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传播活动的普遍偏差及纠正路径

2017-07-14李宝华

新闻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闻媒介

本期刊发4篇论文,分别是《媒介传播活动的普遍偏差及纠正路径》《用言论壮大主流舆论场》《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再探讨》《党员干部如何有效应对新媒体》。

4篇论文分别从媒介传播偏差及纠正、运用言论发展壮大主流舆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党员干部如何应对新媒体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供媒体同仁参阅。

【内容提要】新媒体时代,媒介产品平面化、传播立场失衡、传播视角边缘化、新闻报道泛娱乐化已成为媒介传播活动普遍出现的偏差。要有效地遏制这一现象,应加强传媒教育,践行媒体责任,同时监管部门要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适时进行政策介入。

【关键词】新闻媒介 传播活动 普遍偏差

伴随着新媒体的强势表现,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权很大程度上被瓜分。新媒体不仅在技术上,更在传播理念与操作方式上对传统媒体进行“泥沙俱下”式的渗透,这带来了新闻价值的泛化和新闻理性的消退。突破新闻伦理约束、偏离新闻专业主义方向的媒介传播活动,对公众而言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一、媒介传播活动的普遍偏差

(一)媒介产品平面化导致媒介品质下降

目标受众群体内部存在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在未经分化的受众面前获取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的接受是媒介机构的天然趋向。为了消弭目标受众之间的层次差距,收获最大的阅读量,媒介产品往往以降低其智力含量与报道深度的方式来换取市场的认可。其内容呈现出来的往往是相对直白、简单和流于事实层面的语言符号。受众在与平面化的媒介产品长期交往过程中,其思维方式与媒介内容的表达路径会逐渐趋同,即依赖媒介判断、对事实浅尝辄止,缺乏纵向思维延伸。

迎合市场需求,应用商业化传播路数是当下大部分传媒机构的集体取向。在这种理念下,平面化的媒介产品愈发表现出快餐化的特质,以一种近乎复制的方式进行批量生产,大量肤浅、短小的资讯类产品从“媒介生产线”走向电子终端,以满足受众的阅读习惯,而软广告的入侵则让媒介产品沾染更多消费导向的色彩。

媒体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但平面化的媒介产品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在长期简单、直白的媒介产品的感染下,受众会迷惘于浅显的事实本身,弱化思考能力,甚至逐渐丧失对事实背后的价值追求,这对大众媒介素养的培养无疑是一种反作用力。而媒介产品与消费行为的共谋,则直接降低了传播媒介的品质,助长了大众文化的平庸。

(二)传播立场失衡造成对事实非客观呈现

对新闻传播活动而言,平衡的立场是确保信息传播真实、全面、公正、客观的必要保障,也是构筑媒体公信力的核心。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内部及其外部的联系,达到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媒介图景的境界,即尽力呈现事物复杂而多样的本来面目。①

由于新闻生产者的主观因素和操作失当等原因,新闻传播立场失衡在媒介活动当中屡见不鲜。在新闻生产及传播过程中,媒体从业者一旦对新闻当事方形成信息上的倾斜,那么传播立场的平衡就不复存在。出于道义上的偏袒或者屈从于外力,记者在进行信息选择时容易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选择对某一报道对象有利或者有害的事实和说辞进行集中展示,而人为地忽略对立方的客观信息,这实际上剥夺了新闻当事方平等表达的机会,凭借个人判断先入为主地对新闻主体进行定性。

当平衡的原则被打破,新闻当事方在媒体上的发言权就无法得到公平的分配,信息会按照媒体人的意愿被重新组合,受众所见到的事实只是被“塑造”后的新闻产品。这样一来,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必定失之客观公正,甚至会造成对新闻事实本身的蒙蔽。“大学生掏鸟窝”案初的舆论发酵和“山东问题疫苗”事件引发民众恐慌,都跟新闻传播立场失衡不无关系。

