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脚美学在现代城市绿色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探究
2017-07-15张希葛亮
张希 葛亮
摘 要:人类建设城市的一切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建立绿色家园,而如今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与这一目的背道而驰。随着大脚美学理论的提出,为城市绿色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式。这些方式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人文关怀,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生态和宜居的城市空间,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环境。
关键词:空间设计;绿色;大脚美学;和谐
在这个瞬息万变、昨是今非的信息时代,人们刚刚熟知的东西,转眼便悄然过时。人们对物质和美的追求也没有恒常的准则。但对作为物质生产的第一步——设计的看法逐渐趋于相同,即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使用工具以及人自身。
一批批快餐式单调而速成的建筑填充着每一个城市,充满装饰性、高能耗的地标性建筑粗暴地改变着人们的视觉审美。我们的三坊六巷、四合院、江南秀气水乡已成为城市的回忆。所谓的大众流行文化是如此畸形,抛却了自身的精华和灵魂,令人怅然若失。而臭气熏天的河堤硬质化,富有乡村气息的湿地则被喷泉和人造池塘所代替,芜杂的原生灌木被连根拔除,取而代之的是外来的具有装饰性的园艺植物和硬质铺地马路,原始的植物花草被修整一新的人工草坪所取代,满足了现代城市的畸形美,而人们也为此承受并不断适应着自然灾害的威胁:洪水、干旱、地震、滑坡,以及最普遍的雾霾。
一、大脚美学的定义
在封建社会有一种大家熟知的陋习—缠足(小脚),这是一种病态畸形的审美观,却在当时成为了一种优越性和权利的宣言,而与之相反的大脚则代表着乡野村夫。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同样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审美观。相对环境中的缠足,俞孔坚称之为“小脚美学”,它让我们这个从稻田里拔地而起的新兴国家和城市环境有了令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的美学风格。
二、大脚美学的特征分析
顾名思义,大脚美学也就是相对于小脚被解放的美学思想。
康德认为美有两种:即自由美和依存美。依存美含有对象的合乎目的性,是一个更有优先权的美学原则,它与功能相近。大脚美学即是合乎目的性和功能性,让现代城市的环境不仅仅是追随装饰,更注重功能和降低能耗。
大脚美学更多的让人感受到乡土气息,即大脚美学的原始性。随着技术进步,具有统一特征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随处可见,建设和保护具有大脚美学的场地,可令人体验自然和生命的美妙,“喜新厌旧”毕竟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当旧场地不能达到新的实践活动规范时,大脚美学的动态性能够让环境更自然生态。大脚美学即地域性,每一座城市所在环境的经纬不一样,呈现的气候也大相径庭,植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也有所差异,应保留该城市原有的风貌,不随意开垦。
三、基于大脚美学的城市绿色建设的措施
(一)城市绿色建设的要求
绿色是健全生命的象征,是生态协调的结果,是经过环境改革而重建的人类原始家园的代名词。这也是人的环境目的、社会目的和个体目的的融合,是人类的自由世界和最终环境的一体化。这样理解的绿色并不意味着它是桃花源或海市蜃楼。绿色城市其实就是努力实践和现实认识的一个构想。绿色建设是成立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改革和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大小和资源承受力的约束前提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理论和实际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形式。
从绿色城市的构建思想来看,城市的绿色建设必须满足:
第一,绿色城市的目的旨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只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固然重要,因为停止了生产,人类便无法生活。但有一点又是同样明确的,产业要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其深厚基础。第二,绿色城市重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应看成人类的居所,首先是安居,然后才有乐业,所以建设规划的一个主导思想是人文關怀。人文关怀包括有利于人与社会的统一、有利于个体生活和谐、有利于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三个方面。有利于个体生活和谐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以人为本,自然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是规划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另外,规划一个城市的设施时,必须考虑到当地老百姓的习性和当地文化,否则规划出来的空间很难被当地居民所接纳和使用,不仅会造成极大浪费,而且会阻碍城市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与社会的统一指有效的利用和还原原始的生态和人文特点,将其融入到规划设计的方案里,以绿色思维为导向,将可持续发展进行到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是指绿色规划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不破坏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同时,秉持节能和可再生的原则,采用绿色和节能材料,建设低碳的绿色城市。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居住环境、交通状况、休憩空间等诸多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与实现,使城市在它的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优化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态和宜居的城市空间,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
(二)大脚美学在城市建设中的依据
1.自然的自净能力
