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伯驹和中国当代京剧

2017-07-15

中华儿女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张伯驹京剧

众所周知,张伯驹多才多艺,除书画收藏以外,他还爱好诗词、琴棋、戏曲,尤其在京剧艺术上也取得很大成就。他从七岁就开始看戏,看的第一出戏就是杨小楼的《金钱豹》。杨小楼是京剧武生泰斗,在民国期间,享有“国剧宗师”的美誉。

张伯驹不但爱看戏,喜欢票戏,他还喜欢粉墨登场,后来成为余叔岩余派的重要传人和戏曲理论家。余叔岩是京剧老生泰斗,他出身于梨园世家,他的祖父就是有京剧祖师爷之称的余三胜。

余叔岩除了唱戏之外,还醉心金石书画,非常喜欢和文化人交往。张伯驹倾慕余派唱腔,余叔岩也喜欢张伯驹这样有文化会思考的读书人,二人志趣相投,成为相交一生的好友。张伯驹跟随余叔岩学戏,余叔岩豪无保留、倾囊相授。余叔岩也借用张伯驹的文笔,把一些京剧演唱心得总结出来,比如二人曾合作编写了《近代剧韵》一书,这本书系统总结了京剧演唱中的吐字发音规律,是京剧从业者必读之书。

著名票友张伯驹自己最得意的一次粉墨登场,显然是1937年他40岁生日时由当红的四大名角饰演配角、他自己主演的《空城计》。当年演出的戏单上标榜以“伟大的空城计”,除众星拱月般被簇拥在中间的张伯驹外,角色分配为余叔岩的王平、杨小楼的马谡、王凤卿的赵云、程继仙的马岱。据说之前还差点找来金少山饰演司马懿。精彩纷呈,令人目眩神移。

这次演出尤其令戏迷吃惊的是体弱多病已离开舞台的余叔岩,答应出演配角王平,这是令戏迷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余叔岩是京剧界比较有个性的人,即使在身体好的时候,一般的堂会极少参加。

张伯驹对京剧界的贡獻还有他筹集基金,与余叔岩、梅兰芳等人在虎坊桥成立“北平国剧协会”。

解放后,张伯驹对京剧依旧痴心不改。当1957年4月中央各大报纸刊登消息宣布“戏改”“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任务”、各文化部门“终止戏曲改革、维护文化遗产”后,张伯驹欣喜若狂地成立了“老艺人演出委员会”,筹划每周演出一次老戏。他重点筹划了三出戏的挖掘整理,即《宁武关》《祥梅寺》《马思远》,理由是:《宁武关》里有声泪俱下的哭腔、有繁重的武功、有唱念做打的妥帖安排, 不具备相当技术水准的演员过不了这《宁武关》;《祥梅寺》则是京剧打基础的丑行戏,其中舞蹈性的动作很是漂亮;《马思远》根据清朝实事改编,是一个通奸杀夫并造成冤案的故事,艺人筱翠花在剧中的表演出神入化,深得好评。

然而,张伯驹没有考虑到,《宁武关》、《祥梅寺》的反面角色分别是李自成和黄巢。章诒和说:“他选择戏的标准当然是纯艺术的,甚至是纯技术的、纯形式的。张伯驹曾理直气壮地对我说:‘只要是艺术作品,它的鉴赏评判标准只能是艺术性。思想被包裹于深处,是分离不出一个单独的思想性的。”

最终张伯驹因“违令”坚持排演《马思远》成为右派,酿就当时波动一时的“《马思远》事件”。张伯驹后来被送到长春市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张牧石说:“粉碎‘四人帮后他得到了平反,在吉林省戏校礼堂和梁小鸾合演了一出《游龙戏凤》,这是他最后一次彩唱。”

他在晚年又写成了《红毹纪梦诗注》一书,被著名的剧作家吴祖光称赞为:一部京剧史。梅葆玖也曾高度评价张伯驹:在近代历史上没有张伯驹等人的建树和努力,就没有当代京剧的辉煌。

猜你喜欢

张伯驹京剧
张伯驹老照片一组
红灯记(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张伯驹宁愿被“撕票”也不肯卖字画
张伯驹知恩图报
《京剧人设》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京剧掀开新篇章
张伯驹知恩图报
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