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蓝领阶层的阶层地位流动

2017-07-13刘飞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社会阶层结构

摘 要 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土字型”,形成一个“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无疑有利于社会稳定。蓝领阶层作为社会各阶层与社会分工的重要一部分,其崛起与转型必然伴随着中国人口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转型的步伐同步发展。在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今天不断提高蓝领阶层的个人素质与职业水平,加大垂直代际流动,扩大中产阶层的社会来源基础,通过再分配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效率。

关键词 社会阶层 结构 蓝领阶层 中产阶层 阶层地位流动

作者简介:刘飞,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55

近些年,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发生了急剧的变迁,社会学者们对这一变迁历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李强教授曾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用国际标准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进行测量,发现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已由“倒丁字形社会结构”发展成为“土字型社会结构”。虽然学者们基于各自不同的理论视角,对阶层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存在差异,甚至采用的数据也各不相同,但是普遍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有一个以农民和农民工为主的庞大的中下层,一个“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对于社会稳定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果社会有一个庞大的底层,多数人处于社会下层或中下层而且阶层固化明显、社会流动渠道不畅,那么对于社会稳定是一种重大的威胁。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下层庞大的直接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总人口中仍有超过50%的居民是农村户籍,具有农民身份但其工作以从事工业劳动为主人数在2.6亿以上,换言之,导致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土字型”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农民、农民工群体。对于通过社会流动,开始进入城镇工业领域劳动的农民工,他们大多仍是地域间的横向流动为主,社会经济地位并没有随着工作的转变有所提升。虽然近期我国户籍政策改革,但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保障权利方面仍不能与城市工人同等对待,其子女在城市中的教育权力也很难得到保障,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社会阶层固化。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帮扶农民、农民工的政策,但是政策执行的结果是农民、农民工处于有技术无地位的尴尬处境中,阶层间的差距在继续扩大 。破除农民工成为蓝领中产阶层的藩篱,为其打开成为蓝领中产阶层的通道,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逐步融入到城市中产阶层队伍中来,只有改善中产阶层的社会来源基础,才能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形成一个占较大比重的中产阶层,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一、蓝领中产阶层成长的背景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过程,不难发现,从蓝领阶层到中产阶层的转变契机正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社会阶层结构由金字塔型逐渐转变为橄榄型的时间点大约是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才开始出现,西方国家的蓝领阶层之所以有机会发展为中产阶层,大体上存在以下三个因素:

(一)受教育机会均等化

最主要的因素是在18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民众受教育机会开始均等化。在工业化进入到一定阶段后,无论是社会底层民众还是中上层人士对教育机会均等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这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处在社会下层的家庭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有机会接受教育,无论是普通教育或是职业教育,从而有机会实现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另一个是西方国家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后,企业需要更多的具有专业技术的工人从事生产与管理工作,来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最终,政府决定接受社会各界的提议,决定让适龄儿童一律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增设更多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为进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增设奖学金等。因此,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成为了蓝领阶层的纵向社会经济地位流动的保障。

(二)自雇者增多

自雇者的增多与中产阶层队伍的扩大之间关系紧密,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深,导致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市场的日益扩大,因此社会上无论“白领”还是“蓝领”之中,自雇群体逐渐增多。需要指出的是,在自雇群体中,“白领”与“蓝领”的界限十分模糊,因为他们的工作同时包括着繁重的“蓝领”式的体力劳动和“白领”式的脑力劳动,这一特点在成为自雇者初期最为明显。在戈德索普基于职业的阶层划分中,这部分原本的蓝领阶层则不再是受他人雇佣,从事体力劳动的技术工人,而是一跃进入了店主、小企业主等老式中产阶层行列。并且,由蓝领阶层所创建的小企业有着较大的适应性,在面对市场不景气时,其具有投资小,转型快,损失相对较小的优势。

(三)社会流动性增强

社会流动性增强包括社会水平流动渠道与社会垂直流动渠道通畅两个方面。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形成了求职者和企业双赢的局面。求职者和希望通过更换工作的人在获取充足的就业信息后,选择工作地点、工作单位和职务的自主性都得到提高,与更换工作随之而来的是收入的增加。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也带来了企业内部对中高层技术和管理职位的增加,从而使得具有技术或管理专长的人有了更多职务晋升的机会。同时,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也给企业带来了具有专业技术高质量的工人,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改善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的可能性

(一)蓝领技工队伍的发展是中国“新的人口红利”

“旧人口红利”指的是在我国城镇化这一大的背景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实现了農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然而,在2005年左右,以“珠三角”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与企业招工难成为沿海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瓶颈。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第一次劳动年龄人口环比下降是在2012年,比2011年减少345万人,“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结构性人力资源短缺,王星教授的《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一书从中国工厂师徒制变迁历程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深刻的解读。中国的“新人口红利”在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通过多年的技术培训和经验积累,都成长为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技术工人。

(二)中国成为“制造强国”需要提升蓝领技工的素质和质量

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更需要有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蓝领技术工人队伍。毕竟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蓝领技工队伍不断进行消化和应用。而目前我国的蓝领技工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满足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的要求。因此,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机制,全面提升蓝领技工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有效的人才支持,对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美国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20.32%,加拿大为31.79%,澳大利亚为30.70%,瑞典为39.05%。在2005年以后的分类中,将技术人员单独作为一类,可以看出在生产操作工人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员流入“技术人员”这个典型的中产阶层中。根据我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看出,我国在1990年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就业者的比例是5.31%,2000年为5.7%,而且这种增长速度缓慢。由此可见,我国技工队伍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三)加强职业教育是促进蓝领中产阶层成长的必然选择

