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在探索中前行

2017-07-15

中华儿女 2017年12期
关键词:科目外语教育部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中国高考在不断探索中艰难前行,让我们一起见证这段不平凡的历程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之后经历了科目设置、考试内容、次数、招生体制和方式、技术环节等多方面的改革,几乎每一年度的高考相关规定和制度都与上一年的略有差异。

通过梳理历年来的高考改革,可以发现针对考试技术和细节方面的改革,如时间调整、网上录取、网上阅卷等,比较容易获得肯定;而涉及到高考次数、科目、内容及招生等政策性的变革,往往会历经反复。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新华社稿件《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文章提出当年高考招生范围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具体要求是“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对于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

1977年冬,中断了11年的高考重新启程,时间为11月28日到12月25日,跨度长达一个月。根据教育部网站数据,当年报考人数570万人,最终录取27万人,录取率为5%。

1979年、1980年、1981年的录取率则分别为6%、8%、11%。

之后高考录取率开始上扬,1985年达到35%后开始小幅回落,1991年降至21%后开始继续增加,1996年达到40%,接下来的1997年和1998年小幅下降,至1999年一下跃至56%。从1999年开始,高考的录取率始终在56%以上,在2012年和2013年录取率分别为75%和76%。

科目改革——

“文6理7”到“3+X”

历年中,针对高考科目的改革次数最多。

1977年,分为文史和理工两类,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和地理,理科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

1981年,高考科目变为文科6门(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7门(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

1991年,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进行了高考改革实验,将原本的文科6门、理科7门改为“四组四门”:第一组是语文、政治、历史、外语;第二组是语文、数学、物理、外语;第三组是数学、化学、生物、外语;第四组是语文、数学、地理、外语。考生根据报考的专业参加有关科目的四门考试,但不得兼报两组,史称“三南方案”,但因过于强调学生个性,而且录取太过复杂,仅实施了一年。

1994年,原国家教委(1985年6月设立,1998年3月更名为教育部)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又推出了“高考3+2”科目改革,即文科“语数外+历史、政治”,理科“语数外+物理、化学”。

1997年,原国家教委决定,高考科目组开始试行“3+X”方案,并于1999年在广东率先试行。所谓“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X”指由高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

2000年,吉林、山西、江苏、浙江四省也开始施行“3+X”方案。2001年这一方案扩展到18个省、市、自治区。2002年,全国全面实行。

在改革之初,“X”有多种选择,但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数省份选择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2004年,山東、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进入实验,其后在多个省、市、自治区实行,包括吉林。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从“文6理7”到“3+X”,都是考试科目上的调整,能够看出教育部门有两个基本想法,一个是通过调整来减轻学生的负担,一个是通过改革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高校的录取还是以考生分数高低为依据。这种量化的、机械的考核方式,第一不能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第二发挥不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实际上(科目改革)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命题改革——

标准化考试到分省命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面引进前苏联的五级计分法,标准化考试曾被冷落。1981年至1985年,教育部研究后,确定广东省开始进行标准化考试的试验。

经过广东省1985年至1988年的试验,原国家教委1989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规划》。

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是指根据统一、规范的标准,对考试的各个环节包括测试目的、命题、施测、评分、计分、分数解释等都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从而严格控制误差的考试。

1990年,《人民日报》对当年开始广泛推行的标准化考试进行了报道,称“这是我国自隋唐以来,考试方法和阅卷手段的一个重大改革”。

当时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主任杨学为介绍,实行标准化考试的科目,试卷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选择题,答案写在另一张卡片上,另一部分是“主观题”,答案写在试卷上。选择题的答题卡由计算机扫描阅卷计分,主观题由阅卷人评分,两者相加,即是该科考试的成绩。当年的标准化考试,选择题所占分数,9科平均约50%。

