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让阅读更精彩
2017-07-13岑兴桂
岑兴桂
【摘 要】在小学各年级段的阅读教学中灵活渗透字理教学,能降低识字难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水平。
【关键词】字理教学;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字理析解是识字教学的最根本的办法,在阅读教学中灵活渗透字理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的最终目的,使阅读教学锦上添花、事半功倍。
一、在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字理教学,能化解学生学习生字的恐惧,同时也能更好地夯实阅读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的第一条就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们从低年级就要开始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对生字进行“比一比,圈一圈,画一画”,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这个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图示法、演示法、描述法、联想法、故事法、比较法、歌诀法”等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如教学“飞”字,可以画一只飞鸟与“飞”这个字作对照,说明这个字的“ㄟ”是鸟的身躯,弯钩里的两笔是小鸟展开的翅膀;学了“人”字后,再遇到部件“人”就可以想到它与人有关,如“从”是与人的行动有关,表示前面有一个人在走路,后面有一个人跟从;当出示“众”字时,学生自然就领悟到有三个人,稍加点拨,告诉他们“众”字的意思是很多人,也有众多的意思。又如学了“火”字后,出示“炎”字,可以指导学生展开奇特的想象,从中体会到“炎”字由两个“火”字叠加而成,使学生知道两把火在一起就是很热的意思;当出现“灾”字时,学生就会想到房子里面着火了,意思就是发生灾难了。这种方法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语言发展了,对字形与字音、字義的认识也深刻了。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为尽早阅读铺平道路。
二、在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字理教学,能降低识字难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的第一条就指出:“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到了中年级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对字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字理教学,我认为更多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理识字,自主、合作、探究字理识字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水平。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字理识字的方法,让生字化难为易
三、四年级的学生,对字理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适当讲解部分生字的字理,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从组字部件的角度,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字理识字的方法。如教“羊”字时,可引导学生用儿歌“山羊头上两只角,长长胡须真可笑”来认识字形和字义;教“雷”字时,可用顺口溜“雷声隆隆响连天,大雨落到田里边”来识记。如“请、清、晴、精、睛”和“幕、摹、暮、墓、慕”等字,可让学生把汉字的个别部分和特征分析出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对形旁的辨析和比较,让学生去形象分辨和识记,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样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辨别形近字的能力,让学生少写错别字,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达到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目的,使学生学得其乐融融。
2.在阅读课中贯穿字理教学,提高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抓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字理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秋天的雨》一课时,我们可以抓住“五彩缤纷”与“五颜六色”进行对比,质疑可不可以将“五彩缤纷”一词换成“五颜六色”?然后解释“缤纷”中的“绞丝旁”,表示旗子后面飘的带子,所以“五彩缤纷”既有色彩的美又有动态的美。而“五颜六色”只有静态的色彩美。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让学生发现哪个句子表现了秋雨既具有色彩美又具有动态的美。整节课被一条线给穿了起来,脉络非常清晰,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得不亦乐乎,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三、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字理教学,能让阅读更精彩
进入了高年段,我们更多的进入到理解、阅读、品读赏析课文,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的阶段。由此看来,字理好像没有了发挥的余地,其实不然。高年级的课文中有些词往往是一词带全文,领全篇的形式。这样就更应该抓住这类词语,抓住时机,在阅读教学中灵活、随机地渗透字理教学,以显示字理教学的功效。
1.运用字理提高识记汉字、理解字词,提高阅读水平
高年级在阅读教学中,相机地渗透字理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见形知义,牢记于心,而且还能结合语言环境,更好地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如在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学生对“秉独夜游”理解不透,特别是对“秉”字理解不到位,识记“秉”字也只能数数笔画机械识记。为此,我抓住生字“秉”进行字理教学。采用了拆字析义的文革法来阐明“秉”字的字理:①请同学们看“秉”字中间部分像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说出“秉”字中间部分像横手。②“禾”这又像什么?③那“秉”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观察与思考,学生了解了“秉”的本义是手持一棵禾,根据这个动作、引申为动词,是持和拿的意思,它是一个会意字。这样就把“秉”这个抽象的字符具体化、形象化了,让学生理解了“秉”的意思,也水道渠成地理解了“秉独夜游”的意思,较好地掌握了“秉”字的字形结构,真正地做到形、义结合。
2.抓关键字,析形索义,使文章内容的理解得以提升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与机械识字相比,理解记忆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汉字字形与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字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理解文章用此字的准确性,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比如我校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后,让学生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地震后的情景(废墟)。为什么找这个词语呢?进而对“废墟”二字进行字理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废”字图片:手拿的箭并不是搭在弓上的,(通过演示人们射箭的画面),说明箭已经离开原来的位置发射出去,明白“废”的“发”表声,是发射之意。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房子的梁、柱等离开原来的位置,就是房屋倒塌。总结为广表意,篆书之形像房屋;发表声,有发射之意,发射之矢必离弦而去,房屋倒塌,梁、柱、屋顶也必离其位而倒下。本义是房屋倒塌。引申为无用。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墟”字图片:从土,表示土山;从虚,丘、虚是同源字,虚本义是大丘,即土山。由此可知“废墟”一词表大土山离开原来的位置,倒塌了。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基础,是儿童运用口头语言到运用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字理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和语文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让阅读教学大放异彩、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教师读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字理网》