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区破解教学点生存难题
2017-07-13伏金祥闫锁田
伏金祥 闫锁田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三西”农业建设县,也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全县在校生100人以下的小学有231所,其中50人以下170所,10人以下61所。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生源逐年萎缩,教育教学质量偏低,基础教育生态脆弱,发展后劲不足,尤其是边远山区面临教师留不住、难管理等严峻挑战。如何推进农村学区由单一的教育行政机构向集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组织转变?如何理顺学区与乡镇政府、学校间的权责运行关系,构建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发展共同体?这些困扰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难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2013年,秦安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陇城镇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精准扶贫试点,率先在陇城镇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动、集中住宿、巡回走教”的总体思路,建成了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教育园区,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推行“学生不动教師动”“学生不动资源动”的模式,希望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保证山区各校学生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跨出了探索农村学区一体化管理的新路子。
构建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学区内学校规模偏小、校点分散,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也表现得更为突出,要提升农村学区内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盘活存量,扩大增量,首先要统筹考虑各学校的地理分布、资源组合、生源变化和教育教学等要素,打破校际壁垒,逐步实现学区内校际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同步管理。
扩大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最基本的条件是要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物化载体,通过载体的高效运转实现学区管理的扁平化。
陇城教育园区于2015年秋季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住宅区、办公区和综合服务区3个区域,住宅区建设教师周转住房3栋144套;办公区修建教研综合楼;综合服务区为食堂、锅炉房,配套大门、围墙、健身设备、绿化等附属设施。此外,动员社会力量捐助校车4辆,用于接送走教教师,县财政还投资2900万元,专门修建4个走教片区的58公里乡村道路,保证走教校车的畅通无阻。
教育园区下设综合办公室、教研教改中心和后勤服务有限公司,成立管理委员会,与学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综合办公室负责编制园区每周工作日程、各学校教师派送、园区安保及日常工作;教研教改中心负责制定学区教育教学发展规划,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安排学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开展教学交流和教研教改活动,建立园区的教学资源库;后勤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教师住宿、各功能室的协调分配,教师食宿、车辆调配、财产财务管理、园区绿化卫生及供电、供水、供暖等后勤保障工作。学区统筹各小学和教学点15-20%公用经费,保证教育园区校车接送和集体备课等工作的正常运转。目前,已基本构建起“全镇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教师在园区统一食宿,走教教师统一接送,教学教研活动由园区统一安排”的“四统一”管理模式。
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的传播者,乡村教育改革发展中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稳定和发展乡村教师队伍是事关农村教育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工程。园区的144套教师周转房由教师免费居住,退休或调离后交回,目前已全部入住。园区内体育活动设施齐全,设有食堂,附近建有商贸市场,教师子女上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在家门口。园区在每个教学点都设有走教教师休息室,并配备了必需的生活用品。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解决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后顾之忧。农村教师作为文化群体,教师在乡镇集中住宿,不仅会给整个乡镇和街道注入新鲜活力,而且会成为传承弘扬乡镇先进文化的骨干力量。园区舒适的居住生活条件,既保障了现有教师能够安居乐业,又对新招聘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巡回走教确保教学点开齐课程
实现学区一体化管理的日标需要打破原有的制度设计,构建内容包括师资、课程、教学、经费、设施等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制度体系。其中,强化对教师的一体化管理是激活学校发展的核心元素,只有实现从教师个体发展到群体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学校从个别优质到集群优质的发展目标。
