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情和理的统一

2017-07-15戴东鹰

求知导刊 2017年14期

戴东鹰

摘 要:《桑树坪纪事》是新时期话剧探索成熟的标志,它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采用传统剧作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又吸收现代戏剧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做到写实和写意的结合,情和理的统一。

关键词:传统戏剧;现代戏剧;写实和写意的结合;情和理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J82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必然会引起文学形式的嬗变,话剧文学也不例外。新时期,一批中青年作家和导演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这种创新和探索既表现在题材、主题、人物、形式和风格方面的开拓上,也表現在艺术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即戏剧观念上。

尽管新时期戏剧创作已取得了喜人成绩,但难免存在一些缺陷。如一些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现实主义存在误解,过分追求形式的创新,抛弃传统戏曲的优点。《桑树坪纪事》作为一部探索戏剧,在戏剧探索创新引进现代戏剧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表现手法时,注意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戏剧美学,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吸收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等因素,做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戏剧每一段落内部基本上是传统戏剧的特征,展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冲突和行动。但在高潮部分,在破除现实幻觉的同时,通过象征、表现等手法创造诗化的意象,从而激发观众的想象和调动观众的思索。如 “捉奸”场景,前段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人物生活场景。但在自乐会上彩芳和榆娃一同唱戏、痴情相望时,两人忘却了周围的人群,走向塬上,两个心灵有几段对白,在彩芳和榆娃的身后出现了一对象征爱情的青年男女,这是人物潜在意识的具象化。这对象征着美好爱情的青年男女却被桑树坪村民包围了,美好的爱情被人们的传统意识所吞噬。这种处理方式使舞台形象从写实跨向了抽象,引起观众的想象和哲理化的思索,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彩芳和榆娃的命运,更是黄土高原农村青年的命运。

这部剧作的道具也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徐晓钟在一个巨型转台上安置一个直径十四米的倾斜“大圆盘”,象征着桑树坪人赖以生存的黄土高原。它的正面犹如一个硕大的太极图形,有一堆古石雕和一口自唐朝遗留下来的老井。它的背面是用提炼的写实手法的体现的窑洞和牲口棚,这是桑树坪人居住生活的环境。轮台的转动意味着历史的轮回无始无终循环往复,给人以深邃的历史悲壮感。

《桑树坪纪事》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戏剧创作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先河,为以后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戏剧的哲理化是新时期戏剧探索的一个特点。剧作者不止停留在让观众动情的浅层,更多的是注重去启发观众的想象和思考。此前的戏剧探索在追求哲理化的过程中,有时会贬低“情”在剧场的艺术价值,过分强调“理”。戏剧《桑树坪纪事》注意到情理有机结合,作者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再现了1968年发生在一个僻远封闭山村——桑树坪的幕幕惨剧,以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剧作者不单注意在感情上荡涤观众的胸膛,而且每到感情发展高潮时就采用现代主义戏剧的某些原则和表现手法,物化编导者的哲理理念,增加观众思索的可能。如 “青女受辱”一幕高潮处用残缺却洁白无瑕的女侍取代青女,扮演另一个受辱女子许彩芳的演员将一条黄绫肃穆而凝重地覆盖在古石雕上,象征着村民良心的歌队跪倒在石像的四周,这是作者通过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相关事件的理解:被侮辱的不是青女,而是千百年来数不尽的与青女遭受过相同命运的妇女。导演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希望观众从具体的场景中拉开距离,让观众从历史审视的高度,面对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本源——苦难的女人——大地母亲的发问与沉思。”另外戏剧《桑树坪纪事》除了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还吸收了音乐舞蹈等表现手法,通过歌队的评点,把作者对剧情的主观理解传播给观众,让沉浸在剧情中的观众能从感情的涤荡中出来,由感情升华为理性思考。剧作者的感情和理性结合是较为巧妙的,因为它的哲理思索不是作者强加的,而是感情推动的,给人水到渠成之感。

《桑树坪纪事》的导演徐晓钟在实验报告——《在兼容与结合中嬗变》中谈道,该剧“兼有叙述体戏剧及戏剧性戏剧的特征”“情和理的结合”“破除现实幻觉与创造现实幻觉两种原则相结合”,读过剧本或看过话剧人,在甚为人物命运慨叹的同时,也赞叹剧作在写实和写意、情和理方面的巧妙结合。

参考文献:

[1]曹毓生.新中国戏剧文学概述[J].益阳师专学报,1983(2).

[2]徐晓钟.反思、兼容、综合——话剧《桑树坪纪事》的探索[J].剧本,19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