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的精彩变“脸”
2017-07-13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其教学目标除了知识要求外,还要求帮助学生养成有序、结构化的思考,发现运算的一般规律,以及根据具体情境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现实中,计算教学中的教师难教、题目枯燥、机械训练、结果易错等问题比较突出,越到高年级,学生计算的问题就越多。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必需的技能,并于其中发展数学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株洲市石峰区北星小学数学组重点对计算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计算教学的模式和操作策略,让计算教学进行了精彩的变“脸”。
一、关注学生计算学习的起点
集体备课前,数学组老师们通过询问、前测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帮助教师准确定位教学起点,从而根据具体学情设计认知活动。
如2015年石峰区计算教学研模活动中,曾臣华老师执教“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学生已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多次经历编写口诀的过程,已掌握了编乘法口诀的方法,一部分学生甚至对1~9的乘法口诀已经能够背诵。那么具体情况到底如何呢?备课组对该年级学生做了一个前测:写出你会的9的乘法口诀。结果表明:提前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学生并不多,且知道的学生大部分属于死记硬背。根据这一结果,集体研讨时我们把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主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和对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的寻找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提升计算教学的思维度。
二、导探展练,智慧共生
“导探展练”是我们的数学教学模式。“导”是指教师的主导,“探、展、练”是课堂的三个环节,是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第一环节:尝试探究。本环节,我们充分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鼓励每个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求异、敢于创新。学生经历演算、操作、迁移、转化等活动,自主探索,各自解决问题,形成多种方案。
1.创设情境,凸显学习需求
计算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呈现信息,将学生置于一个感兴趣的背景中,能凸现计算的现实需求。如陶冶老师教学“小数乘小数”时,出示老师家房屋的平面图,让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整理信息,选择有用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由此体验到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自然需求。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从而产生弄明白怎样计算的冲动,自然过渡到小数乘小数的学习中。
2.尝试探究,体验中感悟
提供丰厚的学材。在实践中,我们注重选取具有开放性的蕴含算理和算法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空间,搭建主动探索多种算法的平台。
架构探究的时空。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在计算时的方法可能是多样的。我们通过营造主动探索的宽松氛围,给足充分思考的时间,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方式的自由,使不同的學生均能主动参与探究,获得应有的发展。
如龙晓娟老师教学“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对于新知140÷26,老师让学生经历了判断商是几位数,估算,尝试笔算三个层次,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思路,收集资源。整个探究的过程,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与同学的交流,在不断的探索中优化自己的算法,思维得到了发展。
第二环节:展示交流。本环节主要是互动交流解疑,教师有效利用收集的资源,通过有层次的“收”实现教学的推进和提升。学生们通过互看、互说、互辩、互评,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1.安排交流顺序,选取交流重点
改串联为并联,优化课堂呈现方式。所谓串联的呈现方式,就是在某一个学生陈述自己的算法时,其他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交流,教师分别把这些算法一一呈现出来。由于这种串联的呈现方式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自己的算法,学生在一节课内要完成的题量大大减少,这意味着教学从大题量、高密度练习的极端走向了“少数学生多说、多数学生少做”的极端。而并联的呈现方式则是多线的、网状的,有利于形成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交流前,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到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在交流顺序上,先呈现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对错误及出现的原因进行交流,正确的资源则按照由低到高的思维层次进行展示。在交流中,教师定位好学习的重点,注意控制好总体交流的时间和每种方法汇报的时间。
2.创新交流方式,搭建知识立交桥
在展示交流中,我们总结了“小老师”的做法,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程序是:小老师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同学质疑、补充———小老师答辩。教师则智导启思或鼓励同学提问或自己质疑,小老师如果不能解决的请组内同学帮助解决。这个过程让师生共同构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渠道,生生、师生在碰撞和思辨中顺利突破了知识的重点、难点。
3.回顾比较概括,建构算理算法
感悟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计算教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回顾操作过程,尝试概括算法,并亲历从算理到算法的演变过程。如教学“小数乘小数”一课,彭德双老师在探究后安排学生进行专项比较,建构小数乘小数的算法。
比较这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1)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2)怎样计算小数乘小数?
通过比较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然发现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随后归纳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环节:精练活用。算理与算法之间需要架桥铺路,沟通直观具体与抽象概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得以在算理与算法之间来回自由穿行,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实现算法的意义建构。这就需要一定数量的练习,如此才可能形成必需的计算技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地构建算法。这里可以安排一些突出重点方法的专项练习,或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或拓展思维的挑战性练习。我们注重在练习形式多样化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例如,小游戏、自编计算题、制作算式迷宫图、算式过关游戏卡等方式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活动,学生激发了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实现了计算教学中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和谐统一。
三、课后延伸,关注发展
1.家校合力
我们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功能,与家长互相沟通、互相促进。老师们通过“优教通”平台和速算盒子与家长们交流计算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做法,布置网上作业。家长们利用小影等平台发布学生讲解视频,在关注与互动中互相促进完成任务。我们还要求家长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对答式的口算练习。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让孩子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
2.活动引领
每学期,数学组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营造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如举办数学节、编写快乐数学杂志、数学手抄报比赛、数学日记展评、讲数学家的故事等。其中,一、二、三年级开展“口算小明星”“口算小能手”的评比活动,四、五、六年级进行计算“大比拼”。学校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寻找生活中的加减乘除法;用图画、语言、算式、实例等描述除法的不同应用;每天与家长就一个问题进行数学谈论、为学校划车位,等等。通过参与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将计算方法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将自己的观点与发现表达出来。
多年来,通过数学组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我区近年的10次抽考中,我校学生数学学科成绩9次获得第一名。近年来,我校面向全市、区开展了多次计算教学专题展示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计算教学的一些策略、课例研究的方法在区内得到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