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探究性情境,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2017-07-13陈艳
陈艳
【摘 要】现代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教学主要体现为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主要在于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创设;探究性;情境;优化;数学
创设探究性情境,让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性情境,向学生充分体会这些数学知识被发现,被解决的思维过程,进而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探究性情境的设计。
(一)抓住探究性情境的特征,明确方向
1.情境性:“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融入课堂,“境”是通过各种现实环境或模拟现实环境的创设,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与切入点。
2.启发性: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元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3.问题性:“问题”是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与所学的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学习。在教科书中,教材编制专家已经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首先应该认真研读教师教学参考书,领会该情境的教学价值,不轻易舍弃,当然也不能照本宣科,在教学中物尽其用,又能大胆创新。
4.趣味性:作为探究性情境的材料或活动,还应尽量新颖有趣,多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合适的情境。学生如果对材料或活动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中的一些问题,互相探讨,互相解决。
(二)例谈探究性情境的设计,明确方法
1.为学习新知而设计的铺垫型情境
所谓铺垫型情境,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在学生的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的为学习新知的情境。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三视图”的时候,我选取了苏轼的诗《题西林壁》,而且把不同角度观看到的庐山景色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学生在欣赏与吟诵中已然了解了本节课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不同的效果,从而引入教学内容。这样的铺垫式情境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丰富了他们对数学的了解。
2.为深化学生认知结构而设计的认知冲突型情境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课堂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来安排实际教学情境,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处于学生认知的延伸区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型情境,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想要探个究竟的欲望。
例如在讲“算数平方根”一节中,我先从同学们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可求其面积,再反问他们“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能否求其边长呢?如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4平方米的正方形邊长?9平方米?2平方米?3平方米?a平方米?前几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答出,但后三个就处在他们的认知边沿了,感觉这样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存在的,但是是多少呢?在这种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认知冲突下,顺势探究新知。
3.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而设计的试误型探究情境
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对概念把握不准,定理理解不清,亦或粗心大意等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适当创设试误型教学情境,可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警觉,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为了解决学生对等腰三角形腰的构成的理解,学生常常忽略构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我设计了“如果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的长为3和5,其周长为多少?”换一换数据,又设计了“如果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的长为2和5,其周长为多少?”经过这样的情境探究过程,学生们印象深刻,较好的进行了讨论与检验,避免了思维的不严密造成解题错误。
4.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而设计的综合实践性探究情境
综合实践性探究情境是结合教材上的实践与探究有针对性的让学生从社会实践和自身生活中进行自主研究,收集整理数据,写出报告或完成作品,在班集体中交流评比的情境。
例如:在学习了简单的概率之后,我指导学生分小组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如抽签,抛掷硬币,制作转盘等实践操作进行研究,撰写出报告,得出相关结论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学生要完成此项研究课题就必须实践操作,在操作试验的过程中既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加了与同学的合作交流,这样数学知识在探究实践中得到了延伸,增进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为帮助学生总结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设计的思维策略性情境
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以思维策略性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些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例如:在帮助学生总结几何中如何添加辅助线的问题,我结合具体的题目与学生共同探讨一般方法,如若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若遇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梯形里面作高线,平移一腰试试看;若遇一线段等于两线段的和,常“取长补短”成习惯……
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渗入思维的理念,才能真正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初中的数学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向以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重要阶段,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其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决定了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担当的职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以学生为本,作好探究性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激发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掌握知识,实践探究,训练思维,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