社会学经典时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和韦伯都对热衷于阶级阶层的研究,虽然两人对于阶层与地位群体的定义存在颇多差异,但二者皆是从市场领域对阶级阶层进行的定义。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由很多因素决定,强调社会冲突的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财产、权力和声望,美国社会学家赖特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他将权力阐释为“组织资产”,并且加入了“技术资格证书资产”。而强调社会整合的学者们则是以职业分层为主,并拟合收入与教育等指标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蓝领工人的收入水平与白领职工相比并不低,特别是技术型的蓝领工人,其工资水平普遍较高。这除了市场上蓝领技术工人供不应求这一客观现实之外,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較高、多数不同行业的从业者教育水平差距不大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再加上这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很多蓝领工人可以通过职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实现收入增加与职务提升,在此基础上获得社会经济地位向上流动的机会。实际上中产阶层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概念的划分除了对收入水平的考量之外,还包括对文化素质以及教育程度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蓝领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不仅是实现蓝领工人社会垂直流动的上升渠道,也是促进蓝领中产阶层成长的必然选择。

三、蓝领中产阶层成长的挑战与对策

(一)蓝领中产阶层成长的挑战

蓝领阶层要成长为中产阶层,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其次要能够准确认知自身的阶层地位,即提升蓝领阶层的主观阶层地位认同。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社会功能的研究表明,中产阶层对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中产阶层在消费上往往表现得非常前卫,他们不仅有能力去消费,而且愿意为了追求品味与质量花更多的钱,同时他们对产品的差异化的需求也促进了企业增加更多投资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其次,中产阶层具有普遍的焦虑感,一方面他们渴求进一步的阶层地位向上流动,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再次堕入社会下层,因此他们非常注重人力资本和储蓄 ,为了实现代际间的地位向上流动,他们愿意为子女在教育上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 。最后,中产阶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英国的工业化时期,正是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了英国现代经济的繁荣。依照历史经验的逻辑,蓝领阶层应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进行有质量的消费、人力资本投资与创新,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蓝领中产阶层。

我国蓝领中产阶层在经济领域的成长并不顺利,其真实的经济支付能力增长并不乐观,还存在诸多因素致使蓝领中产阶层的经济能力下降。对于蓝领中产阶层成长在经济领域中的困难,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不振,致使蓝领中产阶层的收入来源不稳定,经济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没有较大的改观,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景气,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也难以开拓。蓝领中产阶层往往在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利用这些优势通过经营、管理等方式获取高收入,由于实体经济的低迷,蓝领中产阶层的收入与经济失去基石。二是投资市场的高投机性与高风险,致使蓝领中产阶层的财富损失严重。富有阶层的资产一般主要以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形式存在,但蓝领中产阶层不大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其财富主要以储蓄或货币资产的形式存在。在通胀的情况下,固定资产的价格飙升,不利于蓝领中产阶层,其财富将会不断缩水,至于如股市、高利贷等其他的投资渠道风险又都非常高。三是高昂的生活成本和社会成本,大大削弱了蓝领中产阶层的经济实力。中产阶层主要生活在城镇,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城镇生活成本与社会成本急剧增加,如高昂的学费、房价、医疗费、养老成本等。对于城镇富人来说承担这些问题不大,而对于蓝领中产阶层,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了。从收入分层或者职业分层来看,虽然很多人属于中产阶层,但仅仅购买住房一项,就可能需要数十年归还房贷。不具备真实经济实力的蓝领中产阶层,就无法以传统中产阶层的标准来分析其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蓝领中产阶层成长的对策建议

蓝领中产阶层面对上述经济领域的困难,相应的对策建议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力度,为蓝领中产阶级成长提供适宜的经济环境。蓝领中产阶层的财富有限,难以在非完善的市场经济中通过垄断、寻租等行为获得超额利润,非完善的市场经济会造成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商品市场等机制扭曲,资源错配,效率偏误,均不利于蓝领中产阶层技术和能力优势的发挥。二是重视人力资本与科学技术,培养并发挥蓝领中产阶层的禀赋优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看,我国高度重视人力资本与科学技术,蓝领中产阶层就可以充分发挥与运用其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三是理顺与控制各种社会成本,转换蓝领中产阶层的经济支付领域。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中产阶层与西方国家中产阶层的社会功能不尽相同,我国中产阶层表现为“消费前卫”与“政治后卫” ,因此,中产阶层能提供足够多的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为此,国家需要对社会成本进行控制,限制本应由财政分担或部分承担的成本转嫁到社会上,对蓝领中产阶层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蓝领阶层作为社会各阶层与社会分工的重要一部分,其崛起与转型必然伴随着中国人口结构与再分配机制转型的步伐同步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蓝领的就业问题,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升职机会,在此基础之上,改善蓝领阶层的主观阶层地位认同状况,在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今天不断提高社会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与职业水平,通过再分配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效率,真正造福全体人民,蓝领阶层的转型契机也就会愈加扩大,将更有能力推动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型。

注释:

李强.为什么农民工“有技术无地位”——技术工人转向中间阶层社会结构的战略探索.江苏社会科学.2010(6).8-18.

Doepke M and F Zilibotti.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BER Working Paper 1291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Cambridge. MA.2007.

Banerjee A and E Duflo. What is Middle-Class about the Middle-Classes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8.3-28.

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江苏社会科学.2002(6).37-46.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社会阶层结构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论结构
论《日出》的结构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