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感恩问题、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7-07-14董梦玲纪怡雯胡悦邱闲

商情 2017年18期
关键词:感恩大学生教育

董梦玲+纪怡雯+胡悦+邱闲

摘要: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一些学生的感恩意识淡漠,责任心较弱,他们的道德素养需要进一步地提高。我们在研究和总结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四个方面相结合,最后提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 教育

一、研究背景

目前的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着理念落后、目标模糊、课程缺位、内容匮乏、途径单一、可持续发展机制缺乏等问题。大学生们思想独立、多变,他们具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同时,处于信息化时代,通过互联网可以接收各种信息,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行为等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其接受的感恩教育情况怎样?效果如何?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本研究拟基于对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分析,对比于少儿、老年感恩现状,结合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改进感恩教育方式。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近三年来,国内学者对感恩教育开始有所关注。在书籍方面,如唐晓龙的《感恩的心》、汤林放的《感恩造就卓越》等,这些读本大多是从社会哲理的角度对感恩思想进行了描述和介绍,主要内容涉及的是感恩与人生、工作、职场等方面的关系,而针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方面的专门理论著作研究并不多见。

在目前感恩意识淡薄的社会大环境下,加强感恩教育关系到个人乃至国家民族的利益。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当前我国大学生感恩现状,总结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对策。希望以此研究成果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修养、优化校园人际关系环境、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等提供服务与帮助,最终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决策参考。

三、感恩的定义

“感恩”一词较早出现在《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感恩在儒家经典中也有提及,如《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学界在对感恩内涵的研究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即感恩不仅是一种心存感谢的心理情感,也是一种由感激之情驱使的行为表示。在现代社会中,“感恩”一词增加了显著的道德印迹,它是指外界在对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带来了恩惠,个体心里认同这种恩惠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行为或一种认识。

四、感恩教育的定义

感恩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早有体现。如:““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知恩不报非君子”。感恩教育可以概括为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密切关系,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使感恩行为成为个人的稳定心态和行为习惯。可以说,“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五、感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的感恩现状

对中小学生进行访谈和研究,从感恩认知、感恩行为、感恩对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抽样法抽样上海几所中小学的学生,通过访谈,研究发现小学生认为感恩等同于感谢,而中学生对感恩的理解深入一些,涉及到了社会。

受访学生对父母、老师的感恩程度比较高。在感恩行为方面,有知恩、识恩父母的抚养和老师的教育;谢恩、报恩给父母做家务活,感念父母的辛苦;施恩有扶起摔跤的朋友、教小伙伴做题;懂得乐于助人、主动帮助、不求回报。但是在采访的学生里,80%没有感恩同学的意识,只有帮助同学的意识。在他们心里,同学就只是同学,没有很牢固的关联,不似父母、老师为他们操心,同学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学生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感恩父母、老师的意识,感恩他们的辛苦付出、抚养教育。

(二)大学生的感恩现状

对于大学生的感恩现状研究,围绕感恩行为的认知层次(知恩、识恩)、情感层次(谢恩)、实践层次(报恩、施恩)这三个维度,在高校采取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研究。在感恩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觉得感恩很重要,对感恩的认知是积极向上的。在感恩对象方面,大学生们普遍认为最该感恩的对象是父母,其次是老师、同学、朋友。

在实践方面,个体受到外界恩惠和帮助后把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化为感恩行为。感恩行为不需要惊天动地,也不需要别出心裁,平凡朴实、细微之处显真情。在调查中,58.8%能够记住父母生日并且主动表达心意,60.7%認为对父母的报恩方式就是努力学习;81.9%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关心朋友并对他们的帮助表达谢意;20.1%的学生与大学老师关系密切,经常沟通,10.1%大学生能与初中、高中老师保持联系;81.7%学生会为受灾难群众捐款,89.4%的学生会参加志愿者活动。表明多数学生对朋友的感恩行为积极,对群体感恩践行效果良好,但是对父母的报恩方式上存在欠缺,感恩师长的行为不足;大学生感恩意识总体积极向上,对个体有感恩情感,会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但是感恩行为存在欠缺。

(三)老年人的感恩现状

通过访谈,本研究发现老人感恩现状总体良好,从感恩对象来看,被采访的老人对党、国家的感恩程度较高,其次是社区、邻里、社会。对党和国家的感恩行为体现在歌颂党和国家的治理得当;对于社区、邻里,老人们经常串门,互相帮助。对于社会的感恩,有一则新闻是这样的,有一位老人就呼吁给年轻人让座,因为年轻人每天上下班为家庭奋斗太辛苦了,不要让年轻人让座。老人们受社会的诸多帮助心存感激,并回报社会。老年人的感恩更有一种正能量传播的意义。

