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大格局中谱写苏州华章
2017-07-13李亚平
李亚平
打造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系统设计和重大部署,彰显了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中的“江苏标记”和“江苏使命”。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55万亿元、常住人口1065万人,分别占扬子江城市群的25.7%、21.4%,是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我们要切实按照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同志对扬子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创新发展、优化发展和融合发展等要求,充分发挥综合实力强、产业基础好、开放程度高的优势,凝心聚力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努力在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大格局中谱写精彩华章,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更多苏州力量。
强化互联互通,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对接融合。全力搭建内畅外联的大交通体系,增强区域协同发展的硬件支撑。完善跨市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推进南沿江、通苏嘉、沪苏湖等铁路建设,规划建设苏州S1线等轨道交通。加大同上海等地的交通衔接,构筑同城化大都市快速通勤圈。共建长江黄金水道,提升内河航道通航能力。完善区域信息网络设施,率先建设5G网络,打造扬子江智慧城市群。
培育发展动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协同融合。优化区域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机制,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有效整合。切实回答好“创新四问”,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强化高端创新载体建设,共建科技创新和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人才联合培养和双向流动,共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突出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产业经济配套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共建优势互补、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促进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打造苏州工业升级版。完善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运用差别化政策,推动制造业绿色高效发展。壮大金融、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构筑扬子江城市群現代服务业高地。
注重分工协作,大力推动对外开放互动融合。发挥苏州开放型经济优势,打造扬子江城市群对外开放窗口,引领城市群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加快高端载体建设,提升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昆山海峡两岸合作和太仓中德合作三大平台功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抱团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培育本土型、地标型跨国公司。深化跨江合作,升级“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苏通等共建园区建设,促进互利共赢。
立足区域一体,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共享融合。创新供给机制,以富民惠民为重点,推进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互联互通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强化市民卡功能,推进跨地区、跨业务应用。支持学校跨地区牵手帮扶,促进教育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筹建公共文化服务联盟,构筑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探索城市群旅游业共建共享发展模式。
秉承绿色理念,大力推动生态建设协调融合。坚持精明增长导向,统筹规划主体功能区,构建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联动机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城市群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263”和沿江化工整治专项行动,协同推进环境跨界治理。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630”行动计划,强化生态建设和修复,共同守好长江生态安全带、太湖生态保护圈以及京杭大运河等绿色生态屏障。□
(作者系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责任编辑:张 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