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深化、精准化、合作化、数字化

2017-07-15邵智宝

银行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金融

邵智宝

金融排斥是指社会中的一部分弱势群体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获得金融服务的现象。造成金融排斥的原因是多样的,位置偏远、收入较低、信用状况不明朗等因素均会成为其获取金融服务的阻碍。金融排斥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表现,具有负的外部性,使真正需要金融服务帮助的人群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就是要矫正这部分市场失灵,使市场上的长尾群体也能得到正确的金融资金扶持。

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与难点

2005年是“国际小额信贷年”,联合国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这一概念。在我国,2013年“发展普惠金融”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务院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将普惠金融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其中,重点指出:“推进普惠金融服务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与改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在于机会平等。要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就需要充分引入商业金融的力量,利用商业金融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支付清算、信息通信等金融基础设施,为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和城市社区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提供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拥有更加雄厚的资金实力、更加熟知的品牌优势、更加专业的风控手段、更加广泛的机构布局和更加强大的风险承受能力,应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的主体力量。大型商业银行能够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更为稳定、专业和长期的金融扶持,帮助普惠金融主体增强自身发展实力,从而彻底脱离贫困。

普惠金融服务的难点在于商业可持续。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区域主要是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客户群体数量有限、财富有限,导致该地区商业银行网点的营业额与利润低于其他区域,网点单产较低。而开设网点往往面临巨大的固定资产购置、信息系统建设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投入,经营成本较高。商业银行的天然属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成本收益不匹配,实现营收平衡难度大,商业银行缺乏提供服务的基本动力。从这种角度看,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金融网点具有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属性,需要政府运用优惠政策强化正向激励和进行适当补偿,也因此,我国提出了普惠金融“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商业银行机构和人员的稳定性,保障商业银行实现收益覆盖成本。

普惠金融面临的挑战

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多年的实践看,普惠金融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商业银行从事普惠金融服务面临诸多挑战,总体来讲,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的不对称。

供给需求不对称。普惠金融的需求主体多为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通常资金需求急、贷款额度小、经营不规范,这些特点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操作水平和风险把控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与此同时,商业化金融机构逐利性的市场化本能使其为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更倾向于围绕大中型企业和富裕人群设计产品、提供服务。因此,要引导商业化金融机构向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倾斜,满足其基本经营需求面临较大挑战。

资金配置不对称。发展普惠金融,需要金融资源向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弱势区域倾斜和转移,但是,目前我国资金配置呈现出从低收入群体流向中高收入群体、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从农业流向工业的特征。如何扭转资金配置不对称的格局,有序地引导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是发展普惠金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资金配置不对称还表现在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资金短缺。

信息获取不对称。资金融通有赖于信用体系的支撑,信用体系则由市场信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构成。目前,我国市场信用与商业信用发展仍不理想,虽然互联网交易积累了大量的信用数据,但通常都存在共享壁垒,我国的信用体系主要还是以银行信用为主导。普惠金融需求主体通常因经营不规范导致金融参与度低,而信用信息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向其提供金融服务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系数,导致基本金融服务不充分,小微、“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难以解决。

成本收益不对称。金融机构在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时,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就是“如何在帮助弱势群体脱贫的同时,实现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普惠金融的收益是社会化的,是半公益性的,而服务成本必须由金融机构来承担,位置偏远、风险较高等因素均导致普惠金融的服务成本显著高于其他常规业务,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将制约我国普惠金融的长效发展。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的“四化”模式

邮储银行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践行“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服务承诺,多种措施、多种渠道破解普惠金融难题,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在普惠金融服务上坚持纵深化、精准化、合作化和数字化,努力将便捷、低廉、均等的金融服务带给更多百姓。

纵深化普惠金融

邮储银行充分发挥网点数量多、覆盖范围广、服务客户多的独特优势和资源禀赋,将金融服务送往农村和偏远地区,坚持实现金融服务纵深化,延伸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达22.79万个,其中,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量12.67万个,占比为55.59%。邮储银行有近4万个营业网点,县及县以下地区网点占比為71%以上,高于行业整体水平,服务覆盖近99%的县域地区,使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深入全国各个角落。2016年,邮储银行成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建立“总行-省-市-县”四级组织架构,专业化机构覆盖到县域,进一步夯实专业化三农服务体系。

