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要理论视域下医学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7-14葛冬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葛冬琰

摘 要: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稍显滞后。研究医学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精准把握医学实习生的思想动态及需求情况,满足其合理需要,维护其正当利益,对于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引导医学实习生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需要理论;医学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86-04

实习阶段是实现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点”卻日益显现:首先,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较其他专业实习时间更长,且实习点远离学校,学生分散难以集中,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使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直接管理,而实习医院往往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其次,医学实习生同时兼具学生和医生双重身份,属于半个“社会人”,此时若对其引导不足,忽视其正当需要,学生则更易受到社会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把握新时期医学实习生思想的动态发展规律,合理满足其内在需要,是增强其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切入点。本文以医学生实习阶段这一特殊时期为主要切入点,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德医风建设迫在眉睫的时代背景之下,开展以医学实习生思想、需要状况为主体的调查研究,剖析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需要的特点及变化,在医学实习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为加强和改进医学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另一种依据和借鉴。

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内涵及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认为人的需要是支配其一切行为活动的原动力,人的生存、解放和全面发展均以需要的满足为基础。通过梳理马克思原著中有关需要的表述,后人将其需要理论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生存需要凌驾于人类的所有需要之上,是人类作为一种生命体存在的最起码需要,马克思将其称为“必要的需要”、“必需的需要”。这是其他一切需要的物质基础。

享受需要建立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是人们关于提高生命质量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如在对食物的需求已不止于填饱肚子,人们自然会要求吃得美味、健康,在对衣着的要求不再是抗寒蔽体,自然就会追求穿着的美观、得体、大方。享受需要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前表现为奢侈的东西,现在成为必要的了。”[1]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可以把发展需要定义为“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的需要[2]。发展需要不仅包括人们在思想道德、科学水平、文化修养等领域内发展的需要,还包含着人自发地从事劳动创造的需要。人们都有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施展的要求,尤其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发展需要日益成为人类最重要的需要。

(二)马克思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不同人的需要不尽相同,但满足个人需要,维护个人利益却是人的本性使然,医学实习生自然不能例外,针对这部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卓有成效,就一定要对他们的合理需要和个人利益给予充分的重视,努力解决涉及医学实习生利益的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需要,维护其正当权益。唯有此,才能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医学实习生思想及需要现状分析

采用文献分析法结合专家法编制初步问卷,经过初测筛选形成了《医学实习生思想状况及需要情况调查问卷》,对整个淮海经济区中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高等医学院校的600名医学实习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26份,占比为87.67%。问卷包括以下4个大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医学生实习阶段思想现状的调查、医学生实习阶段医德问题的调查和医学生实习阶段的需要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三观”建设有待加强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其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对世界观的调研结果表明,拥有共产主义理念信念的医学实习生仅占40.58%,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没有信仰或有其他信仰的学生占到59.42%;人生观方面,相比于73.47%的人认为高尚的人格、事业使命和社会贡献为人生价值体现,仍有26.53%的被调查者崇尚追求权力地位、金钱和享受;价值观方面,82.56%的医学实习生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现实”。可见,当前医学实习生在“三观”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引人深思。

(二)职业选择的动机不够纯正

高超技术和高尚医德的完美结合是成为合格医生的前提,这使得医生必须对该职业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热爱。然而调查表明,医学实习生对选择以医生为职业的目的并不纯正:26.28%是因为“职业稳定、收入和社会地位高”;14.57%是为了“为亲友的医疗保健提供便利”;有16.32%的学生报考医学是听从家人安排,而并非自己的本意;还有7.21%是在填报志愿时漫无目的的选择;只有35.62%是为了“希望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而接下来对专业执着度的调查表明: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仅有30.26%的医学生对所选专业仍然喜欢;有48.39%人选择了一般,属于既来之则安之。更令人忧心的是,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有21.35%的人不再喜欢以医生为职业。由上述调查可知,部分医学实习生职业选择的动机尚不够纯正,这将会对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消极影响。

(三)医德认知不全面,医德行为失范

我国《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指出:“作为医生,应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必须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3]这是对医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要求每名医生都必须切实履行、严格遵守。而被调查的实习生中有41.35%的人对《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仅有“简单了解”;更有23.69%的人表示对这些基本规范“没听说过”。以上表明,医学实习生主观上对医德规范缺乏深刻认识。

在医生收受 “回扣”和“红包”的态度上,认为“只要不是索要,可以接受”的实习生占全部被调查者的47.57%,还有3.12%甚至认为“应提倡”,“非常反感,应坚决禁止”仅占32.35%。可见,医学实习生中开始滋生了不良医德行为的思想。

