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不见面 群众更满意
2017-07-13邢正军
邢正军
相比办个事“程序多、环节杂、时间长、来回奔波”,“不推一扇门、不见一个人、办成所有事”,恐怕是每个办事群众心底的期盼。现在,愿景已经成为现实。今年4月,南京市栖霞区开出了全国第一份“不見面”审批营业执照,从申请到审核再到出照全程20分钟办结,跑出了行政审批的“栖霞速度”,该模式也得到了中央编办的充分认可,在全省进行推广。“不见面”审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条线协同配合。它的成功,反映出栖霞区在“放管服”改革中成功打出的组合拳,集成创新“不见面”审批改革的“栖霞样本”已经逐渐形成。
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将“权力清单”变为“服务清单”。简政放权不是简单地削减审批事项,而是要建立“简单明确、易行高效、科学合理”的审批制度和监管方法,它与企业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简政放权没能“对症下药”,该减的“政”没有减,该放的“权”没有放,那么改革就犹如“冰上开车”——轮子在转,车子不往前走。在推动简政放权过程中,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企业最想要的是,环节少、不求人、办成事;老百姓最期盼的是,更省时、更省事、更省心。为此,我们做好政府权力的减法,做优大众体验的乘法。一方面,做到“简无可简,放无可放”,把91项区级行政权力事项下放到街道,最大程度地放宽服务范围;将128项行政许可、211项备案事项进行全要素梳理,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全部标准化入库,进一步规范了政府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另一方面,我们聚焦准入和审批两个环节,建立了“不见面”事项清单,首批梳理公布了如商事登记、施工许可等180项区、街两级“不见面”事项,其中区级行政许可48项,街道、社区级公共服务132项。并且最大限度地压缩审批流程,减少办理时限,将施工许可办理环节从省定的16个简化为6个、开办企业的办理环节从6个简化为4个等等,破除了各种条条框框,激发了市场活力。同时,建立全区统一的纵横贯通9个街道、115个社区(村)的政务服务网络,将人口、地理空间、城市管理等多部门的基础数据统一起来,用“数据流”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了服务事项区街两级联办、全区通办,打通了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以“互联网+”为支撑,将“面对面”变为“键对键”。江苏互联网资源丰富,网民数量、互联网普及率等都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栖霞推动“不见面”审批改革,就是主动顺应了“互联网+”发展趋势,全面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倒逼各部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对行政流程进行了再造,而且还以需求为导向,从工作作风到服务思路都进行了根本转变。自主开发“市场主体不见面审批系统”,实现审批登记管理全程电子化,并利用互联网将服务窗口、服务机制拓展延伸到PC端和移动端,让办事老百姓和企业在家里动动键盘就可以“一次不跑、事情办好”。高度重视数字安全和信用约束,在“不见面”审批过程中,通过信用审查、人证验证、人机验证、网上填报等四个步骤对办事人员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意愿进行查验,使老百姓信任数字服务并对其充满信心。致力于推进所有申报材料电子化、目录化、标准化,做到“不要求信息互通共享材料重复提交,不要求网上办理事项到现场办理”,大大降低了老百姓和企业的办事成本。在作风和思路上,我们以“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观念,从“管理者”、“监管者”转变为“服务者”,推动部门政务服务相互衔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本着便捷和普惠的原则,让证照快递送上门,推行税务发票“网上领、邮递送”,把银行开进便民服务中心,推动政务服务更加接“地气”。
以创新服务为重点,将“群众跑”变为“数据跑、干部跑”。过去,区域之间的竞争靠的是要素价格的竞争,到了今天,哪里审批流程少、办事效率高,哪里对客商吸引力就大。正因如此,我们当机立断,把“不见面”审批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当头炮”,提出要把栖霞打造成为营商环境最佳区。推进中,我们只有当好“店小二”,主动到百姓中找服务的短板,用心为百姓提供精准高效、及时周到的服务,才能让企业和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在为民服务过程中,实行“受理权”和“审批权”相分离的全科政务服务模式,一个窗口、一台电脑、一名“全科社工”就可以承接进驻服务中心的所有业务,完成了从传统的“一人一窗一类事”模式向“进一个窗、办所有事”的全科模式的转变。窗口效能更是同比提高120%,90%以上办件时间得以节约,实现了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在为企服务过程中,实施项目审批陪办、代办制度,安排机关干部做“项目保姆”,把办公场所搬到工地上,协调处理发改、国土、环保等职能部门的审批事项,实现了让“干部跑”代替“企业跑”。为帮助企业突破注册企业关、施工许可关、开工生产关等五道难关,打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套娃结构”,我们探索实行容缺审批,只要项目缺的不是主审件,允许配套材料“后面补上”,承诺在规定时限内补齐材料后可提前通过审批,让企业投资既省时又省心。
以批管同步为保障,将“事中事后监管”与“事前审批”并重。“十几顶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这是曾经“九龙治水”的写照。现如今,栖霞区每月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00多家,创业创新呈现爆发式增长。放的力度大了、范围广了,管的要求就提高了、难度也加大了。然而栖霞的“不见面”审批改革之所以可以跑得既快又稳,就是做到了在“宽进”的同时进行“严管”,这其中综合行政执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综合行政执法是栖霞区改革的又一创新之举,我们把“行政检查权”与“行政处罚权”相分离,把10个部门的1313项行政检查权交给街道,并且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整合部门、街道的执法力量,在每个街道组建综合执法大队。执法大队采取“网格化”巡查方式,90%以上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把过去的“看得到、管不了”变成了“管到底、管到位”。针对目前大批市场主体进驻栖霞的情况,我们每天把新增的商事登记审批结果同步推送到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和法人信用库,执法大队在3个工作日内对新入库的单位上门服务、现场检查。为进一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整合“12345”政务热线、“大走访”、“掌上社区”等渠道的信息,对投诉举报多、有严重违法记录的单位增加执法频次,形成了事前事中事后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监管体系。我们坚信,只要做优“宽进”,把好“严管”,在登记审批上倡导“不见面”,在事中事后监管上实行“多看几次”,就可以实现监管的有效闭环,确保市场活而不乱。
进退之间,活力增添。目前,栖霞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我们将继续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力争到今年9月底,全区超过85%的审批服务事项将“网上办、不见面”,实现群众和企业一次不跑,事情全部办好。□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 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