采取三项措施,形成全民创业的热潮,努力加快从“打工经济”到“创业经济”的进程。

首先,改善农民创业培訓条件。各级政府要制定农民创业培训计划,在现有各种农民培训工程中增加创业培训内容;健全农村科普教育体系,定期在农村举办创业知识培训班;要充分利用政府、学校和企业的教学培训资源,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的创业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

其次,政府要强化农村创业的行政服务职能。工商、税务等政府有关部门,要端正对农民创办经济实体的认识,提高办事效能,简化手续,减少不合理的收费,为农民创业制定扶持和鼓励,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最后,为农民创业活动建立有效运转的投融资平台。建设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在政府和个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建立有效运转的投融资平台,对创业的启动和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刘桂才.我国近年粮价下跌成因及趋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0(03).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博平镇政府经管站)

猜你喜欢

农民问题对策
耕牛和农民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农民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