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实验教学

2017-07-15陈春红

求知导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陈春红

摘 要:文章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教学为例,渗透生物學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社会责任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应用信息技术完成科学探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甚至形成开发高质量的产品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验教学;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2

1.学会数据处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个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比较多,教师的前期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去选择学生能够利用和操作的仪器。一般使用血球计数板直接测定菌液密度,最终的结果比较直观,对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仪器操作与软件的使用。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接受能力很强,并且除了资料上提供的应用方法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合作,积极开拓思维,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在应用时,可以把血球计数板放在数码显微镜上,通过电脑软件将数据直接呈现,如果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用手机拍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若拍出来的图片较模糊,还可以用修图软件在尊重事实的情况下进行修饰。实验时要处理的数据比较多,学生利用Excel表格,所有数据汇总再通过曲线图来直观呈现,不管什么样的数据都可以快速生成,这样我们可以很容易比较出数据的异同,方便易操作的现代技术会让我们事半功倍。高中实验阶段需让学生体会统计学思想,学会处理数据,并且坚持这个过程,让学生从数据中找出规律并顺利地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他们也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生物学的学习也会变得更有趣。

2.试图创新,形成创造性思维

很多时候,教师在上实验课时, 先给出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按照流程让学生进行模拟,并且要求学生每个人都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确保实验零失误。这样的话学生就是工厂流水线的工人,只要做出来的产品合格就行了,但是对于产品的设计、用途、实质完全没能领会。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我们试图改变一下操作方法,实验原理可以用大量的事实引入,描述自然界中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前面已经学习了“J”型和“S”型增长曲线,现在再回顾,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一定温度和特殊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如何变化,各个小组在实验之前进行预测(即作出假设),各种假设都可以,只要学生愿意通过自己的方法加以验证。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若条件允许的话应多提供些,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实验设计的原则是设置对照、控制变量,在这个实验中只需重复计数,把节约的时间用在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和后期的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出、自己呈现,这样的实验结果才让人信服,而不是教师给出数据让学生分析,这样会打击学生积极性。但把7天时间的数据怎样让学生在同一天呈现呢?我们可以进行分组,不同组测培养天数不一样的酵母菌(需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然后把各组的数据进行整合。当然,怕误差太大的话,还可以让每组对同一个培养瓶做7天连续的测定,把所有的数据输入Excel生成图形,最后对不同的图形进行分析,不要丢弃任何一个实验结果,分析这些结果可能引起的原因。

3.提升实验素养,实现科学探究

培养酵母菌的过程中,污染是很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用天然培养液。如果通过浑浊度间接反映种群密度,这个浑浊度是酵母菌和污染菌共同产生的,就无法反映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所以对培养液进行无菌处理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进行灭菌处理呢?对于一些生物组织只能进行稍微的消毒处理。而对酵母菌的培养液需进行煮沸,想要灭菌效果更好些可以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然后再放到无菌的环境中进行接种和培养,这样才能较准确地计数酵母菌,反映出数量变化情况。消毒和灭菌是微生物培养和运用时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实验中应渗透消毒灭菌的思想和方法,这对涉及微生物的实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上好高中微生物实验课,还需争取利用各种资源,开拓学生思维,树立科学思想,打造严谨而又充满诱惑的高中生物高效课堂,让学生体会探究方法,培养较好的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 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1(5):53-56.

[2]陈 维.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2008(12).

猜你喜欢

生物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