绿色环境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矛盾体。绿色环境设计,人们对其提出功能和使用形式的需求,还对其提出了精神和审美形式的要求,加之以必要的环保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前述两个形式的要求。绿色环境建设提倡环境的原生态化,而俞孔坚提倡的大脚美学则是现阶段环境的救星。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中,环境的自净能力一直运作着。自然的自净能力一般是指当生态系统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发生机能异常时,该系统能通过其余的环节调节而得到解决或恢复正常的能力。被污染的生态系统,可以依靠其自身的自净能力来恢复原始形态,而大气、水体和土壤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可以利用空气热力和动力因子、地理因素、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碳氧循环,从而达到大气的自我净化;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指受污水体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的程度降低,并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状态的能力;土壤的自我净化,是通过微生物对污染有机物的降解。任何生命系统都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它标志了系统的生命力,城市环境就是依靠这些能力维持其生态的平衡。大脚美学是原生态的自然美学思想,也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做到自然美学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一性。
2.资源的高效利用
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大脚美学在城市绿色建设中成立的另一优点。回归原始、追求原生态是其本质特征,因此决定了其不浪费资源并以最少的成本投入来改善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目前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风力、水力和太阳能等天然资源,转化成城市运转和日常生活的能量动力。城市绿化用地、河流应当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挖掘其利用价值,可以与农畜牧业生产相结合,在最小化经济投入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的美化和经济的创收。
3.经济的对立统一
大脚美学与经济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城市生态系统自我净化能力的来源就是城市环境资源,包括经济、人文、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供给。大脚美学是我们人类智力的产物,是我们主体的审美,并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也就是说,大脚美学的生根还需要国民经济的支持。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在世界上也已遥遥领先,我国正成为世界工厂。而生态破环、环境污染与工业化、城市化、就业压力、资源匮乏、贫富差距等各方面社会问题相互制约,贫穷的地方对资源的掠夺则更为强烈。而大脚美学的依据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整体和部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城市的绿色建设是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的发展,但它们之间往往是竞争的、相互制约的,必须在矛盾中统一,使总体效益最大。
(三)措施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耕地依然很少,在城市用地紧张的状况下,绿地是最容易被吞噬的。要注重时效性,我国大多数城市没有结合自身城市的用地情况,一味地模仿国外城市用地。我国正处于积极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乡建设量不断加大。现已经处在城市结构形成的初步阶段。在用地缺乏的重要时期,土地被开垦,一旦房子拨地而起,就很难拆除并进行绿地建设了。我们不仅要合理使用土地,抓住时机解放大脚美学,保留城市原有绿地。让百年后的人类在城市密集、高楼如林、车辆喧嚣的环境中,能优哉游哉于原生态的绿地之中。
城市绿地建设怎样更合理地使用土地,自然是要摒弃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模式。通过大脚美学的区域性,强调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和使用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不乱砍伐城市原有植被,植入新的植被,来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仅仅在城市中心发展绿色建设,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而将绿色建设扩展到郊外,结合居民对休憩的需要,通过农民自发或是政府引导的方式,调整农业结构,保持原有植被丰茂,推广农家乐、渔家乐,如南京八卦洲农家乐、江心洲葡萄采摘等。通过结合地域原有植被,改善农业布局,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将大脚美学语言融入当代环境设计中,需要深思熟虑,要在强调地域性的同时,更多的强调回归自然和原始。原始性不仅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还要考虑人文。实现人与自然统一,也就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保持自然不被破坏。俞孔坚的浙江永宁公园案例,便很好地诠释了现阶段很多城市的河堤坝已用水泥和钢筋注浇起来了,就像旧时的缠足陋习一样,不仅彻底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自我净化的循环系统,还耗费了大量资金。在浙江永宁公园案例中,设计师针对抗洪硬化的河道,没有改变其蓄洪防洪的目的,以最实惠的手段来重建生态与文化游憩地。永宁公园建设的核心思想就是用原生态的方法来解放小脚美学,释放出野性美,满足了抗洪功能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四、结语
本文中城市绿色建设提倡与大脚美学结合起来,做到高效地利用能源,保护生态家园,减轻污染程度。俞孔坚的大脚美学在城市绿色建设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原生态的利用和减少人工材料,通过土壤的自動净化能力来释放缠足的病态美。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的,让整个设计师法自然,让城市更加环保,更加低碳。
参考文献:
[1]尹定邦,邵红等.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35-137.
[2]胡辉,徐晓林.现代城市环境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06).
[3]俞孔坚.低碳美学下的新桃源憧憬[J].园林,2013,(03):44-48.
[4]张其成.区域绿地系统规划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92-294.
[5]李秀珍,肖笃宁.城市的景观生态学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02).
[6]李团胜.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J].生态学,1997,(02).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