(三)传播视角边缘化引发受众视觉盲区

关注重大社会进程,关切大众切身利益是媒体责任中的应有之义,然而当媒体的视角偏离主流社会议题,逐渐走向边缘化时,那么媒介的传播行为与传播效果便会与初衷渐行渐远。

尤其是在新兴媒体野蛮生长,新闻专业主义内涵被部分消解的今天,媒介机构正陷入一场“跑马圈地”的混战当中。为了争夺访问量,他们纷纷在专业坚守上作出退让,以迎合大众口味。“其结果导致传播中心偏离对重大社会进程的关注,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正在媒介中失去阵地”。②大众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的信息供给,大众从媒体的信息陈列架中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思维信息,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当媒介的视角走向边缘化时,其内容的呈现必定是片面的、非主流的,这在某种意义上容易造成受众的失明和失聪,直接影响受众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判断。

(四)新闻报道泛娱乐化简化受众认知结构

在媒介活动高度商业化的今天,点击率已然成为了专业新闻生产机构首要考量的因素。为了能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获取入口流量和点击率,许多媒介机构在进行新闻生产时有意无意地朝娱乐化转向。“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蒙蔽性作用”。③过分地强调新闻事件的戏剧悬念或娱乐煽情的一面,强化其对受众的感官刺激,会诱导受众对客观世界进行条件反射般娱乐化解读,导致新闻事件本身的严肃性和启示价值的流失。同时,这也会弱化受众对新闻事件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受众无论是在信息选择还是在信息解读时,都会习惯性地从娱乐视角出发,难以自主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思维深加工,这无疑会加剧受众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简单化、单一化。

在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中,受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会一定程度地偏离客观事实,对复杂事件的关注与理解也往往受媒介“娱乐镜像”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会将普通受众驯化为一群认知结构简单、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满足于娱乐和猎奇心理的“乌合之众”。

二、媒介活动偏差的纠正路径

(一)加强传媒教育

媒介与大众是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但是大众在与媒介对话的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大众习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信息真实性缺乏有效判断,抵抗传媒负面影响的方式有限,这就为提升大众媒介素养提出了现实需求。提升大众媒介素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传媒教育。传媒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大众对信息甄别与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认识媒介,分析媒介,并合理地利用媒介,培养媒介批评监督力量,最终达到提升全民素养,建立良性媒介传播氛围的目的。

作为大众教育的一种,传媒教育应该是由官方教育体系和社会组织机构联动来推动的,学校可考虑将传媒教育纳入综合教育的课程范畴当中。社会组织机构尤其是正规媒介机构、民间团体和各级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

(二)践行媒体责任

简单的说,媒体责任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满足社会需求,维护公民权利。这就为一切媒介活动画上了一条红线,也设置了一个前提。不同于普通的意见领袖,新闻媒体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公信力,这份权利是由信赖它的普通民众所赋予的。因此,扮演好“正义守望者”的角色,关注重大社会进程,关心弱势群体,维护公共利益,这是所有媒体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情怀。同时,作为新闻传播主体的媒体人,应该秉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肩扛大义,以崇高的职业使命约束自己。这才是纠正媒介活动普遍偏差的治本之策。

(三)适当政策介入

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前提下,適当的政策介入是净化网络空间、遏制无序化传播、弘扬主流价值的必要手段。面对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通过行政手段构筑一道政令“防火墙”,藉此打击信息传播中的越界行为,已经成为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常见举措。随着我国新闻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今后在传播领域的种种行为将会变得有法可依。

注释:

①李良荣、赵智敏.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J].理论探讨,2009.2.

②李岩.媒介批评[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46.

③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9.

作者简介:李宝华,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编辑:长 青

猜你喜欢

新闻媒介
新闻媒介转型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信息碎片化时代下的新闻媒介状况探讨
新闻媒介传播下高校党政思想教育创新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与新闻传播媒介的关系研究
网络新闻媒介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广播电视新闻媒介面对海洋格局的报道机制
转型期我国新闻媒介公信力缺失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介平台整合与流程再造
新闻媒介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农民话语权的缺失呼唤新闻媒体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