具备高尚的醫德是从医者必须践行始终的行为准则。调查显示,在可能承担医疗风险或对自身健康有损的行医状况下,23.17%的被调查者选择“勇敢的冲到一线,救死扶伤”;62.59%的医学实习生选择“听从上级医生安排”;选择“有所顾虑,不会冲向一线”占13.12%,甚至有1.12%的人选择“远远躲开”。据此,仍有部分医学实习生缺乏相应的职业操守,其医德修养水平较低。

(四)需要倾向明显,部分失度

随着临床实习的开展,医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出现了相应改变,进而导致他们需要的改变。调查表明,医学生在实习阶段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明显或集中的需要。

1.住宿等生活基本条件的改善需要。被调查者中,有38.11%是独生子女,家庭收入中等以上者占72.26%。当前时期,医学实习生的生活条件和物质条件已取得了明显改善。在“你对所处实习医院的生活住宿条件是否满意”的调查中,对当前住宿条件感到满意者占44.12%;同时,认为实习医院的生活住宿条件未达到预期者占34.35%;有21.53%的被调查者觉得实习医院的生活住宿条件比家里和学校糟糕许多,让他们难以忍受。通过现场调查走访也发现,生活住宿条件亦是被调查者集中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安心实习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需要。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是融入社会、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前提条件。非有效的沟通和误解是诸多医患矛盾的重要诱因,这一职业特点对医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人际沟通能力要求。通过对“实习期间与患者是否产生过不愉快的经历”的调查,选择“有过”的实习生占到56.26%。通过对“医学实习生是否需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的调查,85.57%的实习生一边倒地选择“十分需要”。为此,为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好地实现医生自身的人生价值,迫切要求校院双方合力满足医学实习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需要。

3.医学人文素质的再教育需要。人文素养教育是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再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再教育对成为合格医生的作用”问卷调查表明,84.58%的医学实习生认为十分重要。同时,在“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对医疗工作是否有帮助”的调查中,也有49.28%的医学实习生认为“有比较大的作用”。

4.理想就业的实现需要。对“实习期间遇到的最大的困扰或压力”的调查显示:就业压力排名第一,占59.12%;经济压力(占15.26%)排名第二;学业压力位列第三,占14.08%。通过对就业地域调查,发现选择毕业后到沿海地区发达城市或一线城市的医学实习生占54.27%,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的学生占39.56%,考虑去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的学生仅有6.17%。对拟就业医院等级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4.36%的医学实习生希望去县级以上医院就业,而愿意去社区医院及乡镇医院的仅占5.64%。可见,绝大多数的医学实习生就业时,会优先选择医疗资源较为集中的高等级医院或大中城市,出现了就业扎堆现象。大中城市医院“人才过剩”现象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这种不合理的就业需要,使得就业更加困难。

三、医学实习生思想问题的原因剖析

1.教育过程的开展与大学生需要的疏离。通过自身工作实践及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目前针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均匀:首先,在校学习紧,临床管理松。医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各高校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配备专职教师,教学有序,系统完善。但进入实习阶段后,学生离开校园,所处空间与作息时间均和在校期间有很大的差异,学校同学生之间的有效联系相应减弱,原有的教育模式难以为继;其次,由于医学专业的实习时间较其他专业更长,且扩招后在校生数量逐年递增,实习医院的数量亦是水涨船高,同一年级的学生往往被分散到十几甚至几十家不同的医院,极大地增加了有效管理的难度;加上实习后班级不复存在,承担上传下达任务的班干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医德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在校学习紧,临床管理松”已经成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2.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大学生需要的疏离。医学生在校所学课程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主,同时开设自然科学课程及人文社科类课程,与发达国家大于20%的人文类课程比重相比,我国课程设置比重偏低,其中与医德相关课程更为单一,基本以“医学伦理学”等为主,且大部分学校将其设为选修课,不能引起学生充分的重视。同时,该课程的开课时间多为大四年级,学生虽然即将进入实习阶段,但对医患关系、医学伦理等缺乏切身体验,且临近实习学生往往心态浮躁,很难沉下心体会和领悟课堂灌输的、表面看起来与临床实践无直接关联的医学人文理论。此外,针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在实习阶段更是出现了明显的断档和缺失,这种人文教育的“短板”不仅直接阻碍了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更加不利于医德教育的长期发展。

