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区慢行交通系统城市设计研究
2017-07-15陈希
陈希
摘 要:在城市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开发利用的背景下,研究慢行系统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对城市的塑造,通过对安阳地区滨水区慢行空间的调查,发现该地区滨水区慢行系统串联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得出慢行交通系统与滨水周边的空间环境关系。从城市设计层面出发,以慢行空间构筑为出发点,重塑城市滨水区及周边历史文化区、商业区、景观区、居民区的空间形态,由慢行空间网格促进城市各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点、线、面四通八达的慢行空间网格,提升城市活力。
关键词:城市设计;滨水空间;慢行系统;发展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是目前许多城市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国外许多国家的滨水公共空间开发对城市文化、经济的复兴有重要意义。滨水区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标志,特别是滨水空间的慢行交通系统与人们的生活出行息息相关。慢行系统的建立可将城市的多种功能整合起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愉悦和便利。目前,我国对于滨水区域的开发模式,注重的大多是滨水景观设计等,往往忽视了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形态延续性的考虑,尤其忽视了慢行交通系统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重要性,所以对于城市滨水空间慢行交通体系的塑造有必要展开研究。
(二)选题意义和目的
滨水空间慢行系统对城市空间整合具有深刻意义,针对我国城市滨水区日益凸显的问题,迫切需要从城市设计层面出发,提出对于滨水慢行空间的更新改造和优化策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安阳地区滨水空间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该地区滨水慢行交通系统的现状,力求针对现阶段安阳地区乃至国内滨水空间的特点,寻求发展出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精髓。
(三)课题研究动态综述
目前已有一些关于城市滨水空间交通系统在城市设计方面的研究,本文是在城市滨水区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深入发展来的,具体研究交通系统中的慢行交通空间系统。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做了深入研究,如学者陆晓明在《滨水地区城市设计》中从城市整体结构、开放空间、道路、实体景观等几方面的整合来谈滨水区城市设计问题;汪淑芳在其论文《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中也提到国内滨水区发展现状并对比了国内外滨水区城市设计方面的差异,从道路等方面强调了城市滨水空间的整合。在实践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的滨水城市在急剧的外延式扩展中[1],不少城市对滨水地区的开发十分活跃,有些已成规模,并带动整个城市发展,如上海的陆家嘴地区。由于我国滨水区开发研究注重的多是水体整治、滨水绿地景观,往往忽视了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本文的研究方向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对道路系统中的慢行交通空间进行深入研究。
二、调查现状及问题
(一)调查分析
安阳的主要河流有卫河、漳河、洹河等,安阳的城市发展与滨水环境密切相关。如安阳市内最主要河流洹河穿安阳市区北部向东流去。其西北部有著名的殷墟历史保护区,殷商历史文化厚重,对于历史区的保护加速了西北部的建设。本次调查的区域为安阳市老城区的护城河及周边,“城内街区布局具有中国典型的古城风貌,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整个道路布局呈片字形,”[2]安阳护城河通过万金渠与洹河相接,城中的坑塘通过暗河与护城河相通,所以安阳市的滨水空间串联了整个城市的脉络,与城市设计息息相关。调查中发现,安阳护城河沿岸的慢行空间基本以步行道为主,西、北、南部几乎没有看到沿滨水区的慢行空间,比较完整的基本只有老城东部河道部分(图1),但东护城河道的步行空间也并不连贯。从老城区东北角过了一座桥进入北护城河段开始,便没有了沿河岸的任何慢行交通空间的痕迹。此处是安阳的商业中心,又有一重要的景区公园,结合滨水空间的开发力度不够。城市慢行交通空间的不连续性使城市设计面临着窘境,未涉及到的空间被闲置。安阳市老城区以大量的居住區为主,若以护城河为基础形成的环城慢行步行系统形成,将老城及周边连接起来,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出行方式带来较大的改变,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使居民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同时环城慢行步道的形成使整个城市每个区域的重要节点可相互连接,文化历史区得到保护和发展,景观娱乐区可达性增强,各个空间的相互连接可以让城市的点、线、面各系统都得到激活。
(二)总结
调查发现,安阳地区滨水空间慢行系统的开发缺乏整体控制,每一区域的开发往往只考虑所属地块内的功能形式,忽略了周边的城市交通脉络和相邻区域的开发情况,城市空间支离破碎,缺少便捷连贯的慢行交通系统与滨水空间相连,缺少了滨水空间的亲水性。由于缺乏连续的慢行交通系统,人们出行困难,可达性差,割裂了滨水空间与城市功能的关系,使各功能空间的综合利用性差,因此对滨水区慢行交通系统的开发应给予重视。
三、滨水区慢行交通系统研究
(一)滨水空间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滨水区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许多有关的历史文化空间、景观空间及商业空间,使其具有了“自然性、社会性、文化性以及空间性”[3]。滨水空间是城市最具识别性和整体感知意义的元素。
(二)慢行系统空间
慢行交通系统是慢速出行方式,如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目的是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使出行便捷、可达性强。同时人们在行走当中得到锻炼,形成一种健康的出行方式,从而营造便捷、舒适、环保、宁静的城市环境。人们可以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我国已有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开始尝试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
(三)慢性交通系统与滨水区周边的发展关系
慢行交通系统的形成与人们的出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公共空间的联系息息相关。首先,慢行空间的形成促使人们出行方式发生了改变,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慢行出行方式:步行与公交、步行与水上交通结合,弥补了慢行交通短距离出行的不便;其次,慢行空间可以将滨水区分散的历史文化遗产区与城市的空间串联、整合,有利于人们感知城市历史风貌,实现滨水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最后,从慢行空间与城市其他公共空间关系出发,促进城市滨水区各开放空间相互协调发展,形成点、线、面四通八达的慢行空间网格、提升活力。
(四)慢行交通系统城市设计策略
路网系统是滨水空间在城市设计中最核心的要素,滨水区慢行交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特征,应尽量保护其整体性。在优先发展慢行交通的基础上,构建多层次的慢行系统,合理组织慢行道和驻留点等。这样一方面人们可以完整体验开敞的境界;另一方面,通过慢行交通系统将城市功能带与滨水空间串联形成有机整体。对于安阳地区滨水空间的发展,首先在滨水区慢行带内设置多种类型的步行道、自行车道;其次依托主要的城市公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商业区构建慢行区域,并在区域内部设置同样种类的慢行交通系统;再次,在滨水区的慢行带与这些慢行区之间设置步行桥、慢行道等建立线形关系;最后,开辟水上特色慢行交通,结合主要景点设置码头。就如,苏州的环古城河步道的建立,依据苏州古城现有河道(图2),水路交通格局的形成,应选取重要的节点向城市周边发散扩张,这些重要的节点有民居、园林、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景观,城市设计层面,可以将整个环城河设计为公共交通廊道,以各个景区空间为节点,设置慢行交通系统,带动沿岸娱乐休闲商业的发展和居民区的建设,通过慢行交通系统串联古城景区,打造具有特色的水上旅游线路,激活整个城市空间。
四、结语
在城市设计层面,滨水空间的慢行交通系统与人们的生活出行及城市的发展建设息息相关,可形成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标志。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的开发利用可将城市各商业、景观、文化历史区域结合串联,促进城市各开发空间协调发展。滨水区慢行系统可形成点、线、面的城市空间网格,改变人们出行方式,使城市各区域间可达性加强,同时促进各区域的协同发展,激发整个城市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舒.中小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研究——以济宁北湖新区为例[D].青岛理工大学,2011.
[2]王家豪,张洋.安阳护城河景观重建的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8):18-21.
[3]邬齐.秦安奈河滨水区城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