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银行卡发卡市场转型
2017-07-14任卉
任卉
【摘要】 近三十年来我国银行卡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银行卡产业是典型的双边市场,本文从发卡市场的角度讨论了商业银行的转型压力和方向.
【关键词】 银行卡;发卡;转型;安全
自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银行卡市场已经进入了快速成长通道。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指出,银行卡发卡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是增速有所放缓。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国借记卡累计发卡39.77亿张,信用卡累计发卡4.14亿张,全国人均持有借记卡2.94张,信用卡0.30张。
同时银行卡市场受理环境持续改善,交易额保持平稳增长。第一季度,全国银行卡交易金额110.52万亿元,其中消费业务金额9.54万亿元,银行卡消费业务金额同比增长43.71%。
授信使用率達39.27%,较上年同期上升2.33个百分点,授信使用率进一步上升。同时我们看到,信用卡不良率也在上升,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281.95亿元,环比增长11.92%;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50%,占比较上季度末上升0.13个百分点。
总体来讲,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速度很快,居民的银行卡使用习惯已经初步形成,但是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人均借记卡和信用卡持有量的比例约为10:1,信用卡人均持有量仅为0.3张,信用卡仍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等着各家发卡机构来挖掘。根据《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2》,剔除房地产、汽车销售及批发类交易,境内银行卡消费额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43.50%,2013年的该项数据有望达到50%,已经接近发达国家55%的水平,所以近年来银联大力拓展海外网络,各家机构也发行了海外使用的外币卡。2012年全年,我国银行卡海外消费金额达到3 878.74亿元。
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双边市场,银行卡产业市场体系中包括发卡卡市场、收单市场和转接清算市场。以银行卡购物消费交易为例,发卡机构向持卡人发放银行卡,持卡人持卡在特约商户消费,收单机构在商户处收单,再通过转接清算机构实行资金的清算。
自2002年专门从事收单业务的银联商务成立后,商业银行的收单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银联商务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上升,并超过了一半的市场份额(蒋小敏,2011),而转接清算业务目前由银联独家经营,所以,本文从发卡市场角度来讨论商业银行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银行卡发卡市场的挑战
(一)银行卡安全问题
银行卡作为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载体,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支付结算需求,减少了现金、特别是大额现金的交易量,为人们节约了现金保管和携带成本,现金交易量的降低也无形中对假钞形成了一定的扼制作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日常交易需要。然而,虽然没有现金的盗抢、遗失、假钞风险,银行卡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银行卡的安全风险一方面来自于银行卡本身技术限制带来的被盗刷风险,另一方面来自于各种自助交易渠道的便捷性带来的诈骗风险。
我国最初的银行卡是磁条卡,也即卡片上的磁条存储卡片的信息,用户只要在POS机或ATM机上刷卡,就会在机器上留下该银行卡的磁条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只要在机器上装置盗卡器,等客户刷卡后,盗卡器就会将信用卡的磁条信息全部记录下来,若再同时被偷窥到密码,那卡被盗刷的风险就非常大了。并且,磁条信息其实有固定格式,可以通过卡号、使用期限等信息按照格式复制出来,在同一批卡中如果知道了其中一张卡的磁条信息,就能推算出其他同批次卡的基本资料,这相当于这一批卡都有风险。值得一提的是,克隆卡的成本低得惊人,因此也直接导致近年来银行卡的发案率直线上升。
另一方面,随着通讯业务的发展,电信诈骗成为现在网络热词。犯罪分子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编造虚假信息,实施诈骗,诱使持卡人通过自助机或者电子银行转账汇款,骗取卡内资金,使持卡人遭受资金损失。由于犯罪分子使用的是远程操控、非接触式的诈骗方式,而且利用他人名义账户迅速转移资金,所以事后抓获犯罪分子、挽回损失的难度也比较大。据统计,2013年,中国电信诈骗案件发案30万余起,群众损失100多亿元
(二)预付卡对银行卡市场的影响
预付卡又称储值卡,顾名思义,就是用户预先将资金存储在卡内,消费时直接从卡内扣除相应资金的卡片。目前我国预付款除少量由金融机构发行外,大部分由非金融商业机构发行。储值卡的 种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特定商业机构发行的、只能在本机构内使用的预付卡,比如说苏果超市卡;还有一类是由专门的第三方发行机构发行,可以在众多加盟商户中使用,这种预付卡的使用范围相对第一种预付卡会广很多。预付卡的存在极大的满足了人们日常小额便利支付的需求,据《2013年中国单用途商业预付卡行业报告》称,2013年全国预付卡发卡总金额达到8600亿元。