以前,陇城镇的11个教学点由于缺教师,都是一个人教_二年级和一个学前班,音体美课程根本就没办法开。上袁教学点原来只有一位代课教师,最少的时候是8名学生,一位教师在两个教室轮流跑,每天连轴转,除了身体累,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现在,龙城镇园区管委会按照地理位置把11个教学点的233名学生、34个教学班划分为4个走教片区,选派24名教师到4个片区走教。同时,为每个片区配备1辆专车,每天负责接送教师到走教学校上课。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走教教师相对固定,同一学科教师可以为2所学校的学生走教上课;品德、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实行巡回走教。
为了给走教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园区为所有学校和教学点接通了互联网,配备电子白板、一体机、实验仪器、手风琴、图书、体育活动器材,区域内课程资源可以流动交互使用。为保证山区教学点开齐开好每一节课,学区课程由园区统一安排,统一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如果哪个班上的教师因事或因病请假,园区可以及时派其他教师走教上课。园区还根据教学点的实际状况,制定年度考核指标,定期轮岗交流。
这种管理模式,让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园区人”,使每位教师的工作透明化,评优选先和职称晋升推倒了学校“围墙”。同时,学区新招聘教师不固定在某一个教学点,无须进行二次分配。这从根本上解决了老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自卑感强,心理压力大,出现心理倦怠的问题,重新焕发出教师的教学激情,收获了职业幸福感。
走教制度的落实,还大大降低了办学成本。按照国家班师比的要求,全学区应有教师176名,实行走教节约了近30名教师。假如将陇城镇边远山区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撤并到规模较大的小学上学,每天接送233名学生上下学需要校车10辆,每天费用为3000元。现在改为4辆校车接送教师,每天费用为1200元,比接送学生节约1800元。每年在校时间按200天计算,一年可节约开支36万元。11个教学点都附设了幼儿园或学前班,孩子可以在家门口入园,既减轻了家长负担,消除了安全隐患,在更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减小了城镇学校大班额的压力,缩小了山区教学点和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体现了教育公平。
通过教育园区一体化管理.实现了教师配备、资源配置、教学安排的整体优化,使各个教学点的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集中教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农村学区要实现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的着力点,应在提升乡村薄弱学校软实力上下功夫,做好教研这门“功课”。
乡镇学区转换角色,担当起引领学校教研的重任是关键。陇城教育园区降低教研工作重心,进一步整合学区教研资源,以多种形式推进优质教研资源的校际共享,开展联合教研专业引领,使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教学点倾斜,抬高“谷底”,确保教学点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教育园区把提升全学区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第一要务,把教研作为一体化管理的抓手,打破了原来一校多组的传统模式,改由园区教研教改中心统一组织开展,以镇中心小学教研组为主体,建立各小学和教学点的互动联合体,把全学区教师统一编为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四个教研组。每周二、周四晚上,各教研组集中在教育园区教研综合楼进行集体备课、研讨交流。各学科组分年级进行集体备课,主备人将自己备写的导学案传到年级学科组教师空间,任课教师看后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由主备人再进行修改完善,经教研组长审批后传给科任教师,科任教师再进行二次备课,由所在学校教导处审批后上课。此外,园区教研教改中心还定期组织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同课异构以及优质课大赛等活动,为照顾教学点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教研教改中心还适当安排一些分片活动,有些活动就安排在教学点进行。
为了方便教师及时学习借鉴,教育园区建立了OQ群、微信群和个人空间,将优秀教学课例、教学叙事、教学课件等资源上传到教学资源网并及时更新,扩大了校与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信息量。
学区一体化管理机制下教研模式实现了由学区指导、督促各小学和教学点抓质量向学区教研教改中心组织策划、实施、检查、考核评估转变,从宏观指导向环节落实转变,从结果评价向过程参与转变,使学区一体化管理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教师、学生、课堂和教学环节。通过精细化管理,對改造薄弱学校、强化薄弱学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陇城教育园区借助多媒体手段建立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学区内质量实时监测评价制度,完善学区一体化管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充分体现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及学校发展等多元综合指标,学区及时对各学校和教学点学生的成长情况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及时指导学校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了,教学质量自然就上去了。2017年,在全县的教学质量检测中,陇城学区小学六年级的成绩较2015年在全县排名中上升7个名次,三年级较2015年在全县排名中上升8个名次。乡村教学点教学质量的提高,稳定了生源,同时吸引在外就读学生回流,90%以上的学龄前儿童都在本村上幼儿园和学前班。
陇城教育园区通过集聚区域内教育资源,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教师收获了幸福感和职业尊严,教师身份实现了华丽转身。更重要的是破解了教学点的生存难题,提升了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降低了教育成本,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管理探索本土化路径积累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