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涉农专业建设的有效解困途径探究

2017-07-15张绍山

新农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职建设

张绍山

摘要:当前,中职涉农专业建设存在诸多困境,中职学校可通过把握政策新态,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教学模式,服务农村经济,创新校企合作等途径,衔接城乡市场,促进涉农专业解困发展。

关键词:中职;涉农专业;建设;解困途径

当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在持续加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然而许多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建设却举步维艰,甚至持续萎缩,濒临停办,如何有效解决中职涉农专业建设困境,是中职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

1中职涉农专业存在困境及原因

1.1学生选报意愿低,素质欠佳

济源职业技术学校近4年来招生规模都在1300余人,涉农专业选报人数虽有上升,但每年招生依然达不到150人的计划,根据济源职业技术学校近几年初中毕业生选报志愿的调查显示,城市毕业生选报涉农专业极低,几乎空白。所招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山区,学生学习能力欠佳者较多,认为涉农专业好混文凭,不需多费脑筋去学习。城区外初中毕业生从小就接触种菜、耕地、摘果、养猪、放牛、喂鸡等农活的较多,认为种植养殖不用学也能干,怎么干也干不出大事业来,涉农专业辛苦劳累,操心报酬低,家长学生都不愿选报。

1.2只为考学,前景不明

根据济源职业技术学校对入校后涉农专业学生的学习意愿调查,学生多是为了对口升学,毕业后打算从事涉农行业的少之又少。这是因为近年来涉农高校针对中职涉农专业对口招生力度越来越大,以往只有普高优秀学生才能考上的名校,现在也专门划拨指标给对口高招,引起不少学生热心选报。但毕业后在涉农行业潜心工作干出一番事业的寥寥无几,除了认为涉农行业苦累,效益低,工作不体面。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小,也占很大的原因。

1.3师资技能不高

涉农专业教师大多是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具备相关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技能,参加国家省市级师资专业培训的机会很少。同时假期到企业实践牺牲教师休息权利,短期或许可以,长时间容易引起教师反感。平时脱产去培训,学校又因师资紧张不愿放人,因此学校多选择邀请涉农专家到校交流,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教学授课只能教室里照本宣科。另外学校缺少资金投入,实践基地简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多成摆设。

1.4校企合作不能有效開展

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令性,学校一方面怕外出实践实习打乱教学计划,需要额外费心调整教学内容,不利于学校整体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又担心师生安全,需要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出了校门带队教师整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需要大部分精力管理学生。企业也顾虑学生沉不下身、静不下心,学不用功,技术出错,给企业造成浪费或财务损失。所以涉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常常难以学到实用的农业技术。

1.5教育教学脱离城乡市场实际需求

笔者近年来调查发现,很多中职学校很少去做具体详细的市场调查,不能及时关注国家涉农政策法规的发布动态,以及城乡农副产品市场需求的及时变化,往往是两耳不闻“市场事”,一心只教“课本书”,造成“教”“学”“用”相互脱离,校外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农村建设形势轰轰烈烈如火如茶,校内涉农专业建设仍是因循守旧、按部就班、中规中矩、渐行渐远。老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无趣;市场发展变化急需创新人才,学校发愁毕业生就业无门路。如我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涉农项目,急需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却难以招聘到合格者,只好走农村培训剩余劳动力提升农民专业技术之路,可不少高龄待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太差,学习接受能力太低,影响培训效果,反过来又使得很多农村涉农项目建设严重滞后。

2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可通过把握政策新态,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教学模式,服务农村经济,创新校企合作等途径,衔接城乡市场,促进涉农专业解困发展。

2.1紧追政策支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力度

济源职业技术学校前身是济源市第一职业高中,位于济源市西郊区农村,2005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但涉农专业每个年级只有种植一个班,多是为了对口升学,长期位列弱势专业。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从涉农专业及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开始免费,中职涉农专业招生开始扩大。学校涉农专业招生进入一个高峰期,首次每年招收三个教学班,突破百人,但依然是考学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召开了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 5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诸多文件政策都对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提出了指导性策略,这也对中职涉农专业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尤其是201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央财政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以此带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济源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抓住机遇,在有国家资金投入保障的情况下,大力加强自身建设,逐步走出了困境。学校的畜牧兽医和果蔬花卉两个涉农专业,尽管是个老牌专业,已开设有十余年,但一直是以参加对口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缺失,始终难有大的起色。2012年,学校抓住国家示范校建设的机遇,与济源市农牧局、园林局等单位结合,争取国家财政资金150余万,进行师资技能提升培训和专业设施设备配置更新,同时根据创建示范校要求,大胆革新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并与多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主动出击积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与技术服务,紧紧把握国家相关政策,获得资金支持,实现了校企同发展的共赢局面,如今畜牧兽医和果蔬花卉两个涉农专业已分别成为省市级品牌建设专业。2014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5年学校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2016年,学校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中职管理强校。

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发布,这是中央自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九次发布涉农一号文件,作为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这些文件的颁布实施,使得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已经并将持续促进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济源职业技术学校为此专门组织专家名师研讨会,领会文件精神,对学校涉农专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积极强化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大力提升涉农专业建设水平。