3.教育手段的运用与大学生需要的疏离。个人品德修养的形成是外界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作为促进品德修养形成主要手段的德育教育,其重要地位不言自明。然而,目前实习生在医院所接受到的德育教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局面:(1)填鸭式教育:医院相关管理者或带教医生以理论灌输替代言传身教,将德育教育变成了枯燥的讲道理,且在临床教学中不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忽视医学上医德修养的心理养成过程,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2)放羊式管理:这部分带教医生将学生医德素养的形成看作学生的自觉行为,忽视了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这一客观事实,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尤其在医疗工作繁忙时,更是放任自流,对实习生完全采取“放羊”的态度。这两种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弊端明显,因此,如何转变工作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4.对医学生实习阶段的需要认识不足,缺乏正确把握和引导。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医学生在实习阶段的需要同时涵盖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既有与在校期间相同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人际和恋爱交往等方面的需求,更有对于今后职业定位、个人发展以及待遇收入等多方面诉求。这些层次多、涵盖广的复杂需要直接影响着实习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走向,对其一切思想和行动起着根本性的支配作用。然而,通过实习检查过程中与学生、教师的座谈交流,我们发现,医学实习生的“需要”并未得到教育者和带教老师的足够重视,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把握。

这里所说的教育者同时指高校学生管理干部和医院带教教师两个方面。首先,进入实习阶段后,原有的在校集体被打乱重组,学生零星分布于各大实习医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有心无力、鞭长莫及,有效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为继,对每个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更是难上加难;其次,实习医院带教医生往往并非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思想教育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方法,相比思想引导更注重对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的阶段性需要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5.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不可否认,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内部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主要表现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等,医患关系紧张已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由于所接触的教育环境发生改变,加上医德教育本质上是从意识形态方面加以引导,相较法制教育更为抽象,内涵也更加丰富,对施教者和管理者的要求更高,导致一些医院对待医德医风建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良医德医风现象往往愈演愈烈,医学实习生身处其中,难免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改进医学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的动力,笔者根据医学生实习阶段需要状况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为指导,以需要的三个层次为切入点,探讨改进医学生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重视基本需要,做好后勤保障

这里所说的基本需要是指医学实习生满足基本生活和个人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走向。由于实习阶段学生所处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其生存和满足的需要与在校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首先,思政教育者要加强实习阶段的思想教育,使之贯穿实习过程的始终,尤其是要认真开展实习下点前思想动员,避免学生对实习点产生不切实际的需求。其次,积极改善实习医院基本条件。一方面,学校应严把质量关,以实习检查为抓手,对现有的实习点做好监督和检查;对新增的临床实践基地,必须依照实习点设立的规章制度严格考察,控制实习医院的准入门槛。从医院角度来说,应充分重视实习生的基本需要,在改进工作作风的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改善实习生住宿条件、优化教学环境等等。最后,学校的管理工作应更加细致和完善,与医院合作,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学生实习期间的奖、勤、补、助、贷、减免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时发放,保障学生的基本生存需要。

(二)摆正利益需要,加强正面教育

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同时兼备“学生”和“医生”的双重身份,但都具有不完全性及不稳定性。因此,当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涌进医院这片理应救死扶伤的“净土”,各种利益纷争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正日益影响着这批“医生”中的“学生”,直接导致其享受需要失衡。如何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享受需要,成为摆在思政教育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首先,切实改进工作机制。学校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作机制,可以实习点为单位设立学生总支或支部,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形成学校与医院的教育合力,改善医学生思政教育前紧后松的局面。其次,加强正面教育。实习医院要将医德医风建设纳入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强对本院医护人员及实习生的教育管理,将不正之风挡在医院之外,同时,带教者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确保给实习生以正确的引导。最后,有效改进教育形式及内容。在医德教育过程中插入经典医德正反面案例,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同时,要积极创新教育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如志愿服务、义诊、送医送药、临终关怀等,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帮助医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激发更高尚的需要。

(三)深化思政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秉承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医学实习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在思想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不仅是医学生的个人需要,更是我国医疗事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从医学实习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关注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个性需要和发展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作用,将医学生的个人发展融入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中去,为最终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0:1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30.

[3]醫务人员道德规范,http://shaanxirfy.mca.gov.cn/

article/jxkj/201112/20111200237528.shtml.

[4]黄炳强.需要理论视域下医学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5]苏锐涛.马克思需要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6]张梅.浅议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有机结

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7]王恒兵.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

论基础[J].社会主义研究,2011,(4).

[8]万健琳.需要、商品与满足的极限——论威廉·莱斯的生

态学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8,(1).

[9]项久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人性基础[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0]姚顺良.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

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J].东南学术,2008,(3).

[11]张嘉昇.从人的需要层面看社会发展[J].郑州航空工

业管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