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建筑的海洋性特征研究

2017-07-15周潼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

周潼

摘 要:自古有“东南山国”的越闽福建,三面环山,东面临海,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其海洋文化发展明显,其海洋文明的一大体现便是在其具有特色的建筑上。结合在闽南的采风考察及各类资料文献,探讨了闽南建筑海洋性特征的体现及其内在的一些文化所在,力图能较为深入地理解闽南建筑文化,并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海洋性;文化

一、引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的水土环境,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文历史等。这一切的一切衍生出了绚丽多彩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那么,建筑便是其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自古有“东南山国”的越闽福建,三面环山、东面临海、多山阻隔造就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多山临海的地理环境使福建耕地缺乏,农耕文明发展相对滞后,海洋文明显现,它经典地体现着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尤其在闽南建筑上,更是深刻地体现出海洋文化的特征。

二、体现方式

(一)为适应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建筑布局与空间形式

福建闽南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了其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它的气候条件受海洋影响大,形成了雨热同期、降水充沛、潮湿的特点。因此在闽南建筑中,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它以合院的形式来组织布局,形成以天井组合的三合院、四合院的民居典型布局。合院较为小巧,天井形式方整,两厢的榉头一般开放,前后进的厅堂也面向天井开放。在大型住宅的两侧,设置有称作“护厝”的横屋,以狭长的天井与大厝组合。这样不仅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极大地增加建筑使用面积,且能达到通風防潮的效果。由于闽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建筑中多设置塌寿、万堂、巷廊、檐廊、屏步、榉头口等半开敞的空间。面对着天井的厅堂,下落厅开敞,顶落厅也多不设隔扇,或者用落地的六扇笼扇。在闽南,还有一种在传统住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称为“手巾寮”“竹竿厝”的长条形街屋。这是为争取更多的沿街店面而沿着街道密集联排的住宅。它以天井、巷道联系前后,同时解决采光通风问题。这种长条形街屋,随着闽南人的外迁带到了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二)特色的围护结构

由于海洋的影响,闽南又近夏季风的源地,该地受台风的影响大,因此多狂风暴雨。为了抵御风力侵蚀,尤其在沿海地区,民居在迎风面多建单层,屋面不做出檐而为硬山压顶。屋面为四坡屋面,瓦上有压瓦砖压着。在去南靖土楼的采风行程中,那里山区的民居屋面仍用砖石压牢,围着屋面四周整齐地排列着。

不得不说的是,闽南建筑又一重要的海洋性特征便是其红砖文化。在我们看到的外墙除了整面墙用红砖砌起之外,窗户的圆雕、浮雕、透雕都是红砖。泉州作为闽南红砖文化的发源地,并影响到周围的厦门、漳州、蒲田地区,而后通过海上交流传播到海外。比如在我们去到的厦门,厦门大学的学生宿舍外墙便是用红砖砌筑,这是当地红砖文化很好的体现,漳州明清古街道两侧“骑楼”也是一样。福建自古重视海洋贸易,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对外交流,在宋元达到顶峰,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使他国文化风俗民情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许多具有海洋文化成绩的新成就。例如在建筑设计思想方面的红砖建筑,与罗马的红砖建筑、古伊斯兰的建筑手法有很大的关联性。红砖文化吸收继承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因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建筑文化的鲜明特征,颇具异域风情。

在沿海地区,建筑墙面也多利用牡蛎壳作为围护材料,白色外壳按鱼鳞状堆砌,在南洋亦多这样的建筑,别具海洋特色。

(三)丰富绚丽的装饰与色彩

闽南以海洋贸易为主,其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了闽南人独特的性格特点。它的这种海洋文化造就了闽南人敢于进取与冒险、炫耀斗富的性格,故民众性格活泼而又酷爱装饰。闽南建筑用色丰富且大胆。立面上以白石为基座,红砖或“出砖入石”的砌筑为屋身,墙身中是以白石、青石雕成的窗。在顶面上,屋顶用红色的板瓦、筒瓦,加上当地特色的装饰手法——“剪粘”,将彩陶打碎,拼接粘贴成各种造型图案。因此它将屋顶装饰得五彩缤纷,甚是好看。当我们从整体看建筑时,会发现它在以红色为基调的色彩上大胆合理利用多种其他色彩,使得整体建筑色彩丰富多彩,绚丽夸张。当我们在南方建筑普遍青灰色系中走出来后,看到这里的建筑,不禁让人产生“柳暗花明”之感。