2.2了解市场需求,找准涉农专业发展新路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等要求。2月6日农业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就六大重点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并将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这些文件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激活了涉农产业,各地相继规划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项目工程,涉农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需要创新涉农产业发展的途径,中职涉农专业理应及时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投身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潮流,主动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如济源市制定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52017年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立足于优质粮食、高效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种业、观光田园“五大主导产业”,努力打造东部现代农业集聚区、南部生态观光农业集聚区、北部高效设施农业集聚区、西部优质特色农业集聚区、以及丘陵半山区生态养殖集聚区等“五大片区”,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济源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积极与相关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在充分研读领会国家省市有关文件之后,结合自身实际,两年来先后参与赛科星6000头奶牛养殖项目建设、王屋山冬凌草中药材种植基地扩建、坡头镇万亩薄皮核桃种植基地建设、王屋山高山“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建设、思礼镇牛湾新村苗木花卉基地建设、玉泉都市现代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等产业的革新提升,为保证实效性,对每一个参与项目,学校分别成立对应的服务小组,选派一名“双师型”名师带领,实行全程跟踪服务,既增强了师生专业技能,提高了涉农专业的知名度,又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

2.3调整教学内容,重视涉农专业技能提升

目前,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对涉农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必须紧密关注城乡涉农市场的变化,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学习和生产的“无缝对接”。首先教学内容要适时调整,根据当地“三农”产业的规划,大胆对教材进行增减,尤其是充实涉农特色产业的教学,学校可以组织骨干师资编写实用校本教材,需要什么就编写什么和传授什么。其次师资培训要及时跟进。涉农教师不仅应是教学的能手,还应是农业某一领域的专家,更应是农业的通才;不仅要有先进的理念,还要有娴熟的技能;不仅要精通生产,还要熟悉销售;不仅要善于从农业发展中寻找规律,还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农民的需要就是涉农专业教师服务的目标,农民的困难就是涉农专业教师研究方向。第三,大幅增加实践教学。学校可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大胆调整教学内容,什么时间盛产某一品种就相应传授该品种的知识技能,通过实践教学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基础。为服务济源市农村供给侧改革,济源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自2013年起进行积极的教学创新。首先聘请济源市农科院专家分门别类地对济源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教师进行“师带徒”的对应专业培训,共有七名教师参与,结合市级涉农项目建设,提升相应技能服务水平。其次编写了乡土校本教材《薄皮核桃栽培技术》《冬凌草栽培技术》《农村实用养猪技术》《果树生产技术》《常见花卉生产技术》《常见园艺植物保护技术》《十字花科蔬菜栽种技术》《奶牛养殖技术》等十余本校本教材。第三,试行教师带薪挂靠企业实践单独考核机制,按照一年一轮一更替一考核,合作企业对挂靠的实践教师,依照其服务质量进行打分鉴定,对优秀者学校给予一定积分奖励,在名师评选职评晋级时优先。第四,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在服务“三农”产业中进行创业,通过创业管理条例规范创业行为,按照出资比例确定利润和风险的分担,优先服务学校教育教学。这新举措拓展了学校涉农专业的建设思路,形成了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共赢的局面。

2.4校企紧密衔接,创新涉农产业产销模式

济源市近年来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大力推广市场引领下的“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二次返利,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扶持加工型、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营,加快创建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建立独具特色的区域性“品牌经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创新现代农业营销模式,根据市场需要,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优化组合,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先后培育济源双汇、伊利奶业、坡头薄皮核桃、王屋山冬凌草、玉泉种子产业、柳江禽业、阳光兔業、科云绿色农业等八大农业产业化集群。济源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紧紧依靠当地涉农产业,坚持走产教研结合之路,三年来共建立六个校企合作涉农实践教学基地,成立专门涉农的校企合作产教研领导小组,协调组建六个有农科院优秀农艺师参与的涉农名师工作室,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营销,在农副产品市场消费调研、品牌形象设计、营销策略规划、项目风投评估、新产品研发以及深加工等方面,学校都提供了不可或缺、力所能及的技术支持,实现了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连续三年被济源市农牧部门评为服务“三农”先进单位。

2.5面向城乡需求,共育涉农行业新型人才

实施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人才。近年来,济源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积极与济源市涉农部门密切配合,创新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拓展培训,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规模经营大户等,进行以农业管理专项技能、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农业加工技术等知识为主的培训,增强农民吸收、应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并通过政策引导和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支持、信息服务等,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能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三年来先后开办40余场次培训班,共培育了近2000人次,涌现出一批种植能手、养殖专家及优秀农业经纪人。不少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被一些公司企业“订购”,工作不久就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还有一些毕业生充分利用政策和自身技能走向创业之路,三年来仅果蔬营销专业户就出现了20余人。目前,学校正与有关政府部门协调,准备参与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永久脱贫”的重大事项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和客观分析,力争尽快完成农村贫困农户调研报告,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中职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