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术式治疗跟骨骨折的综合疗效对比

2017-07-13穆臣会

中外医疗 2017年15期
关键词:跟骨骨折治疗

穆臣会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对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临床方便选取76例2013年7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不同分为A、B两组各38例。其中B组采用“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A组则采用手法复位跗骨窦微创入路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仅为5.26%,明显低于B组的39.47%(P<0.05)。A组治疗优良率高达94.75%,明显高于B组的52.63%(P<0.05)。结论 采用手法复位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较好,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还有有效促进治疗效果,患者恢复较佳,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 不同术式;治疗;跟骨骨折;综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5(c)-006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anual reduction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lcaneus fracture. Methods 7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alcaneus fractur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une 2015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8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the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L open reduction and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while the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manual reduc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tarsal sinus,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the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group A after treatment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B(5.26% vs 39.47%)(P<0.05), 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in the group A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B(94.75% vs 52.63%)(P<0.05).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anual reduction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lcaneus fracture is better, which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but also promote the treatment effect with better recovery, and it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Different operation methods; Treatment; Calcaneus fracture; Comprehensive curative effect

跟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疾病之一,多由骨质疏松以及髋周肌肉群退行性改变等,因此常见于中老年群体,青年群体发生跟骨骨折的主要因素主要因为严重外伤导致,若不及时治疗,延误病情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安全。临床上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既往研究表明[1],采用内、外固定的保守治疗方法不能有效促进股骨头愈合情况,可能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仅有25%左右的患者可在保守治疗中痊愈。因此临床以手术为跟骨骨折治疗的主要方式。既往多采用“L”型入路切口对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虽然有较好治疗效果,但据临床研究发现[2],“L”型治疗术后患者易发生皮肤切口感染,影响治疗效果。目前研究认为[3],正确的干预方案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因此该文对该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6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方便选取76例该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经CT、MRI检查和诊断符合跟骨骨折诊断标准[4]的患者;②均为闭合性骨折患者,骨折时间不超过两周;③年龄≥18岁的成年患者;④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字同意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排除手术禁忌证患者;②排除既往有跟骨骨折病史的患者;③排除精神障碍等无法配合医师进行研究的患者;④排除合并其他严重骨折对研究有影响的患者。根据治疗不同分为A、B两组各38例。A组中男性34例,女性4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43.72±7.62)岁,体重46~78 kg,平均体重(68.43±6.72)kg。Sanders分型:SandersⅡ型患者14例,SandersⅢ型患者19例,SandersⅣ型患者5例;B组男性36例,女性2例,年龄32~56岁,平均年龄(43.76±7.64)岁,体重46~79 kg,平均體重(68.32±7.16)kg,Sanders分型:SandersⅡ型患者15例,SandersⅢ型患者18例,SandersⅣ型患者5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性别、年龄、体重以及Sanders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CT、MRI等相关检查,确定骨折类型,局部进行冷敷,静滴红花注射液(国药准字Z42021131)和甘露醇(国药准字H32020 532),活血化瘀,消肿后进行手术治疗。

1.2.2 手术方法 B组患者采用“L”形入路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而后切开骨膜,于跟骨结节处置入骨圆针进行牵引,给予骨折复位,透视下可见骨折复位良好,放置跟骨钢板螺钉固定,使用敷料进行加压包扎,术后可适当进行康复锻炼。A组患者则采用手法复位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麻醉后取健侧卧位,跟骨结节处采用斯氏针進行牵引手法撬拨复位,透视下克氏针临时固定,大多数骨折可给予较好复位,于外踝下跟骨外侧横行小切口,约为3~4 cm。显露腓骨长、短肌腱,并给予保护,显露距下关节面,确认距下关节面平整后给予皮下剥离,放置微创钢板,并拧入螺钉,透视位置良好,冲洗伤口,并进行缝合,给予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后治疗情况,将两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切口愈合时间、 是否切口感染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跟骨侧位 + 轴位片观察比较每组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参数( Bhler 角、 Gissane 角及跟骨宽度)进行对比。Bhler角:跟骨结节顶点与跟骨后关节突顶点连线以及跟骨前关节突顶点与跟骨后关节突顶点连线形成的夹角。Gissane角:跟距关节前后关节面之间的夹角为跟骨交叉角。与此同时,采用AOFAS评分将两组足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5],满分为100分,若≥90分为优,70~79分为良,≤69分则为差。

1.4 统计方法

对采集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率(%)表示计数数据,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对比

A组感染、肿胀、骨折愈合延迟等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B组(P<0.05),参考表1。

2.2 足部功能评分

A组评分为优占29例,评分为良占7例,优良率为94.75%;B组评分为优占7例,评分为良占13例,优良率约为52.63%,相较于B组,A组治疗疗效较好,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5,P<0.05)。见表2。

3 讨论

跟骨骨折临床症状多为足跟部疼痛、肿胀以及跟骨压痛等,且多伴有脊椎及盆骨骨折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及健康。跟骨骨折由高处坠落足跟着地所致,骨折造成跟骨长度缩短,高度降低,治疗难度随之增加,若治疗不当,极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加重足踝部疼痛及功能障碍。临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虽可起到治疗作用,但易导致多种不良症状及并发症,且损伤较重,难以保障治疗疗效。因此,应采用损伤更小、安全性更高治疗方案,从而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损伤,提升治疗疗效。

跟骨结构复杂,治疗难度较大,若处理不当易导致多种不良症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易损伤皮肤软组织,影响血液循环,导致术后多种并发症,且禁忌证较多,需待肿胀消退后才可进行,手术创伤较大,难以适应临床要求。随着医疗水平逐渐提升,临床治疗要求也越来越高,手法复位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可较好弥补传统术式不足之处,且手术局限性较小,适用于局部软组织及体质较差者,有效减轻机体创伤反应,减少不必要环节,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6]。此外,可减轻软组织损伤,维持骨折部位正常血供,防止造成术后肿胀,减少不良因素干扰,促进骨折愈合,有效矫正骨折块移位,无需进行引流,且不对血管神经束造成损伤[7],术后换药方便,骨折愈合较快,可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改善足部功能障碍,保障良好复位及固定效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更高。经过治疗发现,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且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B组39.47%,说明手法复位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起到较好治疗效果。与葛晨等[8]学者研究中感染率22.86%和5.33%相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手法复位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较好,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还有有效促进治疗效果,患者恢复较佳,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崇智,徐志强,侯军杰,等.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6,37(17):2591-2594.

[2] 张柏,祁琇,韩作峰,等.钛板联合植骨内固定修复跟骨骨折:外侧L形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26):3876-3882.

[3] 严光建,王振龙,石厚银,等.磷酸钙骨水泥与自体骨植骨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42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8):888-889,891.

[4] 范江涛,马东印,范久庆,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22):3445-3448.

[5] 李洪帅,李坤,张鹏,等.跟骨骨折的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1):103-106.

[6] 董锡亮,杨燕琼,杨子斌,等.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35):47-48.

[7] 毛玉江,张伯松,公茂琪,等.20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18(1):47-51.

[8] 葛晨,徐向阳,王亚梓,等.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4,7(4):280-284,304.

(收稿日期:2017-02-19)

猜你喜欢

跟骨骨折治疗
跟骨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38例手术治疗体会
跟骨骨折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探讨
弹力加压包扎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