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准的校本课程改革

2017-07-14王璐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核心素养改革

王璐

摘 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来推动课程改革发展成为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我校校本课程建设过程的分析,思考在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的校本课程改革,即如何实现让“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校本课程的中心,利用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改革

一、概念的界定

1.学生核心素养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六大素养不仅涵盖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人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還体现出核心素养“最重要、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1]

六大素养之间互相补充、相互促进,整体发挥作用。

2.校本课程

按照课程开发的主体划分,课程主要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又称“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或“学校课程”,它是由实施课程的学校自己决策、自己设计的课程。[2]

国家课程注重满足社会需要,强调共同性和统一性。随着社会发展迅速加快,教育发展的需求和方向变得多元,国家课程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就暴露出来。国家课程能解决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而校本课程则是为尊重具体学校和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存在的,它们是各有优势和相互补充的两种课程。[3]

二、以学生核心素养为重心的校本课程建设

核心素养的正式提出,确定了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上说,我们确定了课程的最终目标,而如何将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并以此目标进行课程开发,则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1. 从“百花齐放”到从“核心素养”出发的校本课程总设计

我校的“润泽童心”课程已历时一年,其主要设计思路为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相结合,如开心农场、绘本阅读、小足球、跆拳道、玩转数学等28门课程,按照不同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课程设计方案分学期实施,可谓是数量繁多,百花齐放。当“学生核心素养”正式提出后,针对这类课程的实施就应有新指向——梳理现有的所有课程,将它们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应起来。为实现课程整合,学校可集中中层干部及骨干教师成立“课程组”,设计出针对一至六年级,实施周期为一学年的课程框架。这项工作应力求使每一项课程都直指一项或几项核心素养,这是我们没有尝试过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总设计。

2.校本特色课程与校本选修课程齐头并进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较早,早期是以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这一部分结合了学校特色,并形成了校本教材的课程就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例如:陶艺课程、小足球课程。这部分课程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艺体素质的重视,更直指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健康生活、人文底蕴这几项素养。例如:陶艺课程中重视对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欣赏以及在制作和美术表现上的不断创新;足球课程则更注重责任担当、团结合作。

除了这些“特色课程”之外,我校每周五下午还开设了选修课程,采用二至四年级“学生走班”和一年级“教师走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部分课程可试行“自上而下”的课程总设计与“自下而上”的课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课程组”设计出课程框架后,采取教师自愿申报的方式,每学年申报一次,分学期实施,每学期约15课时。在选修课的申报管理上,要求每位教师在课程的申报和内容设计上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以更加关注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能力。

以我校目前的课程“跆拳道”为例,课程申报上可如下操作:

选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授课内容和多变的授课形式,使选修课程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均衡、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补充。这类课程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方面应不要求全面,只要能注重到一至两项培养即可,长此以往,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就能得到较好发展。[4]

3.改善课程评价方式

学校“课程组”及教学管理部门应承担课程评价改革的促进及实施责任,对教师、学生及课程进行综合性评价。

校本课程是基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它的特殊性决定了校本课程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素养的考察,更强调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断反思。我校在前期的校本课程建设中主要进行了学生表现、家长问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的校本课程评价。

(1)强调表现性的学生评价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应避免简单量化,而要注重随堂教学情况和学生作业的发展性评价。以选修课程为例,科任老师需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做好记录,同时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作品,每学期进行综合评价。

重视学生作品展示。每学期,科任老师都会搜集学生最满意作品,学校则为这些作品提供展示空间,例如学校的橱窗、板报都可以成为作品的展示舞台。展示内容可以包括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课程的学生作品,并配上作品介绍及作者简介,向全校师生展示,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另外,对没有具体学生作品的课程,还可进行过程性展示,比如校园艺术节汇演、授课视频、图片,以及学校微信平台上的课程展示。

(2)教师评价,做到质与量相结合

我校对教师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性资料搜集、公开课展示、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

每学期,教师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上交课程申报表,后期根据申报课程进行教案撰写。教师的教案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每学期末教师上交教案到教导处,教导处将对教案进行审阅和评选,于下学期开学初进行评价。

教师公开课展示。每学期末,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可申请参加公开课展示。教导处可将开课时间、地点及课程内容的汇总表发给每位老师。公开课期间,“课程组”老师参与听课并完成听课记录表,最后将课程建议进行汇总。其他教师则可根据专业和兴趣爱好自行听课,并填写听课记录表。教师公开课展示是校本课程交流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经验交流,进而真正实现校本课程“自下而上”的实践。[5]

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对校本课程的建设有重要意义。每学期课程结束后,教导处制作调查问卷表,家长和学生可对所选学科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写下对学习课程的感想和意见。

三、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的校本课程改革需要学校、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

首先,学校领导层是课程总设计、管理、评价的主体,要做到课程的合理规划安排,后期评价的有理有据。其次,学校需吸引专家资源,开展有关校本课程的教师培训,提高全校教师的课程意识。第三,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检验已有课程,建立反馈渠道,及时调整课程活动,以实现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也是课程的实施者。需要做到精心策划、认真准备,要具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方案、课时安排和评价办法。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认真研究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成具体的课程目标,并利用評价和反思检验是否达成这些目标。

学生是校本课程的参与者,他们最了解其对校本课程的需求。在开发课程时,需从学生的角度,为他们提供最感兴趣的和最想获得经验的校本课程。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校本课程评价中占据主体地位。

家长在以核心素养为基本的校本课程建设上有其自身优势。“学生核心素养”与一般专业知识有所不同,它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素养。身处社会各行各业的家长,每一位都有可供分享、交流的社会发展经验。我校一年级的校本课程不仅为这样的学习提供了舞台,而且将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教育理念相结合,目标是能使核心素养的培养满足家长对学生的期待。

综上所述,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的校本课程改革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合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范蔚,李宝庆.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辛涛、姜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吕晓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

[5]窦桂梅.聚焦完整人的核心素养——清华附小“1+X课程”亮点.北京教育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核心素养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