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北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引力分析
2017-07-15訾颖
摘要:依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一个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影响量——城市流强度,以此对引力模型中的“质量”进行修正并计算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引力,意义更加明确。计算表明近十年来,浙东北城市群发展十分迅速,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嘉兴—绍兴—宁波城市集群已经形成,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十分紧密,辐射影响力越来越大。
关键词:浙东北;城市群;引力模型;经济空间
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舟山市等六个城市环绕杭州湾形成的区域,由于该区域北临上海、江苏,西临安徽,东临东海,南临浙江省中部的台州、金华等市,处于浙江省的东北部,因而在浙江省的统计年鉴中又将该区域称之为浙东北,本文根据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城市流分析方法,采用城市流强度作为引力模型中的质量,以此计算浙东北城市群各市经济空间联系引力。
一、计算模型构建
(一)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一般采用的形式是
Fij=k(1)
式中:Fij是i,j两城市之间的引力;MiMj分别表示i城市和j城市的质量,本文分别取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dij是i,j两城市的距离,本文取两城市间的公路距离;b、k为常数,参照多数文献,本文b取2,k为1。
(二)城市流计算模型
城市流强度计算公式为
Fi=GDPi·Ei/Gi(2)
式中:Fi为城市流强度;Gi为城市总人口数量,GDPi为城市国内生产总值,Ei为i城市m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Ei=Eij=Gij-Gi·(Gj/G)(3)
其中:Eij为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量;Gij为i城市j部门的从业人口;Gj为全国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G为全国总人口數量。m为选取的描述浙东北经济空间联系引力的指标个数。
对于指标的选取,参考有关文献对城市群城市间城市流强度的研究,选择交通仓储邮电、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广播、科学研究技术、制造业等城市从业人数指标来研究城市间城市流强度。
根据以上计算模型,利用国家统计局和浙江省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计算了浙东北城市群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以及他们之间的经济空间联系引力。
二、计算结果分析
(一)城市流强度计算分析
图1是2006~2014年浙东北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计算曲线。由城市流强度计算曲线可以看出,近十年间浙东北各城市外向性功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就是说对外影响力在不断地增强。相比之下杭州市、宁波市增长速度更快,特别是2012年后舟山市增速最快。反映了杭州、宁波中心城市对外强大的辐射影响力,证实了舟山与上海及宁波城区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对舟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比较而言,绍兴、湖州两市城市流强度增长缓慢,表现为外向功能较弱,辐射影响力较小,处于浙东北城市群的末端。嘉兴、舟山次之,处于浙东北城市群的中端。这是因为舟山市虽然人口规模体量较小,但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各指标专业化程度较高,因而其城市流强度超过人口规模大于舟山市的绍兴市和湖州市。杭州、宁波则处于浙东北城市群的中心地位,其辐射影响力远远高于城市群的其他城市。
(二)经济空间联系引力计算分析
利用统计年鉴数据,根据公式(1)对2006、2008、2010、2012、2014年的浙东北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引力进行了计算。
图2为2006~2014年杭州与浙东北其他城市经济空间联系引力变化图。可以看出,2006年浙东北城市群相互间经济空间联系引力较弱,还没有完全形成以杭州为中心的大都市区,仅杭州—嘉兴城市集群初见端倪。2006年以来,杭州与嘉兴、绍兴、宁波经济空间联系引力增长速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2010年后形成了杭州—嘉兴—绍兴城市集群,城市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2012年后逐渐形成了杭州—嘉兴—绍兴—宁波城市集群,城市彼此之间的经济空间联系引力也迅速增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力日渐突出。到2014年,又经过了4年的发展,浙东北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引力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处于该区域东西两端的湖州、舟山两市,与杭州之间的联系引力水平已超过2006年杭州—嘉兴—绍兴之间的联系水平。以杭州、宁波为中心的杭州—嘉兴—绍兴—宁波城市集群已经形成,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十分紧密,辐射影响力越来越大。
由图2还可以看出,杭州与湖州、舟山的经济空间联系引力增长速度则较为缓慢,这是由于湖州、舟山两市处于该区域的东西两端,城市外向功能较弱或离中心城市杭州距离较远,经济空间联系引力较弱,彼此相互影响较弱。因此,湖州虽然距离杭州较近,但杭州—湖州城市集群还未形成,湖州市需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申怀飞,侯刚,田金磊.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04).
[2]关晓光,刘柳.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J].城市问题,2014(11).
[3]程丹润,李静.省会经济圈构建中的城市经济关联性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8(01).
[4]李红锦,李胜会.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5]訾颖,李济球.宁波市城区与各市县经济空间联系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6(03).
[6]訾颖.浙东北城市群城市流研究[J].物流技术,2015(11).
[7]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01).
[8]张虹鸥,叶玉瑶,罗晓云,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6).
[9]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年鉴 [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0]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1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2016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Y201635974)。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