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初探

2017-07-13屈英云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屈英云

【摘 要】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平等交流和对话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活思维,唤醒认知,还能活跃课堂,推动教学。教师要把有效提问作为重点,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增添课堂教学的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方法

初中历史是初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门科目。课堂提问作为体现生本主体教育、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问题,研究和探讨提问的艺术,恰到好处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就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提高教学效果。

一、重视提问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它促使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从最新的思维角度解决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要装着学生。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既能生发学生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突破口,使设计的问题有层次。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思考,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把提问教学放在教学的首位,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构建优质教学课堂。如果设置问题新颖,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进而启发他们的思维。例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解放战争爆发》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可以这样设问: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是一心要打内战,为什么没有马上打,而是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毛泽东明知赴重庆谈判有危险,为什么执意要去呢?他到达重庆后会有什么危险?最后取得什么成果呢?这类问题,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能激起思维的波澜。这就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二、把握提问时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什么时候提問,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掌握整个课堂全局。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某个事件进行思考,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独立分析事物的能力。例如,在进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时,会运用问题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教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较之前是不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是。教师:那么大家觉得自己的身边都有哪些变化呢?学生A:交通更加便利了。学生B:信息更加发达了。学生C: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裕了。教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中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到底有哪些变化呢?我们一起来从服饰、食物、住房、交通工具几个问题来探讨。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跟着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地研究和学习,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思考的思路,学习思维的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历史成绩。在思维的衔接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加深旧知识,构建新知识。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的《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节内容时,如果直接讲授新课内容,就缺少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和背景,学生会感到莫名其妙。如果能够在讲授新课内容前提个关于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方面的问题,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什么样的条件?”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从前两节过渡到新一节的内容,并且能够做到“新旧兼顾,以旧启新”。在提出问题时要预留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等待的时间视问题类型和学生的反应而定。

三、优选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

问点是讲授教材内容时提问的切入点,问点应选择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转化点、导致学生思维产生矛盾的矛盾点或疑惑点。例如,教授九年级上册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内容时,从课题上看,两个知识点都是重点,那知识的关键点在哪里呢?我认为“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力量在哪里”才是关键点,不能把这节课讲成物理课,而要对人认识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进行拓展教学。教师可设计思考题: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转型有什么作用?提示学生可打破教材顺序,按时间从17世纪到20世纪来分析人类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由各组代表分别讲述17世纪自然科学、18世纪启蒙运动、19世纪进化论、20世纪相对论的影响,学生发言后,由教师汇总并讲解:“17世纪实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到自然界是受某些自然法则支配的,使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从而推动技术的革新;18世纪启蒙运动,运用了反封建的新法则来构建未来社会,打破了宗教神权统治,推动了革命时代的到来;19世纪进化论,发现了人类本身的进化法则,否定了神造世界说,提出了竞争法则,推动了新的殖民扩张;20世纪相对论,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新认识,迎来了原子时代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新课程教改的探索中,必须注重基本知识点问题的设计。例如,在上初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从第二课开始,将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探讨;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将怎样简评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之路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在单元问题之下,再设计各课的问题。才开始上一、二课时,只有少数同学能想到一点点,随着后面课文的展开,很多同学都能主动找出应有的答案。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能让学生的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又能让学生牢记史实。

四、巧设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旅途见闻。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情绪明显活跃,学生就会从所学过的内容的回顾与思考中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提问时,必须确保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曲径通幽,最终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例如,在讲解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时,采取了四步设问的方式,第一“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第二“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三“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来代替它吗”、第四“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通过四步的设问以及老师的及时步点拨、引导,不断的使学生的思维深入,最终能够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钱建林.《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1(20):60-60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