对于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网点仍然是主要渠道。农村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使渠道触及农村生活圈和经营圈。普惠金融主要群体大多文化程度低、科技手段接受度低,更信赖以物理网点办理金融业务的方式。邮储银行积极运用深入县域的机构网点普及基础金融服务和宣传基础金融知识。通过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便民服务网点和布放自助机具等方式,为农村地区客户提供便利的取款、转账、查询、代缴费等服务,着力改善农村用卡环境,填补金融服务缺口。邮储银行依托全国联网的信息化优势、县域金融的网络优势和低廉的资费优势,以代收付“新农保”等业务为突破口,完善我国城乡社保体系,以“农民工银行卡”“福农卡”“乡情卡”等特色银行卡服务为切入点,有效拓展农民工及农村居民的支付渠道。截至2016年末,全行有23大类、294个品种的代收付产品,接受17万家单位委托办理代收代发业务。

2016年邮储银行积极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活动,累计组织相关宣传6.4万余次,受众7000余万人次,同时,通过送贷下乡、建立“三农”服务站、建设信用村镇等形式,加大在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知识宣传力度。

在部分实体网点无法覆盖的极偏远地区,邮储银行开展了“普惠金融流动车”服务。例如,在青海省海南州支行,通过流动服务车办理存款、取款、汇兑、转账、挂失以及信贷业务授理等金融业务,并通过先进的无线网络终端实现了与全国各地的联网,成为普惠金融纵深化服务的又一典型模式。

精准化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使社会的各个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享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邮储银行一直坚持将资金投入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身上,实现普惠金融的精准服务。邮储银行从传统农户小额信贷起步,成为最早开发纯信用、无抵押小额贷款产品的机构之一,一直坚持“小资金、大帮助”的理念。截至2017年3月末,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超过1800万笔、1.3万亿元,笔均金额仅7万余元,有效解决了近1000万农户的经营资金短缺困难。

同时,邮储银行针对不同经营主体,量身定做创新产品。跟随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开发多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产品。为有效破解农村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难问题,将大型农机具、大额农业订单、涉农直补资金、土地流转收益、设施大棚、水域滩涂使用权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并积极试点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为帮扶暂时困难的小微企业客户度过难关,积极探索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缓释工具,创新推出了转期、减额续贷等无还本续贷业务,有效疏堵了“过桥资金”问题。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出金额5万元以内、期限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的扶贫小额信贷专属产品——“惠农易贷”。目前,我行已构建农户贷款、商户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扶贫贷款等产品线,每条产品线下又包含十几到数十个子产品,基本上实现了对所有普惠金融经营主体的覆盖。

合作化普惠金融

面对多元化、多层次、高风险的普惠金融需求,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孤掌难鸣,必须博采众长、群策群力。邮储银行始终坚持以开放的姿态发展普惠金融,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攻难题。邮储银行搭建了“银政”“银协”“银企”“银保”“银担”五大合作平台,先后与工信部、农业部、扶贫办、中国科协、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新希望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方面,实现客户信息共享,在批量服务客户的同时,有效筛选优质客户,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引入政府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新型增信措施,创新多方风险分担模式,有效破解农户强抵押缺失难题。

例如,引入政府增信机制,缓解抵押担保难。江西分行推出“财政惠农信贷通”产品,由江西各级地方政府按比例筹集风险补偿资金,邮储银行按照保证金放大贷款规模,有效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依靠专业技术协会,筛选优质信用客户。与四川眉山市科协合作,设立小额贷款贴息资金,由农技协筛选优质信用农户,组织在一起到邮储银行贷款。依托农业核心企业,控制客户信用风险。与新希望集团合作,依托其下屬饲料公司或担保公司筛选客户并提供担保,由邮储银行向下游的终端农户和饲料经销商提供信贷支持,利用产业链优势控制风险。aa推动保险、担保合作,多方分担风险损失。与人保财险、诚泰财险等多家保险公司合作,开展小额保证保险贷款业务,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与省级农担公司100%对接。

邮储银行还坚持多方合力推进“融智+融资”综合服务,将普惠金融服务由“输血”向“造血”改进。与团中央合作,连续8年举办创富大赛,为数十万青年创业者搭建了集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商业模式交流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与农业部合作,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生产技能和金融知识培训;与中国科协合作,为全国12多万个基层农技协会会员提供“融资+融智”服务,将农业技术带到贫困地区最前沿。邮储银行还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发起成立“邮爱公益基金”,用于“邮爱自强班”等扶贫项目,希望通过邮爱公益平台整合多方力量,鼓励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扶贫工作。