(三)电子支付的冲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智能终端、云存储、大数据分析、声波和图像技术等多种技术相叠加,人们的支付方式逐渐从卡基支付向无卡基支付转变。银行卡作为资金的载体,是一种支付的工具,通过ATM和POS机这类金融行业标准的专用终端实现支付清算职能。但是这类专用终端的布设受到环境和受理标准控制,不能实现无差别布设,影响银行卡使用的广泛性和时效性,而且这类专用终端的安装成本和维护成本也数额高昂。手机、电脑自然成为人们身边最便捷的个人支付终端的功能。未来支付终端体系,将是以手机为主、电脑为辅的二元主体。比如“将POS机装到手机上”的拉卡拉,但是出于硬件成本的考虑,这类外设的支付终端也将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实际上,现在各类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推出的手机客户端,无需硬件就可以实现资金的转移,自面世以来,这类支付方式就迅速占领了一部分市场。二维码扫描支付作为一股新生力量也正蓄势待发。如此看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货币电子化,银行卡这一实物载体似乎正渐渐失去用武之地。
二、银行卡转型方向
银行卡面临着这么多外在强敌,银行卡发行市场内的战争也愈演愈烈,多达三百多家发卡机构争夺市场,正可谓“内忧外患”。所有银行都被卷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与其被动接受,不如积极应对,主动转型,创新产品。
(一)银行卡安全性升级
我国已制定了五年“换芯”计划:国有商业银行应在2013年年底前全面发行金融IC卡;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在2015年年底前全面发行金融IC卡;自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发行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这意味着银行卡“磁条时代”届时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芯片卡成本比磁条卡成本高,大部分银行推荐客户换芯片卡时免收换卡费,新发芯片卡的收费标准和磁条卡一样,因此,不少银行的“换芯”过程进展缓慢,积极性不高。芯片卡代替磁条卡是安全性需求下的必然结果,所以各商业银行晚行动不如早行动,利用安全性这一卖点,吸引行外客户,同时也可降低法律风险,提升声誉。
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技术已经应用在手机、电脑信息安全等领域,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来,银行卡的密码认证将会逐步向身份认证、生物认证转变,银行卡的安全性将进一步提高。
(二)扩展银行卡服务功能
从最初简单的存取现,到现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功能,公共事业费代扣代缴,投资理财功能等,银行卡的功能越来越广泛。IC卡推出以来,还推出了电子现金账户功能,对电子现金账户充值后,可以在特定商户进行小额免密支付,可以理解为具备了预付卡的功能,可是这种功能的使用需要商户安装芯片卡的读卡器具,目前我国大部分POS机还仅支持磁条卡,所以限制了该项功能的发展。银行卡作为一个载体,可以绑定多个账户,目前银行卡已经实现了在同个银行活期、定期、本外币账户的绑定。前文提到的数据可以看到,目前我国人均持卡量为3张,再加上各类预付卡、会员卡、积分卡等等,卡已经成为钱包很重的负担,越来越多人抱怨,卡太多了。银行卡功能的整合成为大势所趋,将来,借记卡和贷记卡是同一张卡,银行卡和会员卡是同一张卡,所以银行的账户可以关联到一张卡上,那么到时候,一卡走遍天下将会成为现实。
(三)个性化需求
电子支付的发展产生了无卡基支付行为。可是电子支付的特征决定了它的使用者必须对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比较熟悉,同时信任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互联网病毒的安全隐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支付的发展。人们的支付习惯和支付心理决定了,人们更加信任金融机构专用终端的安全性,所以,卡基支付仍然会是将来人们主要的支付方式。因此,推出个性化的银行卡产品对于吸引不同客户群体,拓展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四)境外市场
2012年,我国境内银行卡消费额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43.50%,已经接近发达国家55%的水平,所以下一步我国银行卡要思考的是如何“走出去”。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境外旅游和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境外消费需求快速增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表声明说,中国2012年已超越美国等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中国人境外消费规模已经超过千亿美元。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市场拓展步履维艰的情形下,进入海外市场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的新方向。而且境外消费人群往往是高收入群体,如果能够通过境外使用的银行卡建立客户粘性,也有助于促进国内银行卡业务的拓展。
参考文献:
[1] 马宁.美国银行卡产业化道路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价值工程,2007(5)
[2] 柯颖,王述英.世界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6)
[3]蒋小敏.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市场结构问题[J].上海金融,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