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2017-07-15吴颖机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发展

吴颖机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时间已经过去六年,这个口号真的实现了吗?当前城市该如何发展?城市社会学又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的城市发展

卡斯特在他的著作里把城市的发展分为工业化城市、后现代化城市和信息化时代的城市三个阶段,同时国外的城市社会学发展也经历了相应的三个阶段。但是如果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城市发展就必然出现问题。由于改革开放后急速的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了中国城市地域的时代差异和城市多元性与复杂性。首先由于各地城市发展的不平衡,由东部到西部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发展代际差异,东部的一些大城市可能已经部分达到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水平,但是西部的一些城市仍然具有明显的工业化时代的城市特征;其次,由于城市的快速变革,中国城市问题具有多元性,既有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区域整合问题,也存在网络化时代城市的各种问题,不同时代的问题相互交织。如何发展城市,选择怎样的城市发展道路决定着中国城市的未来。中国城市必须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走出更好的发展道路。

(一)城市区域化问题

我国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之间的区域化合作与分工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城市之间的区域整合并不只是工业化时代的城市问题,更关乎如何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在当前,只有更好地打破地域隔离和利益藩篱,合理利用我国城市发展的地域差异,分配城市职能,才能让城市摆脱单一的经济发展束缚,更多地服务于城市生活。城市区域化合作最重要的意義在于让城市的职能更多地服务市民,让更多的地方享受城市生活。唯有重建以人为主的发展观念才能打破单一的经济发展束缚,城市区域合作是不同于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而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合作模式。

(二)城市发展道路问题

无论从西方城市发展经验还是中国当前实际来看,中国都不可以重走西方城市发展道路。中国的城市发展也有条件结合西方的三个城市发展阶段走出一条更加顺畅的道路。西方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整合、后现代的逆城市化和信息化时代的网络化,中国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经历城市发展的反复。经济发展固然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物质动力,但是市民的主体性力量则会在塑造城市文化和增加城市竞争力方面逐渐显现力量,中国快速的信息化发展会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但也提供了新的条件。所以,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可以成为更好的选择。中国社会的传统力量,工业化的经济推动与信息化的管理与服务整合起来才能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如果只是着眼于经济发展,忽视城市居民的意愿与诉求,拒绝最新的信息与网络手段,那么必然造成不同发展时代的力量激化出比西方城市发展历史更大的问题与矛盾。

(三)城市发展规模问题

关于城市的发展规模问题,国内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争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界的城市社会学研究主要是从小城镇开始的,认为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的正确道路,其中以费孝通为代表,小城镇理论作为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导理论持续了20年左右,但是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却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学界期望的道路。中国的城市发展走上了一条大城市急速发展,中小城市相对停滞和萎缩的发展道路。这一事实让随后的“小城市论”和“中等城市论”相继失效。其实这些理论之所以与现实相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考虑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中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资源分配的不均集聚性,工业化的发展也需要集聚与规模效应。而“大城市论”则是忽视历史发展经验和现实情况的论断,从西方国家发展经验和中国当前现实来看,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承受随着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而指数增长的城市管理和发展成本。根据中国当前情况,唯有既保证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又考虑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和可持续性才是合理的发展方向。中国由于政治中心化造成的资源集中和分配不均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城市也不可能放弃经济发展职能,所以大城市在中国将会继续发展;但是考虑城市发展可持续性与承载力,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大城市并不能解决我国城市化问题。只有大量的城镇和中小城市才能解决中国的人口城市化问题,所以建立与资源分配相适应,向中小城镇倾斜的大中小城市分工体系才是中国城市发展规模的方向。

二、中国的城市社会学

(一)研究取向问题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也取得了很多的理论成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城市离社会学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和城市发展对于社会学研究的不重视导致城市社会学的发展相对不足,但是一些不好的研究倾向也是重要的因素。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当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政策性研究和具体问题研究方面。城市社会学为解决城市问题而生,但是如果局限于具体的问题和政策则会失去其科学性。大量的经验性研究直接利用西方的理论经验对中国的城市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不同研究之间的碎片化,也会因缺乏合理的理论体系指导而出现问题。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的发展,这种理论性的研究并不是要建立一种纯粹本土化的理论。缺乏普适性的本土化理论只会比不适合的西方理论更加缺乏解释力,发展出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对于中国当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会更加具有指导性和预见性。

(二)本土化还是西方化

同中国社会学一样,本土化还是西方化一直都是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城市社会学也不例外,关于中国社会学到底是中国化还是西方化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过。西方化的发展肯定是不可取的,基于西方城市研究的经验发展起来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已经无法解释中国城市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对于中国城市社会学发展毫无意义。从方法论上来说,城市发展必然有其共性与普遍性,西方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于中国城市社会学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由于历史和地域的特殊性,中国城市发展又具有西方理论无法解释的因素,这证明原有理论的框架有待扩展和发展,具有更具解释力的普适性理论发展可能。如果说单纯的西方化不可取,那么极端的本土化倾向则会导致中国城市社会学走向一个不那么科学的未来。割裂了普遍性的理论的解释力根本就无从谈起。对于自身特殊性的强调和本土化追求其实也是对于自身理论研究不自信的一种表现。现有的经验事实已经证明西方的线性发展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城市社会发展现象。在西方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更有解释力和包容性的理论体系才是解决中国城市社会学理论困境和更好地与世界学术对话的途径。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经济要求,以城市服务为主的人的主体回归,以意义、功能、形态重建为代表的城市再造代表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社会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但这只是西方的经验,在中国的经验实践来看,三个因素的作用可能不只是一种线性的安排,三者有可能成为一个共同起作用的三维结构。如何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构造更具解释力的理论体系可能是中国城市社会学最为合适的发展之路。

三、结语

实际上,无论从什么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社会学发展,其最终落脚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随着中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小城镇化的推进,让城市成为人们更美好的家园不但是政府和社会的义务,更是社会学界的任务。城市的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展,最重要的是城市生活的不断改善。21世纪,回归人的视角去发展城市、研究城市,让最新的科技和知识更好地为城市生活服务而不是打造更多隔离的藩篱。城市的问题和城市的发展值得每一个学者和每一个人不断地思考和反思。让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安东尼·M·奥罗姆.城市的世界[M].陈向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蔡禾.都市社会学研究范式之比较——人类生态学与新都市社会学[J].学术论坛2003, (03):110-116.

[3]曼纽尔·卡斯特.21世纪的都市社会学[J].刘益诚.国外城市规划2006,(05): 93-100.

[4]孙明洁.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J].城市问题,1999,(03):5-8.

[5]周蜀秦.西方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范式演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38-44.

[6]何雪松.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5.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学理论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