数字化普惠金融

储银行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销售批量化、管理精准化、作业自主化和风控系统化,既延伸了服务时空,又降低了服务成本,全面深化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网络。

在渠道方面,邮储银行着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网络。邮储银行已经推出功能齐全、安全便捷的个人网银和手机银行,基于社交网络推出微银行,打造了品种齐全、体验良好的线上交易服务平台。目前,邮储银行已拥有电子银行客户超过2亿户,其中手机银行客户1.4亿户。依托线下近4万个网点、10万台自助设备,打造了设备智能、流程便捷的线下营销服务平台。目前,邮储银行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电子渠道和实体网络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新格局。

在信贷方面,将新技术新手段融入贷前、贷中、贷后的每个环节。贷前环节,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将服务送到客户身边,实现零距离业务营销与办理,最大程度地为客户提供便利。目前,已经实现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借记卡开卡、信用卡申请、电子银行开办等业务,真正实现金融服务到社区、到身边。同时,试点推广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办理贷款业务的服务模式。信贷员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办理小额贷款、消费贷款等业务,可以在客户家中或田间地头完成现场调查、联网核查等信息录入采集工作。通过移动网络与个人信贷审查审批系统连接,后台实时在线审批,实现当日申请、次日放款,紧急情况下当天放款。贷中环节,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探索信贷工厂模式,实现小额贷款、消费贷款等业务的标准化集中作业,依靠评级模型和策略支持自动决策、工厂化流程、标准操作集中处理、后台数据整合以及作业的全面信息化,能够显著提高处理效率,甄别不良客户,减少风险损失,并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贷后环节,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应用,实现行内外各类信息的集中整合和共享,通过辅助营销管理系统对业务进行实时跟踪,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在产品方面,推出多种纯线上模式互联网贷款产品。针对农户,打造支持 “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掌柜贷”产品。邮储银行依托邮政集团电商平台“邮乐网”的大量交易数据,利用模型技术,完成贷款申请、审查审批、额度授信及放款、还款的纯线上自动流程。针对个体工商户,推出全流程线上融资模式“E捷贷”,客户申请贷款、支用和还款完全线上操作,目前可以做到5分钟内完成业务处理,1分钟内实现资金到账,24小时均可在线申请贷款。针对个人消费,开发专门针对优质工薪职工发放的信用消费贷款,客户利用手机APP“邮E贷”发起贷款申请,从申请到放款仅需10分钟左右,方便快捷。同时,邮储银行旗下的中邮消费金融公司推出的中邮钱包APP,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个人消费线上贷款服务,通过手机上传“身份证+银行卡+自拍照”,即可完成一站式全自助流程。邮储银行还加大线上线下合作力度,和蚂蚁金服合作推出服务汽车消费的“车秒贷”业务,通过线上贷款申请、线下到店提车的一站式服务,将银行的网点、资金优势与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数据优势结合,弥补客户即期消费能力不足,分散平滑集中支付的风险。

普惠金融发展的广阔前景

普惠金融是個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但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下,普惠金融的急迫性尤为突出。为鼓励商业化金融机构从事普惠金融服务,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定向优惠引导政策,但从政策的运行情况看,还有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空间。

普惠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有待提高。我国农村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和贫困居民对贷款定价承受能力仍较低,具有较高违约风险。同时,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人口分散,由于物理距离的局限,造成金融服务半径大,金融服务成本也较高,银行机构将服务延伸到乡村和偏远地区,在服务网络建设、人员投入等方面,都需要担负较高成本。而且,偏远或农村地区,道路、通信、水电等公共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给金融服务渗透带来了限制。政府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在政策导向上鼓励商业化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服务。

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三农”和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问题,金融机构在贷前信息收集、贷中信用监督、贷后违约风险控制方面均存在一定难度。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了征信法规制度体系,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日趋完善,但由于“三农”和小微企业信息较为分散,涉及工商、税务、法院等多个部门,统一协调机制仍有待健全。可逐步加快统一的社会信 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将各组织、机构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扩大信息采集范围,提高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农村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抵质押途径。农村居民或者低收入客户可支配的资产较少,可用于融资的抵押物很少。在我国,农村耕地的所有权归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具有承包权和经营权,农民住房宅基地也仅是拥有使用权,目前“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正在少量地区试点。建议尽快破除法律和体制障碍,健全农村抵押担保体系,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土地评估、登记和流转等服务机构,完善确权、评估、登记、交易等操作规范,为农村产权抵押处置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三农金融事业部总裁)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金融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成都市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