由于闽南外贸兴盛,人们生活富足,财有余力,百工技艺发达,因而建筑上多装饰。建筑集石雕、木雕、砖雕、彩画、剪粘于一身。建筑装饰雕刻形式有浮雕、线雕等,做工精细,多花鸟、人物、几何图案。木雕中的鱼尾狮可看出是受到南洋文化影响,葱头形山花艺术等透出伊斯兰艺术的气息,衬托斗拱的力士,又具有西方建筑的装饰倾向。我们知道,鱼尾狮现在是新加坡的代表,鱼尾狮狮头来源于新加坡历史的一个传说。根据《马来纪年》的记载,公元14世纪时一位来自“三佛齐王国”,名叫圣尼罗乌达玛的王子在海上航行时遇到风暴,船漂流到这个岛上,他一登陆就看到一只神奇的野兽,随从告诉他那是一只狮子。他于是为新加坡取名“新加坡拉”(这在梵文中意即“狮子城”)。至于鱼尾狮塑像的鱼尾造型,浮泳于层层海浪间,既代表新加坡从渔港变成商港的特性,同时也象征着当年飘洋过海、南来谋生求存的祖祖辈辈。由此可见,闽南木雕中鱼尾狮便是来自新加坡。还有闽南建筑中另一别具海洋性特征的就是燕尾脊(图1),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怀”。听老人们说,那是古时“番客”远涉重洋,将“番客婶”孤单一人留守家中,“番客婶”寂寞煎熬,盼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每当春天来临,成对的堂前燕就会飞来,“番客婶”听到这“信使”的阵阵呢喃,心里就有了莫大的安慰。从此,这堂前燕就成了侨乡人民的吉祥物,进而演变成屋脊上那类似燕尾的屋脊高高地翘起。这唐风宋韵犹存的“燕尾脊”民居见证了那浪迹天涯的赤子,其根脉所系的精神家园,而燕尾脊也传递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情愫。再比如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图案的类型一是花草植物图案,以花叶为主,缠绕出数不胜数的图案,每种图案都有规律,讲究对称。再有就是它图案多,有几何图形、菱形、多边形、圆形等。由此可以看出,伊斯兰的这种风格与闽南红砖装饰纹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图2)。再有就是闽南寺庙建筑屋顶上,有用剪粘手法拼接的各种花卉仙兽形象以及民居山墙悬鱼下类似花卉的装饰都显示出了伊斯兰风格。

(四)中西合璧的建筑

由于闽南多于海外交流,尤其是南洋的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区,南洋建筑风格多影响闽南的建筑。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闽南人多漂洋过海,寻求谋生之路,在他们回乡之后,利用积累的财富在家乡大兴土木,形成许多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笔者采风去到的龙岩永定的振成楼(图3)。它特别的一点是中间大厅二楼上的围栏全是进口铁质的,它的曲线形式,纹样特征便是南洋建筑的装饰风格。它的特点是由多曲线条构成的,比如花梗、花蕾、葡萄藤、昆虫翅膀以及自然界各种优美、波状的形体图案等,体现在墙面、栏杆、窗棂和家具的装饰上。

另外,振成楼的设施布局上也有古希腊的建筑特点。因为古希腊神庙建筑一般在平面布局上呈沿着东西向伸展的长方形,而振成楼在圆楼两边建的两栋官帽形制的建筑在平面上似乎有与之相似之处(图4)。在内部风格上,大厅外立面的4根花岗岩大石柱及石制围栏也体现希腊特点,在大门檐下,石柱之上的墙面风格上,它以砖按规律砌筑成的菱形、三角纹样也体现了海外建筑特征。

漳州明清古街上两排联栋的“骑楼”,这种商业骑楼最早见于古希腊,而闽南一带的骑楼文化,主要來自于东南亚。骑楼源于热带南洋的高温气候与当时商业模式的结合。如今我们看到的闽南骑楼沿街道两侧而建,下层部分做成廊柱式人行通道,可避雨遮阳,又利于商业经营,是当地建筑与南洋建筑文化的完美结合。

在厦门鼓浪屿,在这个万国建筑文化汇集的地方,有许多风格各异、建筑形式多样的建筑,从古罗马风格至现代风格,被誉为“建筑的博物馆”。

三、结语

由此可见,闽南建筑文化除了一方面是根植于当地的独特性的地域文化外,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海洋文化的深层存在。当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处建筑抑或是一处文化,都不是单一地存在,必定是有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从而产生了学习融合与发展继承,这样才能得以发展与留存。我想,这不得不给我们极大地冲击与启示。面对着当今全球的密切交往与广泛联系,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渗透与洗脑,我们如何能坚持和保护自己地域、自己民族的优秀的文化特色不被随意当作垃圾扔掉,又能从外来文化中吸收到的优秀东西能合理运用。如何能做到不随意抛弃,不单纯抄袭。这样的问题我想没有定论,这是一个会永远存在、会被永远探讨学习的问题。或许没有什么能做到完美和绝对,只有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出一种相对的优秀吧。

参考文献:

[1]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社,2009.

[2]杨莽华,马全宝,姚洪峰.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