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思维点亮课堂
2017-07-13欧丽丽
欧丽丽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1003401
思维是大脑对生活中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反映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有效沟通,知识迁移,挖掘思维的深度
所谓思维的深度,就是能够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就数学学科而言,它的思维深度表现在善于观察到数学对象的本质以及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具有对数的分解能力。例如,教学“20以内的减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相对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观察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以及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引导学生比较其中的实际意义并进行练习,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又如,教学合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让学生判断两个素数的积是否是合数,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从“整数——约数——素数——合数”这样的逻辑进行思考:“如果素数A乘以素数B得到C,那么C除去1和本身两个约数之外,还有A、B两个约数,因此C一定是合数。”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学生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演绎、推理,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思考,能够使学生的认知达到更深的层次,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大有裨益。
二、合理联系,开拓思路,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人一生都受用的一种能力,是人能够准确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能够删繁就简的观察问题,简单便捷的处理问题。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计算准确的基础上,保持好计算的速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计算题,并评选出“速算小能手”,让学生能够合理地沟通相关算法的联系,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又如,教学“比和比例”这个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A和B两辆车合运65吨货物,A车比B车多运了1/3,A、B两车各运了多少吨货物?”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这是一道什么样的应用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予以解答。很多学生都会把这样的题目归结到分数应用题的范围内,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展解题思路。这道题其实是一道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来解答的应用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A车比B车多运了1/3”的信息得出“A车与B车所运货物的比是(1+3)︰3”的结论。通过反复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分析综合,抽象特征,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地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叙述,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解题思路,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花园里有菊花45朵,比牡丹花少了9朵,那么牡丹花有多少朵?”这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和讲清楚要点,如“根据题目条件可以获取哪些要点”“是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的”“是什么多,什么少”“是知道什么,要求什么”等。如果学生对这些问题能够正确回答,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有很大帮助。
四、不拘常法,勇于创新,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它不拘泥于常法,不落于俗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创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更加简洁的解题方法。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书本上的常规思路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的表面积=一个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即S=Ch+2πr2)。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创新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对圆柱体进行观察。学生观察之后会发现,两个底面合拼起来的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而宽正好是圆柱的底面半径,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Ch。所以,对于圆柱的表面积,学生就写出了S=C(h+r)这样的计算公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计算方法,使学生发现后者更为简便。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總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在获取中提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责编杜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