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奶牛布病免疫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7-07-15陈东光
陈东光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目前已确认布鲁氏菌有9个种,其中可感染人类的,按照其致病性和侵袭力的高低依次是羊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和犬种布鲁氏菌。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部分地区布病呈持续上升势头,对于布病的检测方法经多年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除经典的虎红平板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和补体反应试验外,近年来还建立起了ELISA、PCR方法和LAMP法等多种布病检测方法。在农业部印发的《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中将辽宁省划分为一类地区。针对计划中的相关要求,笔者在大连市主要的奶牛饲养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现阶段大连市奶牛布鲁氏菌病现状、疫苗免疫情况和疫病防控中出现的问题。
大连11个涉农区市县中,奶牛饲养区域分布在8个区市县(花园口、长兴岛和长海县无奶牛养殖)。2015年,大连市奶牛总存栏为11860头,截至2016年6月份奶牛总存栏为11608头。其中,金普新区是大连市奶牛的主要养殖地区。2015年,大连市奶牛布病检测10235项次、阳性42例,阳性病例主要分布于16个场群(2个场、14个散养村),布病流行率为0.41%;2016年,大连市奶牛布病检测16462项次、阳性80例,阳性病例主要分布于9个场群(3个场、6个散养村),布病流行率为0.49%。
1调研结果及存在问题
1.1养殖场户情况调查结果和存在问题
通过对养殖场户的调查,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布病免疫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免疫的疫苗种类多样,养殖场进行的是A19疫苗的免疫,中小规模养殖户进行的是S2疫苗的免疫;三是免疫效果好,对于奶牛流产的预防效果都比较显著;四是免疫程序有所不同,有的养殖户免疫程序为1年1次,个别养殖场户为1年2次。
1.2大连市布病疫苗情况调查结果
大连市布病疫苗主要有A19和S2两种,两者有以下区别:一是两种疫苗的免疫方式不同,A19通过注射免疫,S2为口服给药;二是两种疫苗的免疫期不同,A19免疫期较S2长;三是免疫效果不同,通过注射方式进行免疫的疫苗,其效果普遍好于口服免疫。综上所述,奶牛A19疫苗的免疫效果要高于S2疫苗。
1.3对区市县疫控中心调查结果和存在问题
对布病危害的宣传不到位,由于养殖户对布病危害的知晓率不高,不能从主观上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进行净化工作,从而造成了目前布病“检测难、扑杀难”的现状。缺乏疫苗免疫监管体制,由于缺乏监管,疫苗类型不统一,不仅不能使动物得到有效的疫苗保护,同时加大了布病的净化防控难度。
3建议和解决办法
对于布病防控方面,注重动物在辖区内外流动情况的监督,在流通环节加大监管力度,降低外来病原在本辖区内的传播风险。应突出动监部门在监管中的作用,动监部门应与疫控中心紧密配合、协同合作、形成合力,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各自职能,加强对布病的防控。全面提高养殖场户对布病危害的知晓率和防控意识,真正做到从根本上控制布病的流行和传播。对于布病净化工作方面,各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要积极探讨免疫后监测、净化方法,并根据《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省、市发的“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净化。对于布病免疫疫苗的选择,通过对市场上使用的各类疫苗效力的比对、免疫持续期的考量以及各类疫苗优缺点的综合考虑,建议大连地区采用A19疫苗进行布病免疫。在对奶牛監管方面,目前大连地区尚无相适应的地方乳用动物健康标准,建议相关行政部门建立适合大连地区、便于操作和执行的奶牛健康标准和检疫管理办法,以提高疫病防控和检疫监管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对于阳性病例无害化处理方面,建议适当提高扑杀补贴,降低养殖场户的经济损失,从而减少病牛和病牛产品继续在市场上流通的风险,提高食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