在1985年同时进行的改革,还有对分省命题的尝试。上海市率先试行自主命题,至2002年,北京市也获得了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单独命题权。2004年,教育部扩大分省自主命题范围,天津、广东、重庆、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辽宁等9个省市开始分省命题探索。至2012年,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其余15个省区市采用国家统一命题。

除引入标准化考试和分省命题的尝试,这些年来,依托于现代科技的改革举措还有很多。如2002年,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2004年全国共有15个省区市实行计算机网上阅卷。

招生制度改革——

从“定向”到“并轨”

高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考试,二录取。高考招生制度也经历多次改变,从最初的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最终取消自费生,实行“并轨”。

1983年开始,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规定在中心部分或国防科工委体系所属的某些院校,按必定份额实施面向农村或农场、草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职业定向招生。

1985年,原国家教委规定,高校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量国家计划外自费生,与国家计划招生并行,即称“双轨制”。

1987年的7月12日和8月12日,《人民日报》对上海高校招收自费生进行报道。7月12日的标题为《上海高等学校收费走读生教学情况的调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其中总结改革经验时,将“实现办学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列入其中。一个月后的报道标题是《上海高校招生新热门 三千青年报考自费生》,“报考自费生的人,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但均须参加统一高考。”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原则上要缴纳国家规定培养经费的三分之二以上。

“双轨制”首先被人们质疑公平性,因分数相差很大,很多人认为就是在“花钱买分”。

1994年,37所重点院校成为招生收费并轨制的试点,“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开始建立。

1996年,高校试行招生“并轨”,取消招收自费生,“自费生”逐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同时高校的学费开始增加。

2000年,师范类院校和专业也开始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彻底完成。

2007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校园。

招生方式改革——

从“保送生”到“自主招生”

1984年,我国进行保送生试点改革。198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校扩大试点。

当年保送生制度主要针对的是部分有特殊才能或特别优秀的学生,通过推荐、选拔和考察,免予参加高考,直接录取。其意义在于弥补统一招生考试分数一刀切的不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保送生制度其实是对传统高考制度的一个突破,虽然这种突破所产生的影响很小,“保送生制度意味着人们其实能够接受其他的合理的标准,而不完全凭分数。”

1986年8月1日,《人民日报》曾刊发新华社稿件,其中对一些学校片面追求考分的倾向进行了批判,同时对上海高教部门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做法进行了赞扬,“由中学保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免试进入大学学习;对在某一学科上智力超常的冒尖学生,由学校或知名人士推荐,招生单位组织专家小组对学生进行面试复核,择优录取”,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储朝晖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在保送过程中出现了“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很多中学为了提高上名校的升学率,让那些真正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考取,而稍差一些的学生则通过保送进入大学。”

于是教育部在1999年规定,保送生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并从2001年起,将每年保送生规模从两万人压缩至5000人。

保送生制度之后,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22所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要求各高校进行自主考试与面试,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与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自主招生高校扩大到28所;2005年扩大到42所;2006年,扩大到53所,并且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2005年,部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了师范生免費教育。2006年开始实行了平行志愿录取。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这一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这一年,高校录取人数达到657万人,比1999年多了252万人,录取率更是达到了68%。同时,国家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14年,我国正式执行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不再有保送资格,奥赛、体育加分将不超过20分。同时,拟出台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

2014年9月4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公布:文理不再分科。2015年起,高考将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6项加分项目。截至2016年4月,全国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明确了改革时间表。

此外,从2015年高考开始,各级教育考试机构需根据残疾考生的残疾情况和需要以及各地实际,对符合高考报名条件、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残疾人考生提供一种或几种必要条件和合理便利。针对听力残疾考生,经申请批准后可免除外语听力考试。免除外语听力考试残疾考生的外语科成绩,按“笔试成绩×外语科总分值/笔试部分总分值”计算。

(资料来源:《新文化报》袁静伟、搜狐教育、腾讯教育等)

猜你喜欢

科目外语教育部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高考“新科目”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教育部直属高校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多一点等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