(四)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对比小学生、老年人的感恩现状差异

差异主要体现在感恩对象方面:中小学生感恩父母、老师;大学生感恩父母、老师之外还会感恩同学朋友;而老年人感恩邻里、社会、国家。年龄阶段的不同,感恩对象由个体(父母、老师、朋友、他人)转向群体(集体、社会、国家)。

六、目前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问题

长久以来,只是一味发展经济,而忽略了许多其他因素,给社会多多少少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教育机制匮乏等因素,致使当代大学生们缺乏必要的感恩意识。最近几年,教育部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让各大高校实施开展了感恩教育。但是目前还存在着部分问题有待改善和提高,在德育教育这一模块中还未把感恩教育划列在其中,甚至存在被遗忘的危险。因此,高校感恩教育这项工作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经过一系列调研,目前高校实施的感恩教育政策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恩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执行的感恩教育机制还有待完善。首先,感恩教育缺乏教育部门领导的有力支持和配合。各高校的感恩教育能够顺利开展实施都离不开领导们的关注,他们关注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开展活动。若未得到领导的重视,将导致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另外,要想后续影响深远,需要持续推进,很多高校由于经费不充足,准备不充分等,致使活动无法持续推进。

其次,感恩教育载体设计不够人性化,理应贴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据调查表明:多数学生都乐于接受轻松愉快而富有感染力的感恩题材电影,这不失为一个宣传的好方法。

(二)感恩教育内容空洞落后

现在的各大高校感恩教育内容过于理性,缺乏针对性和有效的实践性。目前开设的德育教育课程中并没出现感恩教育的课程。只有部分课程例如思修课会间歇性的提及这部分内容,但缺乏指导性和现实性,都是纸上谈兵,学生也都听过就忘了,并未落实到实处。高校感恩教育缺乏科学性可以归结为:感恩教育的教材很缺乏;在现有的教材中缺乏感恩教育的实质内容;目前能查阅到的有关感恩教育内容的文献较少。

(三)感恩教育目标定位含糊不清

其实高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的目标。教育部以及学校实施的各类教育活动都是依照着当初的教育目标而执行的,后续的具体措施也都是为配合最终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改进同是受教育目标的引导。与之相呼应的是,现在进行的感恩教育中,感到有些目标定位含糊不清。例如,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太空洞,具体实施的途径和方法也不清晰。

(四)感恩教育方法有待创新

目前的高校感恩教育正处于摸索阶段,循规蹈矩地采取了单向传授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若只一味注重所教教师的分析讲解,不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这种方式方法不太适合风云莫测的社会架构。在这种缺乏创造性的教育背景下,再加上一些德育类教师缺乏对如今大学生们的深刻了解,必然会使开展的感恩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感恩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自去体会、感悟,才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使之养成良好的感恩行为习惯,包含从主动探索发现到学习辨识、践行、感悟,从而真正激发大学生们内心那份感恩之情,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另外,感恩教育不能仅归结于学校的责任,还必须通过整个社会、家庭,大家共同的支持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懂得感恩、心怀天下、德才兼备的学子。

七、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注重感恩认知教育

以认知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使学生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目的就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预先有意识地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二)重视感恩教育环境建设

教育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校作为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教育环境,应当多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从身边事、身边人开始,学会感恩,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感恩所有为自己的发展成长付出过汗水、提供过帮助的人。校园内的橱窗内也可张贴相关的海报、名言警句等,营造气氛的同时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的感恩教育还应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把社会当作感恩教育的大课堂,教导学生用正面的眼光看待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要用“扬弃”眼光去看社会,看问题。

(三)感恩教育应当从日常小事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感恩教育也需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所以感恩意识的培养可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感谢他人,父母或者老师应要求孩子们常说“谢谢”。在学校,要教育学生主动去关心、帮助老师同学;在家里,要提醒他们关心辛勤工作的长辈,主动问候长辈,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在社会上,要培养他们的恻隐之心,多体谅弱势群体,并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所有这些,都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行為。

八、总结

人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感恩之情,正义之感。“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处,是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呼唤感恩的回归,重视德育过程中的感恩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高校是国家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问题,学校必须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更新模式,多管齐下,通过有效促进大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策略,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报恩,以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而升华学生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春如.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3).

[2]张瑞芬.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03).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04).

[4]解筱杉,于红艳.生活德育: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3).

[5]董丽华.“90后”大学生感恩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3.

[6]魏萱.小学生感恩现状研究及其教育课程反馈[D].河南大学,2015.

[7]石惠.老年人心理资本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感恩大学生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